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朝鲜战场上的常胜将军,连续打了五仗,创造了五个“第一”。
他年龄不大、个头不高,却被麦克阿瑟称为“可怕的人”。
他战功卓越、受封中将军衔,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却是他的家庭。
他一生养育了12个孩子,被周总理调侃为“航空母舰”,就连长子也自豪地说:“我家堪称是军中第一大家”。
他到底是谁?他的经历和家庭,又是怎样的呢?

1912年3月26日,吴信泉出生在湖南省平江县何家段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就是他关于童年的全部记忆。
为了支持当地减租、减息的农民斗争,1927年,年仅15岁的吴信泉加入了平江赤卫队。
3年后,已有丰富斗争经验的他,正式成为了我党的一员。
吴信泉虽然个子不高,但每次作战,他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随着打下的战功越来越多,他担任的职务也越来越高,从班长、参谋、连队政治指导员到政治部主任、旅长、师长、军长,从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到人民解放军、志愿军,吴信泉打了大大小小无数场仗,歼灭了无数敌人,也光荣地负了很多次伤。
但是真正让吴信泉扬名的,是在朝鲜战场上。
就如吴信泉的长子吴皖湘所评价的那样:“我父亲打了一辈子仗,最好的是在朝鲜战场上”。

1950年10月,美军公然越过三八线,兵锋直指中朝边界,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
按照作战部署,吴信泉将率领39军与38军、40军、42军一起,作为最先入朝的部队,在夜幕的掩护下,渡过鸭绿江,赴朝作战。
当时,吴信泉的小儿子吴安平刚刚出生,他来不及照顾产后虚弱的妻子,就匆匆踏上了战场。
一过鸭绿江,吴信泉的心里就憋着一口气:一定把美国鬼子打个人仰马翻,给世界人民看看!
吴信泉确有自信的资本。

他所带领的39军前身是红25军,在长征中一直素有“先锋”的威名。
不仅如此,他们在抗日战争中,还参加过平型关大战,最后大获全胜;
在解放战争中,39军号称是四野的 "攻坚尖刀",跟随林彪从白山黑水,一路打到了西南边陲,战斗经验和战绩那是没说的。
然而,让吴信泉怎么也想不到的是,他们进入朝鲜后的第一战来得这么快、而且敌人这么强。
1950年11月1日,39军在云山与美军第一骑兵师迎头相撞,打响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战。
美国第一骑兵师,是美国最早的骑兵部队,也是一支老牌的功勋部队,它早在独立战争时就创立了,至当时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了。
从墨美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骑兵师有战必上,而且从未有过败绩,是美军王牌中的王牌。
抗美援朝时,第一骑兵师虽然还挂着“骑兵”的名号,但其实他们早就实现了机械化,装备的全是最先进、最昂贵的武器。如此一来,美国第一骑兵师的战斗力将变得更强。

看到敌我双方硬件上的差距,吴信泉心里直打鼓:“上了朝鲜战场第一口本来想吃肉的,没想到啃上一块骨头。”
不少士兵听说了对方的名头,都产生了"恐美"情绪,吴信泉知道后,赶紧站出来给大家打气:
"娘的,不就是美国佬吗?他们也没长着三头六臂!咱不光要摸摸它的老虎屁股,还要扒下它的老虎皮,给咱彭老总做把太师椅!"
两军交战,打的一是实力,二是勇气。我军虽然实力欠缺,但全军上下顿时群情激昂、勇气可嘉。

当天晚上6点40分,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
利用美军不善巷战的劣势,吴信泉命令39军借着月色,悄悄把美军骑一师两个团穿插分割,切成数块包围了。
一时间军号、哨子吹的满天响,美军还没反应过来,就被震耳欲聋的号角声和亮在眼前的刺刀,吓得乱了方寸。
有些美国士兵甚至惊恐地大喊:“天哪!这是中国式的葬礼。”
经过两天两夜激烈的巷战,吴信泉的第39军以劣势装备歼灭了,具有现代化装备的美国第一骑兵师第8团大部,摧毁并缴获坦克28辆,汽车170辆,各种枪支119支。
听闻云山之战的惨败,美国白宫的政客们大为吃惊,他们纷纷质问麦克阿瑟:“为什么美军在云山战役中,会遭遇如此惨败?”

11月7日,吴信泉和39军还没来得喘口气,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战役就打响了。
在这次战役中,吴信泉抓住战机,指挥第116师率先攻进入平壤, 成为了志愿军第一支进入平壤的部队,从此,朝鲜的首都平壤再未落入敌人之手。
这之后,吴信泉又指挥39军参加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战役,结果都大放异彩、取得了耀眼的成绩。
提起吴信泉的大名,就连不可一世的盟军司令麦克阿瑟都不由得浑身战栗:“他真是一个可怕的人。”

为了鼓励前线将士们、推广他们优秀的作战经验,1951年6月,毛主席在中南海丰泽园接见了38军、39军、40军、42军的军长。
宴会即将开始时,毛主席一把拉过吴信泉:“来,信泉同志,坐我旁边!”
席间,毛主席竖起大拇指对吴信泉说:
你们39军创造了五个“第一”。
首先是打败美国“开国元勋”——第一骑兵师;
第二个“第一”,是39军116师率先收复平壤;
第三个“第一”,是39军通过战场喊话,迫使一个美国黑人工程连集体投降;
第四个“第一”,是39军在第三次战役中率先入侵首尔;
第五个“第一”,是39军歼灭敌军3300余人,活捉美军800余人,创下了志愿军一次战斗活捉美军的纪录!
吴信泉听完受宠若惊,也为毛主席的用心大为感动。
抗美援朝结束后,吴信泉就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之后他先后担任东北军区副参谋长、沈阳军区参谋长,为我军的现代化建设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战场上取得的不俗成绩外,吴信泉的家庭生活也多姿多彩,获得了多个“第一”。

这生活上的第一个“第一”,就是吴信泉的孩子多。
在上世纪40-50年代,一般家庭能生个7-8个孩子就算多的了,可吴信泉与妻子俞惠如,却足足生育了8个儿子、4个女儿,共计12个子女!
这个子女数量在开国将军里,也算是独占鳌头了。
有一次,周总理跟吴信泉开玩笑:“你们这艘航空母舰又添新飞机了没有?”
从此,吴信泉就有了“航空母舰”这个外号。

吴信泉生活上的第二个“第一”,就是他的爱好多。
除了会打仗、喜欢打仗,吴信泉还喜欢吹口琴、跳舞,尤其喜欢跳华尔兹和探戈,所以,他还有个外号叫“标准舞星”。
除此之外,他还喜欢各种球类运动,尤其喜欢篮球、足球、乒乓球。
只要不打仗,只要篮球场上有活动,吴信泉必然要观战,如果看不过瘾的话,他还要换掉队员,自己上场打一场。
吴信泉的球技很高,经常有人向他请教经验,他都会说一句话:“打球跟打仗一样,一要勇猛,二要讲战术。”
吴信泉并不是故意卖关子,他的球技确实都来源于他在四野作战的经验,而且他也是这样教孩子们的。

由于家里男孩多,吴信泉就把儿子们组织起来,成立了一支“吴家军”篮球队,他自己则担任教练。
每当比赛一开始,吴信泉就不停地喊着“给我打”、“给我冲”、“进攻”、“撤退”、“围点打援”等战术用语。
这种方式,很快被孩子们领悟并接受了,在吴信泉的指导下,“吴家军”篮球队“大杀四方”,曾连续击败了职业队、装甲兵队和炮兵部门的工程队等多支强队!
除了篮球之外,能让吴信泉痴迷到废寝忘食的,还有一项运动——足球。
有一次,吴信泉因心脏病发作,住进了医院。
为了防止他过于兴奋,医生严禁他观看足球比赛。
但吴信泉死活不愿配合:“如果你们不让我看比赛,我才会心脏病发作呢”。
医生见劝不动,只好由他去了,但吴信泉害怕护士偷偷关掉电视,就一直拿着遥控器,守在电视旁,任谁也不能耽误他看比赛。

吴信泉生活上的第三个“第一”,就是他和爱人很会教育孩子。
吴信泉夫妇俩并没有因为家里孩子多,就疏于对孩子们的照料和教育。
我们常说一句话:一个家最好的状态,就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孩子。
无疑,吴信泉夫妇给了这个家最好的状态。
吴信泉虽然常年在外打仗,但他对妻子的爱一分也不少,很多年后,俞惠如在《我和信泉》回忆录里,这样写道:
"我和他的感情很好,他为我在战争环境中一年又一年地怀孕生孩子,而他又不能照顾我,而加倍疼爱我;我不仅仅把他看做是我的爱人,更视他为我非常敬佩的首长、同志和战友。"
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即便物质条件是匮乏的,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很丰富。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年长一些的孩子会自觉帮助年龄小的弟弟妹妹,学习好的会自觉帮助学习差的,学习之余,他们还会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吴家的每一个孩子都牢牢记得父亲教育他们的话:
“我希望你们能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人在世上总要做一番事业。古语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不管在什么社会, 不劳动者不得食。”
虽然吴信泉夫妇对每一个孩子都精心照顾,可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
哪怕吴信泉的工资不低,可架不住家里人口多啊,为了不让孩子们饿肚子,俞惠如就常常去菜市场捡菜叶。
吃的问题解决了,可没那么多钱买衣服怎么办?
吴信泉和妻子商量之后,决定由吴信泉去收集部队里废弃的降落伞,然后俞惠如将其拆剪成布料,再给孩子做成衣服。
就这样,吴家的12个儿女,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陆续成才。
他们长大后都参了军,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吴信泉的长子吴皖湘在1988年被授予大校军衔,曾担任八一体育工作大队大队长、军事博物馆副馆长等职。
但在父母的影响下,吴家的孩子们为人都很低调,所以,我们今天在媒体前很少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1992年4月2日,吴信泉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走完了他这波澜壮阔的一生,享年81岁。
临终前,他交代妻子俞惠如:
“ 我自1926年参加革命,至今已66年,许多人都在战争年代牺牲了,我是幸存者…… 我希望我的孩子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永远跟党走……
遗体告别不搞,什么仪式也不要,遗体交301医院解剖,有用的就用。解剖后到八宝山去烧,……你我家里的人都不要通知、不要来,不给组织上添麻烦。”
这就是我们可敬可爱的革命前辈啊!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心里装着的还是党和国家。
多年前,正因为有许许多多像吴信泉这样的“航空母舰”,今天的我们才能够享受和平稳定的生活!
向英雄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