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毛岸英迁墓,一位朝鲜妇女坚决反对:不能动,这是我儿子

慧言说个史 2024-04-27 08:21:19

1955年的清明节,杨柳抽出了新芽,整整一个山坡的松树翠绿欲滴。

在大榆洞的后山上,火一样的金达莱映衬着天上的云霞,红得耀眼。

几个志愿军战士,在一个志愿军首长的带领下,来到了这里的几座坟墓之前,准备将烈士的遗骨,迁移到新近落成的志愿军公墓去。

正在这时,一个穿着长裙的朝鲜阿妈妮,牵着一个小女孩的手,像一个守护神一样,死死地挡在坟前。

老人说道:“志愿军同志,这是我儿子的坟,不能迁走啊!”

“您的儿子?”

志愿军惊奇的面面相觑。此时,首长走向前,说道:

“阿妈妮,你知道坟墓里的这位志愿军烈士是谁吗?他就是中国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

“啊,毛主席的儿子……”老人一下子僵住了,不知道如何是好。

毛岸英

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怎么会成为了这个朝鲜老妈妈的儿子呢?这位老妈妈又是什么人?后来他的坟墓,又是如何迁到志愿军烈士陵园的呢?其中的故事,让人十分感动。

毛岸英生于1922年的长沙市。他的童年时代,正好赶上革命的低谷,他从小就带着弟弟,与母亲杨开慧一起躲避敌人的追杀。

他们辗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等地,受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但最终仍然没能躲过敌人的毒手。

1930年,毛岸英和母亲杨开慧一起,被湖南军阀何健所逮捕。不久后,毛岸英被亲人保释,杨开慧却壮烈牺牲了。

这之后,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毛岸龙一起,在上海生活了一段时间,毛岸龙在此时不幸夭折。之后,上海的收容机构被叛徒所出卖,毛岸英兄弟一度流落街头,靠给人帮佣为生。

后来兄弟几人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去了苏联读书。毛岸英在这里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装甲兵相关的军事知识。

他参加了苏联的卫国战争,并得到了斯大林的亲自接见。临别时,斯大林还赠送给了他一支精致的手枪。

1946年,毛岸英回到国内,在自己父亲毛主席的安排下,从种地学起,再到土地改革,最后进入工厂,成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者。

1950年10月15日,毛岸英与刘思齐结婚,成了一对让人羡慕的革命情侣。但是,他们还没来得及享受新婚燕尔的甜蜜,刘思齐就生病住院了。

而就在这时,志愿军准备行动的消息,传到了毛岸英的耳中。

刘思齐、毛岸英

1950年,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蛮横介入了朝鲜战争。他们凭借优势的武器装备,不仅打得朝鲜人民军不断后退,还频繁骚扰三八线。

他们的轰炸机几次攻击了我国东北的安东地区,造成了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如果让美军陈兵鸭绿江,将会严重威胁我国的国土安全。

此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国家亟待建设,万事百废待兴。

对于侵略者的咄咄逼人,以及拯救邻国的国际道义,要不要迎难而上,直接加入到战争之中,成为了众多中国领导人要面对的问题。

最终,毛主席还是决定开启抗美援朝,将战火挡在国门之外。

此时,毛岸英突然来找毛主席,表示自己也想当一名志愿军,去朝鲜接受战争的洗礼。经过一番保密安排,他最终以“刘秘书”的身份,开始跟随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行动。

在入朝之后的超负荷工作中,毛岸英以其极具条理性的工作方式,赢得了志愿军那些高级指挥员的一致称赞。

但是为了避免受到特殊照顾,同时为了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危险,毛岸英的身份,仅有彭德怀司令员等寥寥几人知道。

然而谁也没想到,悲剧竟然会来得那样快。

第二次战役开始之后,美军加强了对志愿军后方运输线的打击。轰炸机的出勤次数,比第一次战役时多了好几倍。

而志愿军司令部的所在地大榆洞,也因为无线电信号过于密集,受到了敌人轰炸机的“重点关注”。

1950年11月25日,敌机再次飞临大榆洞。众人在掩护彭老总进入防空洞之后,才发现有一部分文件和地图没有收拾起来。

在当时,志愿军物资困难,大比例地图少之又少,实在损失不起。于是,毛岸英和另一位参谋高瑞欣返回司令部屋内,收拾重要物品。

而正在这时,敌人投下了几颗凝固汽油弹。在一片火光之中,毛岸英和高瑞欣壮烈牺牲。

在得知毛岸英去世后,彭老总掩面大哭。他亲自起草电报,向党中央报告了这一噩耗。

而当时,毛主席正在患重感冒。周总理担心他的健康,怕他接受不了,便将消息压了下来。直到1951年1月2日,第三次战役胜利结束后,才由秘书叶子龙,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毛主席。

毛主席表面上显得很平静,甚至反过来安慰叶子龙:“打仗嘛,总归是要有人牺牲的。”但是,他自己,却已经连再熟练不过的点烟动作都已经无法完成了。

在儿子毛岸龙夭折、毛岸青体弱多病的情况下,毛岸英是毛主席晚年最大的安慰。他就这样离去了,对这个老人的打击可想而知。

相比起生死,还有一个实际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毛岸英的遗体应该如何处理。

彼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进行到最激烈之时,前线战事异常紧张。在第四、第五次战役中,有数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失去了生命。

从中国后方到朝鲜的运输能力,连战略物资都很难保证,就更别提将烈士的遗骨运回国内了。于是大量的志愿军死难战士,都被葬在了朝鲜当地。

毛岸英的遗体,自然也就只能先就地掩埋。他和高瑞欣一起,暂时葬在了大榆洞附近的一个山坡上。

随着战争的进行,毛岸英的身份逐渐揭秘。于是,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向毛主席发去了一封电报,对毛岸英的去世深表遗憾。

同时他表示,毛岸英是为将朝鲜从侵略者手中解放出来而牺牲的,所以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因此他希望,毛主席可以同意,将毛岸英的遗体葬在朝鲜。

显然,这对两国的友谊,是有很强促进作用的。

但同时,志愿军总部也发电报向北京询问,是否将毛岸英的尸骨运回北京安葬。

金日成(右)

因为在此之前,包括黄继光、邱少云在内的多位抗美援朝战斗英雄,以及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团级以上干部,他们的遗体都被运回了国内,安葬在安东、沈阳等地的烈士陵园内。

因此,就算是将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内,也是无可厚非的。

各方面的意见,先汇总到了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那里。而一向雷厉风行的彭老总,此时也正为此事犯难。按照相关规定,毛岸英的级别和功劳都不够,不符合回国安葬的条件。

更何况,还有金日成的意见摆在那里。将毛岸英的遗体运回来,对未来并无益处。但是,如果不运回来,毛主席受得了吗?

彭老总是个 坚持原则的人,最终他还是觉得,毛岸英的遗体应该葬在朝鲜。

为此,彭老总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将毛岸英安葬在朝鲜,与和他同时牺牲的高瑞欣葬在一起。

在其坟墓前,要以志愿军司令部的名义,立上一块碑,说明毛岸英的身世,以及其自愿参军和牺牲的全过程。

这样的话,教育意义将会最大化,而其他的烈士家属,也绝对不会有异议。

收到信之后,周总理连夜来到菊香书屋,与毛主席商量。他先是将各方面的意见,对毛主席做了汇报,然后便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毛岸英的遗骨,不应该回国内,更不适宜在北京安葬,而是应该和那些浴血奋战的志愿军烈士埋在一起,这样做的政治意义将会更大。

听着各方面的意见,毛主席心中悲痛异常。作为一个老人,他何尝不希望长子的遗体能回到自己身边!但是作为共和国的主席,他身上的责任,又让他不得不作出相反的决定。

最终,毛主席叹了一口气,说到:“哪个战士不是血肉之躯?不是人生父母养的?我不能因为他是我的儿子就搞特殊。我看,应当让岸英的遗骨留在朝鲜的土地上”。

不仅如此,毛主席还特意交代说:“毛岸英与在朝鲜牺牲的其他战士,是没有任何不同的,千万不要为他举办特殊的葬礼。”

就这样,毛岸英与数万牺牲在朝鲜的志愿军烈士,一起长眠在了他们战斗过的地方。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中朝人民的友谊正变得越来越深。

志愿军的军纪严明,在朝鲜的表现,丝毫不逊色于国内。早在出发前,毛主席就给出了明确指示:

入朝之后,志愿军只能用朝鲜的水,其他的任何朝鲜人民的财产,他们都不能动一分一毫。志愿军不仅很好地执行了毛主席的命令,还有所发扬。

那时候的朝鲜非常贫穷,不仅缺乏现代化的工业品,就连普通的衣服和食物也十分紧缺。志愿军战士们都是苦出身,对朝鲜人民的困难感同身受。

他们总是会尽量节省出来一些物资,以帮助朝鲜人民。有的时候,部队文工团会招待当地人来看演出,演出结束后,就请大家在志愿军的食堂吃饭。

他们总是把富余的粮食拿给朝鲜的老百姓,而自己只喝稀粥。

此外,志愿军的医疗部门,也总是倾尽全力地去帮助朝鲜人民。

如果志愿军战士发现有朝鲜人病倒了,就会用担架抬到志愿军医院去救治;在传染病流行之时,从国内运来的疫苗,也会经常供给朝鲜的老百姓使用;至于帮忙修房子、打水等小事,志愿军更是经常干。

朝鲜人民也因此,非常爱戴志愿军。他们能帮忙的事情不多,于是便有一些人主动承担起了看守、祭扫志愿军烈士陵墓的责任。

他们对这些陵墓的照看十分细心,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模一样。

1953年7月27日,中美朝三方,在《朝鲜停战协议》上正式签字。这场历经两年九个多月的战争,总算是告一段落了。

但是,志愿军却没有马上撤出朝鲜。他们一方面防备美国人的反扑,一方面处理一些善后事宜。比如说,修建专门的烈士陵园。

一九五四年下半年,在平安南道的桧仓郡,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开始动工。桧仓郡坐落在一片较大的山坞里,曾经是志愿军总部的所在地。

烈士陵园距离总部原址有将近一公里的距离,占地面积九万平方米,门楣上有郭沫若手书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内部还有一些飞檐斗拱的中式建筑。

按照计划,将有一百多名志愿军烈士埋葬于此,其中包括毛岸英烈士的遗骨。

到了1955年的清明节,志愿军烈士的迁坟工作逐渐展开。当人们准备将毛岸英的尸骨移走的时候,正如开头所说,遭到了一位朝鲜族阿妈妮的反对。

这位朝鲜老人,名叫朴真真,就住在大榆洞附近。在毛岸英进入朝鲜之后,经常帮他们家干活儿,这让她经常想起自己的儿子。

他的儿子,已经牺牲在了抗日的战场上。在平时的聊天中,她得知毛岸英的母亲已经故去,于是一时激动,便认了毛岸英当儿子。

毛岸英去世后,她也成为了帮助志愿军守墓的人之一。她的心里,不仅将毛岸英,而且将所有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战士,都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纵然只能守着他们的坟墓,对她也是一种慰藉。所以,为了阻止迁坟,她直接说坟墓里埋的是自己的儿子。其实,从情感上说,朴真真并未说谎。

但是,迁坟工作是势在必行的。于是,干部就告诉老人,这座坟墓中,埋葬的是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

闻听此言,朴真真如遭电击,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了好一会儿,嘴唇不停地抽搐,眼泪夺眶而出。

好半天之后,她面向中国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个躬,然后又面向毛岸英的坟墓,也鞠了一躬。之后,她一把抱住干部的胳膊,伤心得泣不成声。

在破土移棺之时,大榆洞附近的乡亲们,自发来到现场,目送英雄的离去。朴真真把一葫芦的水当做酒,洒在了棺木之上。

之后,她和大家一起动手,把毛岸英的灵柩抬上了车。她望着越走越远的灵车,长时间地伫立不动,似乎是真的与儿子在告别。

这一切,都被站在一旁的随军记者杨大群看到、并且记录了下来。

以前,他只知道这两位烈士是和自己同一批入朝的,但是却万万没想到,其中一人竟然就是毛主席的儿子。他为今天能见证这一切而兴奋,同时也为毛主席感到深深的遗憾。

从此后,在桧仓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里,便增添了一座坟墓,墓前立着一块花岗岩的石碑,正面镌刻着“毛岸英同志之墓”七个大字,背面则是一段碑文。

碑文的最后一句是:毛岸英同志永垂不朽!

参考资料:

1、人民网:《毛岸英遗体迁葬内情:守墓人为何不愿志愿军迁坟?》

2、中國共產黨新聞:《毛岸英:“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第一個志願兵’”》

3、新华社:《毛岸英:“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有青山”》

0 阅读:0

慧言说个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