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了,华东华中等河蟹主养区都在陆陆续续脱一壳了,个别产区的少部分养殖户卖蟹比较迟,到现在才开始放苗。

相对往年来说,今年放苗节奏总体上又迟了一些,原因比较多,比如说气温回升速度慢,比如水草比较贵。还有的养殖户不选择放扣蟹了,而是选择了直接放豆蟹,这种现象在湖北比较多。
不管什么原因,今年很多养殖户对于怎么养,内心其实都是比较纠结的。和去年相比,今年养纯母苗的人多了,而不少都没有养纯母经验的养殖户,他们跟风养纯母,导致母蟹苗的价格总体比较高,而公蟹苗则越卖越惨。
还有的养殖户因为水草价格太贵,而选择了暂缓栽草,或者干脆尝试“无草养蟹”模式。今年水草价格太离谱了,即便是现在依然要卖2000多一吨,高峰期4000-6000元不等,今天小编走了以下安徽马鞍山市场,据说有的养殖户居然买了7000元8000的水草,这个就太疯狂了。
前两天,兴化经销商戴总在他的微信公众号上分享了《河蟹一壳前“无草养殖”模式的调查与思考》一文,引起了行业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里面介绍了当地养殖户徐老板习惯在在清明后、一壳期结束栽草,他从2021开始实施至今已见底四个养殖年度来比较,结论是不影响同比成活率、上市产量、上市规格,譬如去年他的亩产是230斤。
亩产230斤,在2024年兴化地区来说,这个数字是很不错的。因为这几年无论是苏南还是苏北,或者安徽马鞍山芜湖等地,亩产不到100斤的很常见。
。

“以前亩产几十斤的话,我还感觉不好意思,现在附近很多人都是这个数据,我也就无所谓了”,河蟹养殖户李老板表示,去年他们当地河蟹平均亩产量估计也就是七八十斤上下,极少数人有200斤以上的数据,100多斤的也不算多,多数都是50-100斤的范围,还有的极个别养殖户居然一亩就出了十几斤螃蟹,“养殖户亏到裤衩子都不剩了”。
去年价格好的时候,兴化盐城一带亩产200斤以上的,每亩赚1万多不难,亩产100多斤也能有不错的收益了,哪怕不到100斤的,也能保本或者微赚,但亩产不到50斤的塘口多了,极端的亩产甚至只有十几斤的,养殖户亏得非常惨。

河蟹养殖发展这么多年,为什么会出现两极分化这么厉害的现象?而且这几年总体产量都在下滑,很多人在分析原因,总结起来有这么几个。
第一、苗种质量不行了。大母本发展这么几年,种质退化是肯定的,即便是大品牌的大母本,在种蟹选择上也面临这样的问题。而代培白籽的多了,这个行业混乱程度就不用多说了。而且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大母本并不适合多数养殖户,所以这两年中等母本的人多了,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追求太大的母本。

第二、夏季高温太长了。高温是河蟹养殖户面临的又一个老大难问题,主要是高温天像伊乐藻等水草很难保得住,有的蟹塘6月份不到就没有水草了,水草没了之后,水质底质等方面更难控制,产量很难提高。除非是养殖户技术很好,拼命地喂料,这样还能抢救一下。但技术好的养殖户,保草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心得的。
第三、喂得越来越便宜?河蟹产量跟喂什么有很大关系,最早以前养螃蟹主要是喂冻鱼,后来有了配合饲料,再后来有了发酵玉米、黑水虻,这两年鸡肝鸭肝等动物内脏喂得也多了。养殖户可以选择的饵料来源多了,竞争就激烈了,尤其是鸡肝鸭肝的投喂量,在2024年会继续增加,很多冷库老板已经囤了不少货了。想通过喂便宜的饵料降低成本,可以理解,不过要注意这些饵料里的潜在毒素,最好同时拌一些保健品,否则控制不住投喂量的话,很难有产量、质量也好不了。
第四、部分养殖户思路混乱。现在能坚持自己养殖思路的养殖户比较少,很多养殖户没有什么主见,今天听张三说这么搞,明天听李四说这么高,后天又从王五那里学了几招,“所谓能学技术的渠道太多了,抖音上讲技术的多,日常还有很多推销技术员讲技术,不少人思路被搞乱了”。
第五、动不动就消杀。水产养殖业发展到现在,很多养殖户依然离不开传统的粗暴的消杀做法,能坚持生态养殖、多用微生物产品的养殖户很少,多数人还是习惯杀青苔杀蓝藻等等,合理消杀是没问题的,动不动就消杀,问题就很大了,尤其是现在一些消杀产品居然没有正规的GMP文号,居然也有养殖户敢用,乱用消杀产品出事情的每年都有,但还是无法引起养殖户的重视。

大多数水产养殖品种的一个养殖周期都比较长,漫长的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不仅要有清晰的思路,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该用什么,还要日常管理到位,不能偷懒或者遥控工人干活。
在养殖投入上,该投入的要投入,有的养殖户听到“降本增效”很来劲,简单地理解成了节省成本,该省的不该省的都省了,这样直接不用干养殖了,直接把塘退了更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