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郑成功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但在邻国日本郑成功竟也是备受推崇的英雄人物。这和郑成功的身世有关。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曾是活跃在闽浙沿海的一方海盗首领。此人打造了一个覆盖东洋、南洋各地的海上帝国:郑芝龙一度牢牢控制着北至日本、南至今天的新加坡、西至印度洋的航线。他的舰队规模曾达到三千艘之多。郑氏势力全盛时期其船队出没于台湾、琉球、日本、浡尼、占城、吕宋、孟买、万丹、旧港、巴达维亚、麻六甲、柬埔寨、暹罗等地。郑氏手下的人马除了汉人之外还有日本人、朝鲜人、东南亚人、非洲黑人等等。

郑芝龙本人早年也曾有相当一段时间在日本长期生活。郑芝龙在日本平户生活时当地领主松浦氏将自己家臣翁昱皇的养女田川松嫁给郑芝龙为妻。这个翁昱皇和郑芝龙一样都是华人,后来改了日本姓氏叫田川昱皇。田川松是田川昱皇的养女。至于田川松的生身父母到底是日本人还是生活在日本的华人这点至今仍有争议。郑芝龙和田川松婚后第二年田川松就生下了长子郑成功。三年后田川松又生下一个男婴。由于田川家没男丁,所以郑芝龙将次子过继给妻子的娘家。这个男孩从此就被取了一个日本名字田川七左卫门。

郑成功六岁之前一直跟随母亲住在平户。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郑芝龙正式接受明王朝的招抚。郑芝龙接受朝廷诏安任命的官职后就想把妻儿接回中国团聚,但当时统治日本的德川幕府想把郑芝龙的妻儿留下作为人质牵制这个叱咤风云的海贼王。郑芝龙和德川幕府协商后对方同意让长子郑成功跟随父亲回中国,但次子田川七左卫门和母亲田川松必须留在日本。郑成功来到中国14年后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随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明朝遗臣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南明弘光政权。

公元1645年五月十五日清军南下攻破扬州、攻占南京。弘光帝朱由崧被清军俘获后惨遭杀害。弘光政权灭亡后明福建巡抚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南安伯郑芝龙、靖虏伯郑鸿逵等人拥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手握重兵的郑芝龙成为了南明隆武政权所依赖的主要军事力量。就在这一年郑芝龙再次派人致信日本德川幕府要求放田川松母子来中国与家人团聚。这次幕府同意田川松前往中国,但需将次子田川七左卫门须留在日本才行。从此田川七左卫门就与父母、兄长分处异域。

在天下巨变之时郑芝龙并没守护大明江山社稷的决心。他更多还是想的如何保住自己的家业和政治待遇。当年降明就是郑芝龙的一次成功的政治投机,而当清军大举南下时郑芝龙又想故技重施再次投机。郑芝龙开始与清廷就自己降清后的待遇条件开始秘密谈判。郑芝龙与清廷的接触在郑氏家族内部遭到了儿子郑成功、弟弟郑鸿逵等人的反对,然而郑芝龙无视这些人的反对意见执意北上降清。郑芝龙降清后郑成功、郑鸿逵等人带着部分郑氏旧部继续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1646年清军进攻安平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松殉难。

母亲的死更坚定了郑成功矢志抗清的决心。1651年郑成功南下广东准备跟李定国会师,然而清军却在此时趁机围剿郑成功的大本营厦门。当郑成功回援时厦门已被清军攻破。失败后的郑成功一方面在战略战术上总结反思经验教训,一方面招兵买马、积攒钱粮、加强战备。1656年郑成功收复了厦门,随后又陆续收复了泉州、南安等地。这时郑成功已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战略思想,于是他开始积极准备北伐以报国仇家恨。到了1658年郑成功已拥有战船约3000艘、兵力17万人。1659年郑成功率领的北伐大军顺利进入长江。

郑成功在势如破竹般接连攻克镇江、瓜洲等地后包围了南京。兵围南京是郑成功最辉煌的战绩。可惜郑成功的陆军力量实在是比较薄弱。郑氏家族的武装力量从郑芝龙到郑成功都是以水师见长。郑成功攻打南京是靠海军打入长江直奔南京而去的,可是陆地上很少有城池是被郑成功占领的。这就直接导致即使郑成功打下了南京也不大可能守得住。清军在陆地上的战斗力不是郑军敌得过的,更何况郑军在陆地上也缺乏自己的后勤补给线,加之郑成功又中了清军的缓兵之计,因此在清军的突袭下损兵折将。

南京之战失利后郑成功已难以在大陆取得较大的根据地。这时隔海相望的台湾引起了郑成功的注意。当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曾大规模组织大陆人移民台湾开垦建设。长期以来台湾就是郑家军粮的主要来源地。可公元1624年荷兰人趁着中国明末的混乱局面侵占了台湾。北伐南京失败后郑成功所部元气大伤且面临军粮不足的问题。郑成功要解决大军的后勤给养问题就必须开拓一块新的根据地。恰逢此时郑芝龙的旧部何斌前来拜访郑成功。何斌早年跟随郑芝龙赴台,郑芝龙回大陆后何斌留在了台湾。

1661年正月何斌带着关于台湾的诸多情报来到大陆投奔郑成功。这一年郑成功率领二万五千余官兵乘400余艘各类船艇渡海收复了荷兰殖民者占据下的台湾岛。至此沦陷三十余年的台湾重回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行动获得了身在日本的弟弟田川七左卫门支持。当初田川七左卫门与父母分离时才年方十九岁,可他愣是靠着自己打拼将郑氏在日本的产业打理得井井有条。母亲遇难后田川七左卫门曾恳请幕府让他回中国帮助哥哥却再次遭到拒绝。此时郑成功也写信给弟弟让他继续留在日本。

郑成功这样做一方面是不希望弟弟参与到战争中遭遇危险,另一方面战争需要庞大的经济力量来支持。郑成功希望田川七左卫门能留在日本继续经营家族产业为自己源源不断输送战略物资。郑成功在与清朝廷对峙以及赶走荷兰人收复台湾的过程中都曾得到田川七左卫门的鼎力支持才得以顺利进行。在某种意义上郑成功一生功业也有田川七左卫门一份功劳。郑成功收复台湾仅一年后就暴毙而亡,田川七左卫门也于1696年因病去世。此后田川七左卫门的后代恢复了郑姓并继续从事中日贸易工作。郑成功的事迹也因此在日本传播开来。

日本剧作家近松门左卫门根据郑成功的事迹创作了净琉璃戏剧《国姓爷合战》,但近松门左卫门在剧中也对郑成功的生平事迹进行了不少修改:剧中将郑成功塑造成一个典型的日本武士形象,还给他起了一个日文名字“和藤内”。剧中的和藤内娶日本人为妻,等到二十几岁以后才回到中国。剧中这位被称为“国姓爷”的和藤内是作为日本人来与中国人打仗的。近松笔下这位“国姓爷”动不动就口口声声自称“我们日本人”。在剧中大明国是靠着日本武士的神威才打败鞑靼人,而这位日本武士和藤内想的却是趁机将大明和鞑靼两国江山一举拿下。

当然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近松左卫门这部剧中的和藤内形象与真实的郑成功相去甚远。近松笔下所反映的并非郑成功真实形象,而是借郑成功的名人效应虚构塑造了一个妄图征服中国的日本武士形象。这也表明当时的日本其实就已对中国怀有野心了。200多年后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战胜清王朝割让了台湾。日本统治台湾时期就大肆宣传早已被他们扭曲异化的郑成功形象。郑成功被说成是日本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史实也被曲解成台湾早已被日本统治过。日本当局试图通过这样的宣传为自己统治台湾的合法性正名。

抛开日本方面出于宣传目的刻意曲解之外真实的历史上郑家在日本还有一脉分支延续了下来。田川七左卫门死后其子郑茂继承了郑家在日本的产业。郑茂死后由其子郑瑞继承家族产业,郑瑞死后其子郑寒继承家族产业,郑寒死后其子郑谦继承家族产业,郑谦死后其子郑邦宗继承家族产业。郑邦宗之子郑江辅曾担任日本德川幕府与中国官方之间交往的翻译。郑江辅嗣子郑永宁在明治维新后进入外务省参与中日之间的外交翻译工作,后出任日本外务省书记官、代理公使等职。郑永宁长子郑永昌曾任日本驻天津总领事。

郑永宁次子郑永庆开办了日本第一家咖啡茶馆。郑永庆的后人移民美国现居旧金山。郑永宁还有个小儿子郑永邦曾任日本外务省书记官。郑永邦曾作为北京公使馆员赴任北京。在1885年签订天津条约的会谈中郑永邦作为其父郑永宁的见习同行担任伊藤博文的翻译。1905年日俄战争后签订满洲善后条约时郑永邦又曾担任小村寿太郎的翻译。郑永邦之子郑审一终生未涉足政界,而是专心致志追求学术。他曾历任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帝国大学、法政大学教授。1961年2月郑审一与其子郑喜一赴台湾参加郑成功驱荷复台的纪念活动并会见了台湾的郑氏宗亲。

郑喜一在日本产业经济新闻社从事研究工作。郑喜一还有个弟弟郑邦夫在横滨一带从事建筑房产业。1955年郑邦夫改姓“福住”。1986年福住邦夫与南安郑成功纪念馆取得联系向南安郑氏介绍了自己家族在日本经历12代之后繁衍和发展的情况。1987年70岁的福住邦夫首次回乡祭祖。临行前宗亲会送了他两个字:溯源。1988年福住邦夫再次来到石井亲自在纪念馆左侧种下一棵榕树,同时回赠了四个字:血浓于水。他说要带后世子孙过来祭拜。可他结束这次祭拜回日本后不久便因病去世。如今福住邦夫在郑成功纪念馆亲手种下的榕树早已郁郁葱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