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竟是二战后扩张领土最多的国家

鸿鹄之志从国始 2025-02-09 14:02:36

二战后英、法等列强建立的殖民帝国体系逐渐走向分崩离析。过去列强那种赤裸裸的领土扩张模式被逐渐抛弃,但世界上仍有一些国家还在继续进行着领土扩张。这其中印度就是二战后领土扩张最多的国家。印度的文明史很悠久,但印度作为国家的历史很短暂。在中国的《汉书》、《大唐西域记》等典籍中均有对古印度文明的记载。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岁月中印度只是一种地理文化上的概念,而从来都不是指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治实体。印度历史上曾崛起过很多试图统一南亚次大陆的帝国,但直到近代英国殖民者到来前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

历史上第一个基本统一古印度地区的帝国是孔雀王朝。这个王朝全盛时期的疆域除了今天的印度之外还包括如今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阿富汗等国的一部分,但即使强如孔雀王朝也没能统一印度半岛迈索尔以南的地区。大约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末代国王被弑杀后印度重新陷入分裂状态,直到500多年后笈多王朝才实现了北印度地区的区域性统一,至于南印度仍长期与北印度像是两个彼此隔绝的世界。公元1526年突厥人和蒙古人的混血后裔巴布尔从中亚进入印度建立起莫卧儿王朝。

这个巴布尔的父系血统可以追溯到帖木儿、母系血统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帖木儿是突厥人和蒙古人的混血后代。他早年臣属于蒙古察合台汗国,后来实际控制了察合台汗国的政权并迎娶了黄金家族的公主。帖木儿曾建立起一个东起北印度、西达小亚细亚、南濒阿拉伯海和波斯湾、北抵里海和咸海的大帝国。帖木儿帝国崩溃后他的后代巴布尔又在印度重新建立了一个帝国。巴布尔死后其子胡马雍统治时期莫卧儿帝国一度衰落,但从第三代阿克巴起莫卧儿帝国迎来了全盛时期。阿克巴、沙·贾汗、奥朗则布三代皇帝都为帝国扩张了部分领土。

奥朗则布统治时期莫卧儿帝国的疆域扩张至最大化:从喀布尔到吉大港、从克什米尔到卡维里河整个次大陆除半岛极南端之外都已纳入了莫卧儿帝国的版图。可频繁的对外扩张战争也极大消耗了帝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剧了国内矛盾。到18世纪初印度又重新陷入分裂局面。从15世纪以来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等西方殖民列强就已纷至沓来在印度扩张势力。当莫卧儿帝国强势时西方殖民者只能在印度沿海建立一些据点,但等到莫卧儿帝国日渐衰落后西方列强开始逐渐向印度腹地渗透扩张。

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例在1755年之前只在加尔各答、孟买、马德拉斯、苏拉特等地建立了几个贸易据点。英国人所在的加尔各答在当时属于孟加拉省。1756年孟加拉统治者为把英国势力赶出自己的地盘抓了几十个英国人关进黑洞。这些人最终大多窒息而死。英国随即以此为由联合反对孟加拉的一些土邦王公发动讨伐。1757年英军在普拉西战役中打败孟加拉统治者西拉杰。这成为了英国征服南亚次大陆的标志性事件。此时英国在南亚面对的除了西拉杰这种本地统治者之外还有法国人。随着葡萄牙、荷兰的没落使法国成为了英国在南亚最强大的竞争者。

1756年至1763年英国和法国为争夺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利益爆发了一场历时七年的战争。英国在这场战争中成功将法国势力从加拿大和印度排挤出去。此后法国只在印度保留了开利开尔、本地治里、昌德纳果尔、雅溜汪、马赫5个不设防的商业据点。除了英、法两国之外葡萄牙也在印度保留了果阿等几处据点。当时印度中北部地区存在着一个强大的马拉塔帝国,但这个帝国在1761年遭到阿富汗的重创,此后又陷入了长期的内部纷争。英国趁虚而入不断蚕食马拉塔帝国的领土。马拉塔帝国其实并非大一统帝国,而是由一系列小邦组成的联盟国家。

那些名义上归顺于马拉塔帝国的土邦王公纷纷在威逼利诱下倒向了英国殖民者。正当英国趁马拉塔帝国衰落之机在印度北部扩张时南部的迈索尔王国正悄然崛起。1779年迈索尔王国围攻了英国殖民据点马德拉斯,此后双方的战争持续到1784年才签订和约。1792年英国撕毁和约发动第二次迈索尔战争。迈索尔战败后向英国割让了东部和西部沿海大片土地。英国又趁机与科钦、特拉凡哥尔等城邦签订了附属联盟条约。1799年英国发动第三次迈索尔战争。这次英国吞并了迈索尔东部和沿海地区。迈索尔王国剩下的地区成为了英国东印度公司治下的自治邦。

180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又从北印度的奥德王国割取了两块土地。1803年英国迫使印度土邦奥丽萨把大片沿海地区割让给自己,又迫使另一个土邦辛迪亚把阿格拉割让给自己。同一年德里的莫卧儿皇帝也被置于英国的“保护”下。此后整个印度上至莫卧儿皇帝下至地方土邦王公几乎全都已处于英国的统治之下。1814年英军入侵尼泊尔。尼泊尔人经过浴血奋战保住了自己的国家,但仍不得不割让大量国土给英属印度。此后英国又开始向孟加拉以东的阿萨姆流域扩张。这时英国已扩张到传统的“印度”地理概念之外的区域。

如今位于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梅加拉亚邦、那加兰邦、曼尼普尔邦、米佐拉姆邦、特里普拉六个邦民族文化本就与印度本土迥然不同。这一地区的居民主要是藏缅语族的人群。这里的居民普遍有典型的黄种人特征,而他们的祖先大多是来自缅甸、泰国以及中国云南等地。历史上这一地区本就不属于印度。如今这一地区之所以成为印度领土就是英属印度扩张造成的。英国在阿萨姆、曼尼普尔等地的扩张使邻近的缅甸深感不安。从1824年至1885年英国与缅甸先后爆发了三次战争。1886年1月1日战败的缅甸最终被并入英属印度。

1893年阿富汗在英国当局的压力下被迫与英属印度重新划分了2400多公里的边界线。这次边界调整使阿富汗60%左右的领土被划入英属印度。至此英属印度的版图扩张到最大化:此时的英属印度包括如今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尽管英国印度政府是一个殖民者建立的政府,然而却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政府。恰恰是在英国殖民时期印度人才真正萌发了民族主义的意识。印度最早的民族主义者正是在英式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印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尼赫鲁就公开说过:“我在精神上与其说是一个印度人,不如说更像一个英国人”。

独立后的印度领导层在思想几乎都有明显的英国色彩,所以印度自独立以来就始终以大英帝国在南亚的殖民遗产继承者自居。印度当年被英国作为一个重要的殖民据点:当时就连东非的肯尼亚、阿拉伯半岛上的英国殖民地、印度洋上的一些岛国都是英属印度总督所能影响到的范围。印度由此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优越感:旧上海的英租界内印度巡捕就自诩为仅次于英国主子的二等人,而上海本地人在他们眼中则是地位低于自己的三等人。当时的英国自诩为称霸全球的日不落帝国,而印度人则认为自己同样享有日不落帝国的辉煌。

印度人以日不落帝国的大管家自居:尽管在英国主子面前低人一等,然而在日不落帝国的统治体系中印度人的地位也就仅次于英国主子。日不落帝国的米字旗飘扬到哪儿就意味着印度人追随他们的英国主子到了那儿。独立后的印度正是以这样一种以英国殖民遗产继承人自居的心态开始了对外扩张。印度独立之初英国就把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作为一份大礼送给了印度使孟加拉湾从此成为了印度的“内海”。1947年刚独立的印度就迫不及待与锡金签订了《维持现状协定》从而继承了英国向锡金派驻专员的权利。

英国殖民时期地方上存在许多土邦王公。这些土邦王公实际上就是一个个半独立的国中之国。印巴分治时各土邦被允许自主选择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当时印度次大陆一共有562个土邦王国。其中最大的土邦王国海得拉巴有21.3万平方公里那么大。五百多个土邦加起来有114.5万平方公里土地八千多万人口。印度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段合并这些土邦极大扩充了自己的领土和人口。1948年9月19日印度政府以武力吞并了最大的土邦海得拉巴。在用武力征服的同时印度政府使出了"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

印度政府制定的《加盟协定》提到:土邦在加入印度后除了将国防、外交以及交通这三项权利交给中央政府之外可以继续保持原有的领地以及其它权利。印度政府通过威逼利诱软硬兼施成功压制了绝大多数土邦。可有三个邦的情况比较特殊:一个就是刚才提到被武力征服的最大土邦海得拉巴,此外印度政府在朱纳加德和克什米尔这两大土邦也遭遇了一定阻力。印巴分治是基于宗教原则: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地区划给印度,伊斯兰教徒占多数的地区划给印度。至于各土邦则自行选择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

海得拉巴和朱纳加德大部分人口信奉印度教,但土邦王室却是伊斯兰教徒。克什米尔的情况正好反过来:大部分人口信奉伊斯兰教,但君主是印度教徒。海得拉巴和朱纳加德的王室想加入巴基斯坦,但遭到印度政府和当地民众的反对。最终印度政府以武力接管了这两个邦。巴基斯坦方面默认了这种既成事实,但要求必须将克什米尔划归自己。既然以印度教徒为主的海得拉巴和朱纳加德已划归印度,那么以伊斯兰教徒为主的克什米尔划归巴基斯坦似乎也是理所当然。可印度却煽动克什米尔的印度教王公加入印度。

巴基斯坦随即出兵支持克什米尔老百姓试图推翻王公的统治。这引发了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战争。从1947年到1971年印度通过三次印巴战争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约2/3的土地。当初英国殖民印度次大陆时期法国、葡萄牙等国也在印度沿海地区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现代印度国家是由英属印度分化出来。印度独立后就想把法属印度和葡属印度并入本国。1948年法国与印度达成协议:由法属印度各地人民投票公决其归属前途。1954年11月1日印度接管了法属印度地区。1961年底印度调集3万军队击溃了驻守果阿地区的葡萄牙军队。

在经过48小时的激战后成功收复了果阿。果阿战争的胜利使印度信心大增,于是在第二年印度又在中印边境制造事端。当初英国殖民印度时曾非法划定了一条麦克马洪线。这条线将中国西藏9万平方公里领土擅自划入英属印度。当初旧中国积贫积弱时英属印度甚至还一度取得过管理西藏部分事务的权利。印度独立后竟要求继承当年英国殖民者在中国西藏的特权。尽管印度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中遭受了打击,然而并没放弃独霸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野心。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就不断向位于中印边境喜马拉雅山麓的尼泊尔、锡金、不丹三个小国渗透扩张。

1949年印度通过缔结《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的形式继承了当年英国对不丹所享有的“指导、保护”的特殊权利。同一年印度以“防止动乱和流血”为借口派军队强行接管锡金政府委任印度人为锡金首相。1950年12月5日印度强迫锡金签订所谓《印度锡金和平条约》控制了锡金的国防、外交、经济、邮政、银行、红十字会、国际援助等权利。1975年印度公开宣布吞并锡金。随后印度向锡金迁入了大量移民从而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另一个喜马拉雅山麓小国不丹同样深受印度控制。印度可以名正言顺干预不丹的内政外交。

时至今日不丹仍未与中、美、俄、英、法这五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任何一个建交。这就是因为不丹要与其他国家建交需要得到印度同意。除了不丹之外印度也一直在尝试通过军事和经济手段控制尼泊尔。当年尼泊尔曾向英属印度割地。如今印度和尼泊尔围绕卡拉帕尼地区的归属问题仍存在争议。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期间印度还曾出兵占领了尼泊尔370平方公里的领土。印度自独立以来扩张了约19.51万平方公里领土。印度的扩张主义国策使其与几乎所有邻国均存在一定的领土争端和边境冲突。

0 阅读:1
鸿鹄之志从国始

鸿鹄之志从国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