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困难寻华援
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这本该是一个充满希望与喜悦的时刻,但站在讲台上发表演说的奥巴马心里很清楚,等待他的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小布什留下的烂摊子远比想象中的要棘手,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将美国经济拖入深渊。每一个数据都令人触目惊心:国民经济年度萎缩5%,失业人数持续攀升,每个月就有80万个就业岗位消失。
华尔街一片愁云惨淡,实体经济陷入70年来最严重的衰退。而这些,都将成为这位新总统上任伊始就必须直面的难题。
在金融危机的阴霾下,华尔街的精英们开始四处寻找救市的良方。很快,他们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美债持有国,中国手中握有数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如果能说服中国继续购买美国国债,或许能为摇摇欲坠的美国经济续命。
为了探路,奥巴马政府首先派出了两位重量级人物。2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华,这是她就任国务卿后的首次亚洲之行。几个月后,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也来到北京。两位高官的访问都带着同一个明确的目标:说服中国政府继续购买美国国债。
但仅仅依靠下属的外交努力显然是不够的。随着经济形势的持续恶化,奥巴马意识到自己必须亲自出马。这促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决定:他将在上任第一年就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此前从未有美国总统会在执政初期就将如此重要的外交活动安排给中国。
奥巴马的首次访华,尽管在形式上充满了善意和热情,但实际上却未能触及中美关系的实质性问题。奥巴马在日本公开表示,美国不会寻求遏制中国,这番话一度被视为向中国释放友好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这番话并非在中国境内发表,而是在日本公开演讲中提及,仿佛通过第三方传递给中国,这样的传话方式本身就显得有些不自然。
尽管奥巴马不断强调中国的崛起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并试图表现出对中国崛起的“认同”,但其言辞中的实质性内容却并不多。在中美两国的会谈中,虽然气氛总体友好,但奥巴马依旧坚持着美国的传统立场,强调人民币升值、战略原材料出口等问题,而对中国提出的希望解除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等诉求则没有明确回应。
这种“口头承认”中国崛起,实质上更多是一种外交上的妥协,背后却是美国在多个领域持续施压。奥巴马的言辞看似温和,实则表里不一
表面友好暗藏机锋
2009年11月15日的上海,秋雨绵绵,气温骤降。临近深夜,浦东机场灯火通明,静待着一位特殊的客人。当空军一号缓缓降落在跑道上时,站在舷梯顶端的奥巴马撑着一把黑伞,向等候在机场的欢迎人群微笑致意。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充满友好气氛的访问。奥巴马在每一个公开场合都展现出极富亲和力的一面。他不仅用上海方言"侬好"打招呼,还在与学生对话时引用"温故而知新"的古语。
访问期间,奥巴马还与在深圳工作的弟弟重逢了。这位在中国娶妻生子的弟弟,为这次充满外交色彩的访问增添了几分人情味。当奥巴马热情拥抱他的中国弟媳时,现场的气氛一度十分温馨。
但是在这些温情脉脉的表象之下,却暗藏着一个截然不同的现实。早在专机起飞前,奥巴马就召集团队成员开了一个特殊的会议。会议的内容并非关于访问日程,而是一系列严格的安全防范措施。
所有随行人员被要求将私人电子设备留在飞机上,这个不同寻常的要求背后,是美方对中国情报能力的深深忌惮。为了确保通讯安全,美方团队甚至在下榻酒店的套房中搭建了一个蓝色的特殊帐篷,用来阻挡可能存在的监听设备。这个不停发出嗡嗡声的帐篷,成为了奥巴马团队防范心理的最直接体现。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他们为了防止房间内安装了隐藏摄像头,因此连开灯都不敢,只能在黑暗中用餐、洗澡。
在参观故宫和长城时,奥巴马看似随意地穿着黑色夹克,像个普通游客一样四处走动。他在太和殿前驻足,在八达岭长城留影,甚至在留言簿上写下了对中国文化的赞美之词。但就在这些充满观光性质的行程背后,美方团队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
双方博弈暗潮涌动
游览长城的花絮不仅仅是外交场合上的轻松一刻,它迅速成为了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一幕也意外地将中国的古老文明再次推向了世界的舞台。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因奥巴马的到访再次让无数人通过屏幕重温这片雄奇的土地。
对于中国而言,这样的场景无疑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一个世界超级大国的总统在长城上驻足,意味着中国的文化和影响力正逐步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央。
奥巴马此次访华,除了文化交流之外,实质的外交议题也不容忽视。分析人士指出,由于美国面临严峻的金融危机,奥巴马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中国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以此为美国经济背书。
美国迫切需要中国作为其债务的支撑者,尤其是在当时的金融危机中,中美两国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奥巴马在谈到中美关系时,将中国视为一个“友好竞争者”,这种定位在他访华期间不断被强调。尽管两国在很多领域存在竞争,但奥巴马也深知,合作关系的维系对于美国的经济恢复至关重要。因此,在这次访问中,除了谈及文化与人民之间的联系,经济合作、金融互助也成为重要议题。
奥巴马与中国的关系虽然看似合作紧密,但信任的建立却始终是一个难题。中国与美国在诸多领域的利益和立场差异,使得双方在深层次的合作上难以完全达成一致。尽管如此,奥巴马在此行中努力将中国塑造为美国的“合作伙伴与友好竞争者”,而非单纯的对手,这也成为他对中美关系的一种期许和定位。
时至今日,奥巴马虽然已经卸任,但他在美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觑。无论是与现任总统拜登的深厚关系,还是在疫苗推广等公共事务中的积极呼吁,奥巴马依旧是美国政治的重要声音之一。
在2022年,拜登与奥巴马的关系也再次成为公众的焦点。拜登虽因支持率下降面临压力,但他依然明确表示,奥巴马是他背后的重要支柱,尤其在2024年连任之际,他希望得到前总统的支持。
尽管有声音提到,奥巴马与拜登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微妙的“紧张气氛”,甚至传出佩洛西曾言“奥巴马嫉妒拜登的才能”的说法,但这些并未影响奥巴马的政治影响力。无论是作为前总统,还是作为影响力巨大的公共人物,他的言行仍然备受关注。
奥巴马的中国之行,似乎不仅仅是一次外交访问,更是中美关系的一个缩影,充满了合作与竞争、亲切与距离,交织成复杂的外交画卷。
温柔暖心
为什么当时不趁它病要它狗命呢……不懂就问…各路大咖
红鲤鱼绿鲤鱼与驴 回复 01-14 23:25
08年时,我们还不够强大。
HaLo 回复 01-15 10:31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Maybe0206
废话,不加强戒备看看当年的肯尼迪死的多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