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中国上下五千年样样领先于世界,只是在19世纪才被列强反超迎来了近代百年屈辱史。春节期间《唐探1900》的热播可能使大家对费洋古在美国亲身感受到当时东西方那种巨大落差这段剧情记忆深刻。可能很多人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就是古代辉煌、近代屈辱、现代复兴。这么理解也不能说是错的,但容易造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误解:一是误以为我国在19世纪以前样样领先于世界,二是误以为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我国样样不如人。这两种误解在逻辑上其实都是难以自圆其说的。

任何国家的崛起、衰落与复兴都是一个过程。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被视为中国百年屈辱史的开端,但在此之前中国事实上就已逐渐落后于人了。鸦片战争的失败是中英国力长期此消彼长累积的结果,而不可能说是英国在1840年突然一下子就强大起来把中国给打败了。像英国这样一个不大的岛国能具有超越中国的实力必然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近代中国的衰落其实是一个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西方列强绝不是在一夜之间就全面赶超中国的。西方列强先是在某些具体技术制度层面超越中国,继而在19世纪实现了综合国力的全面超越。

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完整过程。中国在19世纪的落后挨打是这一变化的结果,但这一变化早在19世纪以前就开始了。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会告诉我们:中国人发明造纸术比西方早了多少年,中国祖冲之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西方早了多少年,中国人发明活字印刷术比西方早了多少年......这些的的确确都是历史事实。每当我们读史至此都会为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但如此叙事无法解释领先世界那么多年的中国为何会在近代被别人逆袭超越。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是中国被他人超越导致落后挨打的结果。

可这并不是中国最初开始被人反超的源头。现在有些人实际上是倒果为因了。仿佛中国近代的一切屈辱都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开始的。问题是鸦片战争为何会失败?事实上鸦片战争的失败证明中国在这个时候实际上已然落后于人了。那么中国到底从何时开始落后于人的?曾经领先于世界的中国又为何会落后于人?很多人其实并没真正思考过这些问题,却始终固执地认为中华上下五千年直到19世纪前样样都领先于人。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世界历史的不了解造成的。接下来我所提到的一些历史事实可能会颠覆你以往的传统认知。

北宋绍圣三年牛津大学就成立了;明万历三十年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就诞生在荷兰了;明崇祯九年哈佛大学就成立了;清顺治十七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清康熙五年法兰西科学院成立;清康熙三十三年英格兰银行成立;清雍正二年俄罗斯科学院成立;清乾隆二十三年普鲁士就已立法普及义务教育......当康熙在为九子夺嫡而烦恼时牛顿已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当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欧洲列强已普及了义务兵役制;乾隆去世那一年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也正好去世......当你知道这些以后还认为中华上下五千年仅仅只是在19世纪才被人超越吗?

其实在乾隆时代、康熙时代乃至更早以前的宋明时代西方国家就已在某些方面赶超中国了。明末的徐光启就承认他的自然科学水平不及他的西方老师利玛窦。利玛窦只是一名传教士,而并非专业的科学家。由此可见在徐光启那个年代西方国家在某些技术领域就已超越中国。认为中国在19世纪以前样样领先于世界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不仅拿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比能证明这点,拿中国与邻近的日本对比也能证明这点。在传统的历史叙事中日本超越中国似乎是明治维新后的事,但事实上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在有些方面就已超越中国。

公元1710年日本大阪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大米期货交易所。这一年所对应的中国年号是康熙四十九年。此时距离鸦片战争的爆发尚有130年,而日本的明治维新还是在鸦片战争之后28年开始的。1774年日本若狭小浜藩的医生杉田玄白成功翻译了荷兰语解剖学书籍《解体新书》。书中所使用的“神经”、“软骨”等词汇后来还传到了中国。就在乾隆退位1796年日本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全身麻醉手术。1827年日本史上第一部系统介绍西方物理学的书籍《气海观澜》出版。1837年日本史上第一部介绍近代化学的书籍《舍密开宗》出版。

从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起原本位于欧洲的沙皇俄国已越过作为亚欧分界线的乌拉尔山进入向西伯利亚扩张。截至明崇祯十年俄国人已推进到太平洋鄂霍次克海一带。换句话说俄国此时已征服了西伯利亚及远东大部分地区。明崇祯八年日本派村上扫部左卫门巡视库页岛。就在清军入关的1644年日本首次把北海道、库页岛以及千岛群岛等原本由当地原住民居住的地方划入本国版图。要知道此时的库页岛其实可是中国领土。康熙十八年日本松前藩在库页岛的久春古丹建造了临时性的渔民居住所。

乾隆七年俄国人舍利京克勘察了几乎整个库页岛东海岸。乾隆三十年沙俄远征队入侵库页岛北部对当地的赫哲人进行屠杀和驱逐。此后库页岛在法理上仍是中国领土,但其实已沦为日、俄两国争夺的对象。当日、俄两国在库页岛等地扩张时中国在干什么呢?别说采取任何反击行动了,事实上中国皇帝可能都不知道岛上发生了什么。显然当时日、俄两国对外部世界的了解程度是远远超过中国的。现在你还以为中国在19世纪鸦片战争以后落后挨打的命运只是历史的偶然吗?事实上早在19世纪以前中国未来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已埋下了伏笔。

在物理学上有一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哲学上也有一个与之相类似的观点叫做“物质不灭”。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物质存在具有的无限、永恒、绝对的性质。当然物质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永续的运动变化状态,但绝不会凭空消亡。事实上人类的历史演进又何尝不遵循这样的规律呢?历史并不是一个个孤立事件的简单组合,而是一条永续发展的长河。历史上发生的任何即使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一点一滴汇聚才创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

在历史的发展传承过程之中许多看似无关紧要的事却彼此互相影响着从而造就了滚滚向前递进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历史的演变遵循一定的规律。中国古人一般将这种规律称为天命或天道,用现代唯物主义的观念来说这是历史发展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天之道补不足而损有余——这点可以从自然界观察得到:老鼠体型小在食物链中处于下游,因此造物主就赋予它超强的繁殖力以弥补容易被捕食的缺陷;作为食草动物的羚羊则被赋予了奔跑速度和数量上的优势。食肉动物的数量永远少于食草动物,否则生态系统就无法维持。

人类社会其实也遵循一样的法则:并没哪种文明哪种制度是天生优越的,因为天道在赋予某种文明体系一定优势的同时也会使其具备一定的固有缺陷。文明体系本身并无优劣之分。这就正如我们个人的性格并没优劣之分,只看谁更能适合他所在的环境圈子。国家文明同样不存在先天的优越性,只看谁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中华文明能在古代动辄取得领先西方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成就是因为更适应那个时代。中国自秦始皇以来就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反观欧洲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来就进入了所谓“黑暗的中世纪”。

后世对欧洲中世纪的印象就是封建领主割据混战不休、教会垄断教育资源、农业生产长期停滞、科学发展受到重重阻碍......中世纪早期的欧洲确实是这样的,但其实欧洲从中世纪后期起已悄然发生裂变:11世纪欧洲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批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12世纪世界上第一家具有近现代意义的银行诞生在意大利威尼斯;13世纪英国创建了议会;15世纪德意志人约翰·古腾堡发明了古腾堡印刷术;16世纪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17世纪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自15世纪大航海时代以来欧洲列强已开始满世界扩张了。明嘉靖年间葡萄牙人就已开始在澳门定居了。

大家不妨想想同一时期的中国在干啥?现在你还觉得中国仅仅只是在19世纪才被人超越吗?物理学上有个惯性定律认为:若无外力作用物体将始终维持既定的运动状态,而物体质量越大则惯性大。事实上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乃至整个生物进化史也遵循这一规律:在上一轮进化或变革过程中的胜出者由于过于适应于成功经验而往往成为下一轮进化或变革过程中最先淘汰出局者。当某一文明通过变革领先于其他文明时人们就会对自身文明形成强烈的认同感从而在下一波变革来临时会出于对未知的不确定状态的先天抗拒心理而难以适应。

这种纯理论的解释可能过于抽象,那么我就为大家举一个曾真实发生在我们很多人身边的例子。在我国的国企改制过程中过去的铁饭碗制度被打破了。在这一过程中原来的国企职工们面临两种选择:要么自谋出路,要么等着下岗分流。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等着厂子破产以后下岗分流而不愿提前自谋出路。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对未来不确定状态的先天抗拒心理。哪怕明知自己的铁饭碗已捧不了几天了,可也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毕竟自谋出路的结果是无法预知的。如果混得好自然是满心欢喜;混得不好可能会不会还不如自己以前生活呢?

在世界进入近代历史之前中国早已形成相当成熟的大一统帝国形态。这种制度已被历史证明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在没遭到西方列强打击之前就要求中国的统治者意识到时代的变化对既往的典章制度进行全方位改革无异于强人所难。反观西方国家普遍国土狭窄、历史也不长、在进入近代之前经济上也不富裕。这就使其在时代转折时期所面临的改革阻力其实要比中国小得多,因为本就一无所有还能有什么可失去的呢?这就叫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事实上在19世纪以前康熙、乾隆乃至明朝后期的有些皇帝就已意识到西方列强正在快速发展着。

康熙本人就精通数学、物理、医学、拉丁文。乾隆与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是笔友,而且还曾接触过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他们对西方的发展虽不能尽知,但其实多少是知道些大概的。康熙甚至曾预测说也许百年后中国将不得不面对西洋列强来自海上的威胁。既然他们明知问题所在,那么为何不提前应对布局呢?这还是我们刚才说的对未来不确定状态的抗拒心理使然。他们知道问题所在,但不知道该如何着手解决,也不知道一旦启动改革会有怎样的结果。如果改得好还罢了;如果弄得比原来更糟了呢?

此时其实已落后于人的东方老大帝国就像是一个癌症病人。在位上的人知道不动手术可能拖不了多久了,但万一动了手术导致癌细胞扩散岂不死得更快。对任何一个皇帝而言最重要的始终是自己手里的权力。从晚明到清初的几代皇帝面对时代变局无一例外都选择使用鸵鸟战术——把眼睛、耳朵捂起来装作看不见听不到。他们虽意识到时代的变化和帝国的问题,但都认为这些问题还不至于立即爆发。因此他们都选择能拖一天是一天。只要这个雷不在我任内爆就行了。至于我死后管他天崩地裂洪水滔滔咧!

我们有些人总喜欢说中华上下五千年如何如何辉煌,只是在19世纪以后的百年间才蒙受屈辱,可如今中国又已迎来了伟大的民族复兴。事实上无论是近代中国的衰落还是如今中国的复兴都绝非偶然:中国近代的衰落恰恰就是因为古代中国太过于成功了,因此当面临时代转折时仍沉浸在过去的惯性思维中无法自拔。同样如今中国的复兴也是在经历近代百年屈辱痛定思痛努力奋斗的结果。天道决定了没任何一种发展模式是包治百病的,只有不断适应时代和环境才是成功的。可往往人们总是沉迷于过去的成功经验。

这种现象不只在中国存在。美国不也沉迷于自己过去两百年间的成功经验吗?美国不是满世界推广美式价值观认为自己这套经验放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能成功吗?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出于民族意识爱国心理都会对本国的历史经验有天然的自豪感。可这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却是有利有弊:如果我们能从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吸取宝贵的经验教训解决现在的问题,那么这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将会是何其丰厚的一笔财富;如果我们满足于过去老祖宗的成功经验而不思创新,那么五千年惯性思维的累积又将会是何其巨大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