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在广东龙川县鸳鸯坑,一场蓄谋已久的背叛正在上演。年仅29岁的红军指挥员古柏,为掩护战友撤退,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之下。这位曾担任毛泽东秘书的革命英雄,其死因一度成为悬案。
直到1956年,毛主席在北京一次会议上偶遇古柏的妻子曾碧漪,得知凶手至今未被缉拿。震怒之下,他立即下令彻查此案。背后的主谋到底是谁?
暗夜惊魂
1935年初,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围剿"愈发猛烈。为了保存革命火种,中央红军主力已经踏上长征之路,只留下部分游击队在各地坚持斗争。在这样艰难的形势下,年轻的红军指挥员古柏带领着不足十人的小分队,辗转至闽粤赣边区,打算与当地的游击力量会合。
经过多日跋涉,古柏一行人终于抵达广东龙川县的鸳鸯坑。这里山势陡峭,竹林密布,四周都是深山老林,远离城镇,是游击队隐蔽的理想之地。更重要的是,这里曾是粤赣边区红军的秘密据点,让古柏看到了希望。
在一个寒冷的早晨,古柏决定外出考察地形。他带着两名战士来到山下的赤米畲造纸厂,打算借此机会了解当地情况。造纸厂里,他们遇到了一个叫王应湖的工人。这个看似朴实的青年,用一副疲惫的神情诉说着自己的困境:生活艰难,工资微薄,连家人都快养不活了。
古柏心中不免同情,便向王应湖介绍了革命的意义,希望能唤醒他的阶级觉悟。谁知这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却成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王应湖的眼睛不时瞟向古柏腰间的手枪,那种贪婪的目光,被当时全神贯注宣讲的古柏完全忽视了。
接下来的几天,游击队一切如常。直到农历二月初二那天,也就是当地人称作"春龙节"的日子,一场早已设计好的阴谋终于揭开了帷幕。
天刚蒙蒙亮,古柏正准备去伙房洗脸。突然,一声惨叫打破了山林的宁静,紧接着就是一连串的枪声。从窗口望出去,古柏的心一沉:山道上密密麻麻全是荷枪实弹的敌人,正在向他们的住处包抄过来。
情况危急,古柏立即组织队员们撤退。但敌人来得太快,一名正在剃头的战士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已经倒在了血泊中。面对这种局面,古柏当机立断:命令其他同志从后山撤退,自己则策划引开敌人的注意力。
就在古柏准备寻找机会脱身时,侧面突然冒出一队敌人。密集的子弹横扫而来,他再也无法躲避。鲜血很快染红了旁边的石灰池,这位年仅29岁的红军指挥员,就这样倒在了阴谋与背叛编织的罗网之中。
少年英才,为党尽忠
对于古柏的牺牲,没有人比毛泽东更感到惋惜。在他的记忆中,这位年轻的秘书不仅才华横溢,更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每当回想起与古柏共事的点点滴滴,毛泽东总是感慨万千。
古柏的革命生涯始于广东梅州。1922年,年仅16岁的他就读于广益中学,正值五四运动的余温未散,他很快成为了学校里最活跃的爱国学生代表。在组织同学游行示威时,他遇见了同样投身革命的曾碧漪。
曾碧漪出身南雄书香门第,早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的五卅运动中,她担任游行队伍的指挥,古柏则负责组织梅州地区的抗议活动。两个年轻的革命者在斗争中相知相恋,携手走上了为民族解放奋斗的道路。
然而,1928年蒋介石掀起的"清党"浪潮,让这对恋人不得不分离。为了躲避追捕,曾碧漪在哥哥的帮助下,辗转来到江西寻乌寻找古柏。重逢时的喜悦冲淡了分别的苦涩,第二年,他们在革命的道路上结为伉俪。
1930年,是古柏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朱德、毛泽东率领的红四军到达寻乌。时任寻乌县委书记的古柏,有幸成为毛泽东的秘书,协助他开展社会调查。古柏的才智很快得到了毛泽东的赏识。
在编写《寻乌调查报告》期间,古柏不辞辛劳,跟随毛泽东走遍寻乌各个角落。他不仅详细记录调查内容,还深入分析当地的社会状况。曾碧漪则担任翻译,帮助毛泽东与当地群众沟通交流。夫妻二人的表现,让毛泽东深受感动,常常感慨他们的帮助让自己获益良多。
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古柏很快被任命为红四军前委秘书长。此后,他又历任工农红军总前委秘书长、十一军军长等重要职务。在前四次反"围剿"战役中,古柏始终坚持毛泽东的游击战术思想,为红军取得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王明、博古等人否定了毛泽东的军事主张,导致红军遭受重大损失。古柏坚定支持毛泽东的游击战术,因此被撤销了军长职务。但这并没有动摇他的信念,他主动请缨留守中央苏区,继续与敌人周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踏上长征路时,古柏被任命为闽粤赣边区红军游击纵队司令员。面对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他带领部队在赣南地区灵活机动,打出了多场漂亮的游击战。为了不连累家人,他忍痛将年幼的儿子寄养在一位乡苏维埃主席家中。
重启调查
1956年的北京,寒意渐消。一月下旬,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如期召开。会议结束后的一天,毛泽东正与同志们交谈,突然在人群中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那是曾碧漪,他昔日秘书古柏的妻子。
提起往事,毛泽东不禁想起了古柏。当他询问凶手是否已经伏法时,曾碧漪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二十多年来,她一直在暗中打探丈夫遇害的真相,可始终一无所获。看着这位饱经沧桑的革命老同志,毛泽东心中涌起一股怒意。
当天晚上,毛泽东立即召见公安部负责人,要求彻查古柏牺牲的真相。他强调,这不仅是为了告慰烈士,更是要还原历史的真相。接到指示后,公安部高度重视,由副部长周兴亲自带队调查。
调查组在当地走访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引起了周兴的注意。当地一位叫王应湖的居民,在听说他们在调查红军往事时,表现异常。那种慌乱的神色和欲言又止的样子,让经验丰富的周兴警觉起来。
消息很快传到北京。当毛泽东看到调查报告时,不禁握紧了拳头。他一直以为古柏是在与敌军正面交锋中牺牲的,没想到竟是遭人背叛。这让他想起了古柏生前的种种:那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那个忠诚可靠的秘书,那个坚定的革命战士,就这样倒在了自己人的背叛下。
真相浮出水面
王应湖并非真正的正义化身。与古柏见面的第二天,王应湖便迅速将所见所闻报告给当地的地主王福均,并且不忘将此事告知所长王敬卿。
在得知王应湖的报告后,龙川上坪小队长黄居成与龙川县警卫队副队长黄卓迅速制定了逮捕古柏的计划。
古柏的过度信任王应湖成为了他致命的弱点。在一次偶然的谈话中,古柏无意间透露了与龙川游击队会面的具体日期,这一信息被王应湖敏锐地捕捉到。王应湖立即将这一消息传递给了国民党的爪牙,促使他们在指定的会面日期对古柏展开了突袭行动。这一突袭显得尤为迅速和果断,令古柏措手不及。
古柏的牺牲并未被遗忘。真相大白后,毛主席高度重视此事,亲自下达命令,要求对所有涉案人员依法严惩。1958年6月1日,龙川县人民法院对主要责任人黄居成、黄卓、王福均进行了公开审判。
黄居成和黄卓因其直接参与杀害古柏及另一名廖姓战友,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并剥夺其政治权利终身。地主王福均也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所长王敬卿则因其在整个事件中的牵连,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强迫劳动以观后效。而王应湖因其主谋行为,被判处无期徒刑。
在接到法院的判决书后,曾碧漪泪流满面。尽管革命的道路注定充满血腥与牺牲,曾碧漪对古柏的牺牲并无怨言,但丈夫死得如此不明不白,成为她心中的一大痛苦。
真相水落石出后,曾碧漪深感党和毛主席的关怀,心怀感激。她主动请缨,接过丈夫的衣钵,继续为人民服务。此后的几十年里,曾碧漪在国家红十字工会、中国革命博物馆以及中央组织部等重要机构任职,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直至1997年3月20日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的坚持与奉献,成为了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