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提拔起来的外交家,火速被撤职后,李先念一个动作解释原因

慧言说个史 2024-04-25 07:11:07

1976年年底,中国当时的外交部部长突然遭到撤职,正在国外工作的黄华被紧急叫回国内,接任外交部长一职。

他很疑惑,上一任部长明明是周总理一手提拔起来的外交家,拥有里程碑式的成就,怎么会被现在的中央政府撤掉。

黄华

面对他的疑问,李先念同志用一个动作加以解释。

那位被撤职的外交官究竟做了什么事情?李先念又对黄华做了怎样的动作?

总理提拔,成就斐然

1976年11月,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召开,参会成员通过一项决定,免去现任外交部长的职务。

很快,身在国外的黄华接到通知,赶回国内,走马上任,成为外交部新的一把手,开展接下来的工作。

至于遭到撤职的老部长,他的整个外交生涯,就此也画上了句点。

他是周总理一手提拔的外交官,曾经在总理身边近距离观察各项外交工作,是总理最信任的外交接班人。

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永远不能磨灭的笑容,创造了一个个传奇。

乔冠华

他就是乔冠华,以“乔的笑”名扬世界。

1913年,他出生在江苏盐城,从中学时期开始就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奔赴日本和德国等地留学,也是为了学有所成,报效国家。

他写得一手好文章,尤其是时事评述类文章,往往能针砭时弊,直白又犀利,让读者受益匪浅。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一肩挑起外交重担,组建外交部门工作班子。

他亲自点将,任命乔冠华为外交政策委员会的副主任和国际新闻局局长,对乔冠华相当重视,委以重任。

在朝鲜停战谈判和日内瓦会议等重要的外交工作场合,乔冠华的身影总会存在。

到了1971年,他已经升任外交部副部长,是周总理身边最得力的二把手。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毛主席指定他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他的文字功底无需多言,现场演讲也相当具有感染力。

毛主席和周总理让他出面,就是要他以不卑不亢的态度,代表中国重新走到世界舞台。

在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国席位的重大决议之后,乔冠华接受记者采访,被问到此时此刻的心情如何。

他毫不吝啬,在镜头前面放声大笑,以最直观的表情传递自己的心情。这一幕也被国外记者的镜头定格,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外交历史上的经典瞬间。

在后续演讲过程中,他也非常直接的谴责了美国妄图干涉他国内政和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

他向世界各国承诺,中国永远不会做侵略和颠覆他国政权的非正义行为。

任何国家的事情都由国民自主管理,而世界的事情则由诸多国家共同商议。原则就是原则,永远不能改变。

中国人一向内敛,像乔冠华这样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如此坦率直接的宣言,的确十分少见。

不过也正是这番讲话,让外国人再一次清楚地看到了中国的态度。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即将发表之时,乔冠华又迎来了新的挑战。

横亘在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最重大的原则性问题,无外乎台湾问题。中国要求美国必须承认台湾属于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总是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完全无法让人放心。

商谈公报内容时,中美双方代表团发生分歧。乔冠华要求美国方面表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并且承诺从台湾撤军。

他谈到,中国绝不会在这个问题上让步。

不管是尼克松还是基辛格,都觉得他十分难缠,基辛格甚至还对我国国务院的工作人员说,乔冠华不好对付。

他们越是无可奈何,那就越能证明乔冠华的本事。

尽管美国总统和代表暴跳如雷,唉声叹气,他们最终也还是只能按照中国的要求,明确声明,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70年代,美国作为西方国家的老大,是中国非常看重的外交伙伴。

乔冠华之所以能在美国人面前如此强硬,当然有赖于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鼎力支持。

上下齐心,才能其利断金。

在从事外交工作的许多年里,乔冠华有苦劳更有功劳。

包括他在内的许多人都以为,他这一辈子,直到生命的终点,都会和外交工作打交道。

谁也没有想到,1976年年底,他会被突然撤职。

临危受命的新任部长黄华更是满心疑惑,一大堆问题想请领导解答。

黄华

性质问题,从严审查

黄华同志回国之后,听到了不少传言,似乎乔冠华和刚刚被逮捕的四个人之间有着不为人知的纠扯。

他第一时间面见中央政治局委员李先念同志,问出了心头的困惑。

有的事情不方便明说,不过李先念还是隐晦的做出了解释。

他说:

“乔冠华太不像话了,他已经陷入了泥潭,现在淹没到了这里。”

说着,他指了指自己的耳朵,神情非常严肃。

几乎是一瞬间,黄华就明白了原因。

乔冠华的确是周总理亲手提拔的外交干部,受到过总理不少栽培。

但是在总理生命最后的那段日子里,他并没有坚定的和周总理站在一边。

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社会秩序变得越发混乱,那帮人开始兴风作浪,动作越来越大。

当时乔冠华非常看不惯她的一举一动,不仅在言语上明确提出批评,还通过各种反对行动表明态度。

正因如此,他受到牵连,在1966年左右遭到了打击。

不知是出于压力,还是出于自我认知的改变,70年代以后,尤其是周总理病重之后,乔冠华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他在照常开展工作的同时,心中的政治天平有了不自觉的偏移。

1972年夏天,美国学者维特克访问中国,以新时代妇女为主题,对邓颖超和康克清等妇女代表展开访谈,收获良多。

不久之后,维特克提出访谈那个人的请求。周总理慎重考虑,做出批示,可以进行礼节性访谈。

所谓礼节性访谈,那就是有对话,但不深入,点到即止,不必过分升华。

但她可不管周总理的指示,她在维特克面前高谈阔论,引经据典,从自己过去的经历讲到现在的职位,滔滔不绝。

谈话过程中,她还主动提出,希望维特克能够为自己写一部传记,让她那些光辉事迹能够流传下去。

二人的谈话明显与礼节性访谈的性质完全不同,外交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第二天上班之后向乔冠华做了汇报,请他拿主意,该怎么处理江青的情况。

他们原以为乔冠华会愤怒,会像之前那样毫不客气的指责她。可没想到,他竟然会说,没办法,随她去吧。

很显然,他想当个甩手掌柜,不管束她的错误外交行为。

7月间,她还主动到广州会见维特克,夸张渲染自己的政治成绩,大肆抹黑我党其他领导干部,编造历史事实,颠倒黑白,行为十分恶劣。

乔冠华接到工作汇报,随时可以以外交部长的身份出面警告,叫停她的为非作歹。

但从始至终,乔冠华所说的话只有一句:“没办法,随她去吧。”

别人就算再迟钝,也看出了他的纵容,对规章制度的漠视。

只不过当时情况特殊,没有人敢公然对此提出质疑。一直到76年那帮人被逮捕后,党中央这才下定决心调查乔冠华。

人生终止,心有遗憾

在搜查那帮人的住宅时,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份名单,那是他们内部拟定的组阁名单。

她想要在党中央组建一个由自己发号施令的内阁,成员除了他们四个之外,还有那些从态度或行为上愿意支持她的干部。

出乎意料的,中央领导在名单上看到了乔冠华的名字。他被拟定为新的国务院副总理之一,在组阁之后仍然负责外交工作,地位只升不降。

这份名单成了关键证据,中央干部容不得任何闪失,只能叫停乔冠华的工作,对他进行隔离审查。

尽管他写下上百万字的陈述和申诉,表明自己与他们内部没有产生直接的利益牵扯,但调查终究是个漫长的过程,他必须耐心等待结果。

有人猜测,乔冠华大约是不想把事情做绝,给自己留条退路,所以才和他们客客气气。

但他打从心底里并不认同反革命集团的所作所为,因此没有直接参与到他们的行动中。

真相需要时间调查和验证,在此过程中,乔冠华只能与自己心爱的外交工作告别。

不只是身体本就出了问题,还是情绪的起伏刺激了身体内部组织,1977年3月,他的心肌梗塞复发住进医院,后来又被查出身患绝症,情况较为严重。

就在这时,竟然有人提出想把重病的乔冠华关押。好在恢复工作的邓公全力阻止,保障他的医疗待遇,这才让他免遭更大的灾难。

渐渐的,乔冠华对自己的处境看开不少。

他把多年的外交工作经验全部记录和整理出来,在文字上校验修改,整理成了《乔冠华国际述评集》,为后来的外交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借鉴意义。

1982年,他的病情恶化,仍然勉强撑着身体,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担任顾问,为外交战线贡献生命中最后一丝能量。

1983年9月22日,他的精神略微好转,意识也比之前清醒,守在一旁的夫人章含之却高兴不起来。她明白,这是老伴的回光返照。

果然,在章含之扶起乔冠华,给他喂了几口白蛋白之后,他头一歪,呼吸渐渐停止。医生赶来紧急抢救,最终抢救无效。

一代外交名宿,结束了自己传奇又坎坷的一生,走向了死亡的归宿。

结语

乔冠华他是外交战线最顽强的将士,见证了新中国重大外交时刻,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之心并未彻底改变。

他是周总理培养的外交干部,也传承了总理的外交精神,并且为后来的外交学子提供了教科书式的工作范本。

参考材料:

文史博览:《解读乔冠华晚年际遇的一封信》

新京报:《红色外交家乔冠华:仰头大笑,为外交成就定格》

党史纵横《乔冠华晚年的政坛起伏》

《亲历与见闻 黄瓜传》 黄华 著

0 阅读:0

慧言说个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