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晓博
大城市中,哪几个消费下滑最多?
答案你绝对想不到,它们是:上海、北京、香港!
是的,中国5大一线城市里最强的三个。
先看上海:
刚刚公布的11月数据显示,当月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滑了13.5%,其中“用的商品”下滑了20.3%!
北京下滑得更厉害:
北京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滑了14.1%,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网上销售额竟然下滑了22.4%!
这的确令人吃惊:北京和上海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跟两个因素有关:第一,今年的双十一大促销提前了将近一个月;第二,京沪本身的消费的确在萎缩。
每年的双十一网上大促销,往往集中释放一批购买力。但今年各家电商平台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提前搞促销。
其结果是,下半年积累的购买欲在10月集中爆发,到了11月消费者开始捂紧荷包。
但如果你把10月、11月两个月数据加起来,跟去年同期相比,就会发现上海、北京的数据依然是下跌的。
2023年的10月和11月,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121.9亿元,今年10月和11月加起来是3056亿元。两个月累计同比下滑幅度为2.1%。
2023年的10月和11月,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760.4亿元,今年10月和11月加起来是2558.8亿元,同比下跌了7.3%。
上海和北京前11月累计的消费数据,分别同比下降了3.1%和2.8%。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前11个月消费数据,是同比上涨了3.0%(下图)。
为什么两大一线城市的消费,跟全国是背离的?
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北京上海的数据比较真实。
第二,部分京漂、沪漂离开了,北京、上海实际生活人口比去年有所下降。
第三,到北京上海旅游、出差的人减少了。今年很多企业、体制内的单位都大幅降低了出差补贴标准,围绕北京、上海进行的全国性商业活动有所减少,其他城市商务人士去北京上海出差的兴趣下降。即便去了,花在请客吃饭或住宾馆上的费用也减少了。自费的游客,花钱也没有以前“冲”了。
北京上海的消费,很大程度是靠商务人士支撑的,最近几年无论是外商还是内地客商到京沪的消费能级、数量都出现了明显萎缩。
第四,北京上海今年最近几个月楼市回暖比较明显,买了房子的人开始节衣缩食了。
第五,北京上海本地居民也变得更节省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今年前三季度住宿餐饮业出现了全行业亏损,一共亏了8.5亿元。
北京住宿餐饮业前10个月利润降幅超过50%,从业人员减少了1.4%。
在各大城市中,香港消费下滑也是比较显著的。
下面两张图来自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
截至今年10月,香港零售业销售额同比下降了2.9%;第三季度,餐饮收益同比下降了1.3%,住宿服务收益指数下降了10.2%。
你要知道,从去年3月开始,香港就掀起了北上深圳消费热潮,平均每天有大约20万香港人到深圳“一条龙式消费”,除了吃饭、购物、按摩、娱乐外,还带着采买的食物返回香港。香港各大旅行社开通的到深圳购物消费一日游,也异常火爆。
所以2023年,香港住宿餐饮业就出现了显著下跌。今年的下跌,是在去年较低基数的基础上出现的。
影响香港零售、住宿、餐饮的除了本地居民北上消费外,内地和海外居民到香港从事商务活动和旅游的人数也下降了。
以香港机场为例,疫情暴发之前的2018年,前10个月机场客运量为6220万人次,而今年1到10月只有4400万人次,只恢复了71%。
最近1年时间,香港放宽了内地居民到香港旅游的限制,甚至对深圳居民恢复了真正的一签多行。此外,就是推出了优才、专才等吸引人才的计划,成功吸引了一批内地人才,但尚未扭转香港消费的下滑。
相比北上港,深圳、广州、杭州、成都、苏州、南京等大城市的消费情况要好不少,至少没有下跌。
在深圳,今年1到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80.82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商品零售增长0.9%,餐饮收入增长1.2%。
考虑到每天有超过20万香港人到深圳消费,如果剔除这个因素,深圳消费、餐饮增长并不明显。
在广州,1-10月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56.83亿元,同比增长0.5%,其中批发零售同比增长0.4%,住宿餐饮增加1.4%。
在杭州,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54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商品零售增长3.4%,餐饮收入增长1.3%。
成都1到10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6%,餐饮收入增长6.2%。
苏州1-10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1%,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3.9%。
由此可见,这一轮消费下滑最严重的,是商业、旅游活动最频繁、档次最高的北上港。
当外资流入减少,内循环中高层次商务活动减少的时候,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北、上、港这三个门户枢纽。
所以,北、上、港消费(尤其是住宿餐饮)是经济的风向标。只有当这三个城市反弹的时候,经济才算企稳、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