国内大众和丰田谁的减配更严重?几位车主给了答案,你同意吗

汽车信息传递说 2025-02-25 01:21:49

车主一:

2014年底我访问日本时,最深的印象并非其技术卓越,而是日本人对制造业的专注与精细。家家户户的车辆,无论是高端的雷克萨斯还是低端车型,都展现出卓越的做工与乘坐舒适度。以本田为例,该品牌在广州设有制造基地和技术中心,体现了外资企业在中国的运营模式。

本田在中国的技术中心主要由中国工程师构成,负责根据中国市场情况对车型进行小改款或差异化调整,而日方则负责审批把关。改款完成后,车辆会经过试制部制作生产标准,然后投放至合资工厂生产。在供应商的选择上,虽然中方开始承担更多责任,但日方仍进行严格的把关。然而,由于国内基础工业相对落后,原料和设备等方面仍存在差距。

此外,海外市场的车辆质量与安全问题往往反映了设计上的不足,而在国内,由于合资厂缺乏海外级别的生产环境,即使海外表现良好的车型,在国内也可能出现问题。在当前浮夸、躁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下,能够安心做好生产和研发的企业越来越少。工艺水平的不足是导致国产车质量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自主品牌之所以便宜,也是因为其工艺成本低。这些隐藏在参数配置表背后的真相,往往被消费者所忽视。

车主二:

若丰田选择简配,岂会搭载高性能的6AR-FSE发动机?环顾全球四缸自然吸气引擎,哪一款能与6AR-FSE的技术含量相媲美?丰田自信地采用一万公里一次保养搭配矿物油,大众却难以效仿。在15万以下的家用车市场,丰田勇于创新,推出油电混合动力车型,而大众则局限于汽油+机油的“混合动力”,高尔夫GTE若定价16万,市场反应可想而知。政府采购时,丰田Coaster备受青睐,同等价位下,大众凯路威却难觅踪迹。

车主三:

减配现象并非仅限于特定品牌,众多车型均有涉及。例如,9代雅阁的悬挂系统降级,天籁从V6发动机变为L4,奔驰C级的驾驶体验也大打折扣。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那些历经多代的车型,如马自达6,起初售价近30万,如今仅需12万多,标配的真皮座椅也逐渐被真革座椅取代。

大众在减配前的速腾车型落地价高达20万,高昂的价格无疑对销量产生了影响。尽管大众自2006年起积极公关,但在2011年以前,雅阁、凯美瑞、卡罗拉、思域等车型即使加价销售,销量仍远超大众。大众的转折点出现在B7L迈腾和新速腾的推出,凭借时尚的外观和亲民的价格,销量迅速攀升。即便悬挂降级,消费者也似乎并不在意,毕竟卡罗拉等车型从未使用过独立悬挂。

丰田方面,卡罗拉等车型的VSC系统被阉割,令人费解。此外,丰田的销量下滑或许与其新外观有关,同时坚持不降价策略也影响了市场表现。然而,陆巡系列价格调整后销量激增,即便低配车型没有VSC,性价比不如汉兰达,仍受到城市消费者的喜爱。值得注意的是,中东版陆巡同样没有VSC。

大众和丰田的减配策略虽各有千秋,但无疑都是为了追求更多利润。大众的减配通常无法选装恢复,而丰田则主要集中在VSC和一些意想不到的细节上。大众的减配令人气愤,而丰田的减配则显得颇为可笑。归根结底,减配是价格战的结果,如今4S店销售新车利润微薄,这一现象值得深思。

车主4: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减配似乎已成为常态。不减配,老速腾和四眼Polo等车型的高价将难以被市场接受。11万起步的03年Polo,如今又有多少人愿意买单呢?丰田或日系车也并非一些人眼中的神话,对于20万丰田车的可靠性,我持保留态度。16、7万的凯美瑞与昔日40万的佳美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更何况还要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大众与丰田在减配上各有侧重,丰田倾向削减安全配置,保留真皮、天窗等;大众则更多在内饰和舒适性上动手脚。总之,15万的车终究无法与20万的车相提并论,消费者需根据自身需求做出选择。

0 阅读:650

评论列表

花卉

花卉

1
2025-02-25 15:10

关你吊事???

汽车信息传递说

汽车信息传递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