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分离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一架飞机划过中国的天空,飞向遥远的苏联。机舱内,年幼的刘允斌与妹妹刘爱琴紧紧依偎在一起。他们随同受伤的周恩来同志前往莫斯科,从此开启了异国求学的生涯。
莫斯科的冬天异常寒冷,但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里却充满温暖。刘允斌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光,他天资聪颖,学习刻苦,很快就掌握了俄语。
1945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考入莫斯科钢铁学院。在这所苏联最负盛名的理工院校里,刘允斌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两件事:他爱上了同班同学玛拉·费多托娃,也找到了自己毕生的事业,那就是核物理研究。
玛拉是个漂亮活泼的姑娘,她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也许是东方男子特有的温和与体贴打动了她,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婚后不久,他们就有了一双可爱的儿女:儿子阿廖沙和女儿索尼娅。
1955年,刘允斌获得了莫斯科大学核物理专业副博士学位。前途似锦的他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是留在苏联过安稳的小家庭生活,还是听从父亲刘少奇的召唤回国效力?那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各类人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中国人,刘允斌最终选择了后者。
这个决定让年轻的玛拉陷入两难。她深爱丈夫,却无法离开生她养她的故土。语言不通、生活习惯的差异,都让她难以想象在中国的生活。
但她尊重丈夫的选择,夫妻俩开始了聚少离多的生活。1958年和1959年,玛拉曾两次带着孩子来中国探望,但每次都因水土不服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而提前返回。
1960年秋天,一个特殊的访客来到了莫斯科玛拉的家。那是刘少奇率团参加会议期间专程抽出时间来看望孙子孙女。年幼的阿廖沙记得,那位慈祥的老人给他们带来了玩具和糖果,还热情地亲吻他的面颊,这也成为阿廖沙对祖父最深刻也是最后的记忆。
此后不久,中苏关系急转直下。玛拉带着孩子回到家乡,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孩子们改随母姓。但她从未忘记告诉孩子们:你们的父亲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你们的祖父是中国德高望重的领导人。
就这样,一个家庭被时代的洪流冲散,音信全无。在中国,刘允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国防科研事业中,而在苏联的小镇上,玛拉独自抚养着两个孩子,默默期待着有一天能重聚。
寻亲之路
1987年,刘爱琴终于通过在莫斯科的老同学找到了侄子阿廖沙。当她站在阿廖沙家门前时,内心激动得难以平静。门开了,她看到一个酷似兄长刘允斌的中年男子,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
当阿廖沙得知父亲和爷爷早已离世的消息时,懊悔与遗憾涌上心头。在北京,年迈的王光美每天都牵挂着这个素未谋面的孙子。
虽然她从未亲自抚养过阿廖沙,但血浓于水的亲情却让她对这个远在异国的孙子充满了疼爱。她常常向身边的人提起阿廖沙,询问他的近况,期盼着有朝一日能见到这个承载着丈夫血脉的孙子。
王光美开始频繁地给阿廖沙写信,字里行间满是对孙子的牵挂与关爱。每封信都像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轻声细语地诉说着积压多年的思念。
1998年,当王光美得知《刘少奇》纪录片摄制组要去俄罗斯拍摄时,立即托人带去了500美元。她在信中写道,希望阿廖沙能回家看看,参加刘少奇同志诞辰纪念活动。
这期间,同父异母的弟弟刘维则、刘维东也通过书信与阿廖沙建立了联系。兄弟间虽然从未谋面,却因为血缘的纽带而倍感亲切。他们在信中向阿廖沙讲述着中国的变化,描绘着家乡的风貌,期待着兄弟相见的那一天。
重新建立起的亲情联系,让阿廖沙的内心不再像从前那样漂泊。他开始认真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关注中国的发展变化。每当看到中国的新闻报道,他都会激动地与妻子冬妮娅分享。在他的办公室里,一幅中国地图始终挂在显眼的位置,那是他魂牵梦萦的东方故土。
来到中国
2000年,阿廖沙的妻子冬妮娅率先来到了中国,开启了他们与这个神秘国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对于阿廖沙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出国旅行,更像是他与中国历史和家庭之间深厚感情的连接。数年间,阿廖沙屡屡向上级提出希望能去中国,但都被一一拒绝。
当他第一次站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的门前,前往办理签证时,阿廖沙依然记得自己当时的心情。他毫不犹豫地告诉工作人员,自己是刘少奇的孙子,工作人员听后却显得极为震惊。
到了北京,阿廖沙感受到的是家族无尽的温暖和热情。王光美专门为他安排了一场30多人的聚会,让他在热烈的氛围中见到了众多亲戚。
除了北京,阿廖沙还参观了上海、广州等繁华大城市。在这些现代化的城市中,阿廖沙感受到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让他对这个国家充满了敬畏与钦佩。
特别是当他跟随姑姑刘爱琴回到湖南省宁乡县的炭子冲老家时,站在刘少奇的故居前,他默默地回想起父亲刘允斌在这里生活的点点滴滴。那一刻,眼中涌现的泪水,凝聚了多年追寻的情感。按照当地的风俗,他还特地前往祖坟祭拜,献上鲜花。
接着,他又去了南京雨花台,向革命先烈何宝珍奶奶献上花圈,表达自己对这片土地深深的敬意。
此后的岁月里,阿廖沙多次往返于中俄之间,逐渐发现,中国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他与俄罗斯朋友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当他向身边的人讲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时,听者总是露出惊讶的神情。
正因为如此,阿廖沙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中俄之间的交流与理解,需要更多的桥梁。他希望能在两国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促进文化、经济、科技等多方面的交流。
于是,阿廖沙选择定居广州,心中埋下了长远的计划。2008年,刘少奇诞辰110周年前夕,他终于办妥了定居中国的手续。在接受采访时,阿廖沙谈到自己对祖父刘少奇的深厚感情,并表达了对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敬仰。
他说:“爷爷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组织了安源大罢工,做过许多艰难的工作,他是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谦逊人物。”他更为中国的历史成就深感自豪,特别是毛主席领导下的中国取得的胜利,让他由衷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