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龙背乡寸垭村,突然来了几位警察,他们在挨家挨户打听一个叫“李中华”的男人。
年轻一点的都说村里没这个人,年纪大一些的又有点恍惚,听着名字熟悉,但一时也记不起来这人是谁。
就在这时,一个70多岁的老人家,主动走上前,找警察搭话:“你们找我哥干啥?他已经失踪50多年了!”
几个警察眼前一亮:看来找对人了!

2016年10月的一天,几个年轻人组队到茫崖大浪滩捡石头,突然有人指着前方大喊起来:“那是什么?”
几个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跑过去一看,差点没把魂儿吓掉!
原来,这是一具半掩在黄沙里的尸体,从遗体风化的状况来看,死者躺在这里应该很长时间了。
几个人不敢逗留,赶紧拨打了报警电话,就匆忙离开了现场。
茫崖,位于青海省与新疆省的交界之地,号称是“青海的西北门户”,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羌中道的咽喉要地。
这片沙漠虽然荒凉无际、人迹罕至,却是捡石爱好者的天堂,很多人慕名而来,不出半天,准能捡到几块称心如意的石头。
接到报警后,青海茫崖行委公安局,立即派出副局长唐拓华和三位民警前去现场勘察。
只见死者仰面躺在地上,性别为男性,他死时上身穿深蓝色棉工上衣,下着粗布棉裤,脚穿黄色冬皮鞋,身高在1.75米左右。
检查完死者的基本特征,唐拓华环顾四周,心里一咯噔: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这一片都是无人区,有‘800里瀚海’的说法,这边地理环境条件很差,很少有人进去,而进去的人如果迷了路,也完全可能走不出来,最后只能因为饥寒交迫而死。”
他们之前也接到过几个类似的报案,但最终都因没从死者身上找到任何有用的线索,而不了了之。
他究竟是谁?又为什么会来到这片不毛的荒漠之地呢?他身上能找到什么线索吗?

由于尸骸早已白骨化,看不清他的样貌,几个民警带着满腹的疑问,只能从衣着和他留下的遗物,大胆猜测他的身份。
死者身下压着一个小挎包,挎包里有几封书信、一副防风镜、一份日期为1960年9月13日的《洛阳日报》,还有一只老式的手电筒。
从死者穿着棉衣、携带的报纸日期来推断,他的死亡时间应为1960年9月至1961年4月之间,也就是说,这人死了起码得有55年了!
由于书信上的字迹模糊难辨,几位民警只得将人就地掩埋,将死者的遗物带回所里,认真研究。

借助现代的刑侦手段,民警通过模糊的字迹和邮戳,大致判断出,死者携带的共有3封信,信件都是寄往新疆若羌县的。
其中一封的寄出地址是“四川省仪陇县邮电局”,信封上写有“邓光学同志收”的字样;
第二封信的寄出地址是“四川省巴中县鼎山公社某某四小”,信封上写着“李中华收”;
第三封信只隐约可见“邓光学同志收”,寄出地址已完全模糊、无法辨识。
除了信封上的字迹外,两页信纸上,还能模糊看到“父亲大人崇山、多吃蔬菜”等内容。

根据这些遗物,茫崖公安局的民警大胆猜测,这个死者可能叫“邓光学”,是一位四川籍的地质工作者,工作单位在新疆若羌县,他在四川仪陇或巴中有认识的亲朋或好友。
另外,他还携带了一份只有洛阳本地才有的《洛阳日报》,这怎么解释呢?
是不是他来青海工作之前,在洛阳工作过?
或者,他是洛阳派到青海的地质工作者?
为了解开这个疑问,河南当地的记者,听到这则新闻后,很快联系了河南省地矿局第一地质矿产调查院的负责人。
它的前身是矿务部豫01队,也就是上世纪50-60年代,在洛阳地区成立的第一支地质勘探队。
如果死者真的是他们单位的员工,档案记录肯定能查得到。
但结果很快令人失望了,据知情人说:
“在改革开放之前,这支地质勘测队一直都在豫西的洛阳、三门峡等地区,进行固体矿产勘探,从没有向青海、新疆、甘肃等地派遣过工作人员。”
而且,单位档案上也没有“邓光学”这个人的有关记录。

见此路不通,茫崖的警方又联系了四川仪陇、巴中的警方,希望他们能帮助协查,尽可能地为死者找到亲属,好让他魂归故里。
一个月后,巴中市公安局终于不负众望、“破译”了死者的身份:
他就是已失踪58年的志愿军二等功臣李中华!
当民警敲开李中华大女儿李菊兰家的大门时,这个67岁的老人顿时泪如泉涌:“这么多年了,我们终于等到了他的消息!”

1949年12月,李中华经人介绍,与邻村的邓光明结成了夫妻,当时正值解放军挥师西南,解放成都之际。
看到浴血奋战、又对老百姓秋毫无犯的解放军,李中华顿生仰慕之情,时常计划着自己也要参军报国。
很快,这个机会来了。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李中华含泪告别新婚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大女儿,应召入伍,奔赴朝鲜与“联合国军”作战。

李中华在战场上十分勇猛,在一次和美军的激战中,他不幸被子弹打中了小腿、顿时血流如注,但为了守住阵地,他充分发扬了“轻伤不下火线”的战斗精神,用绑带压住了伤口,仍坚持与敌血战。
战斗结束后,李中华荣立二等功,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可惜他的一条腿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再也无法正常行走了。
1953年,李中华无奈回到家乡四川巴中,又当起了农民,由于家中人口众多,仅靠田里的收成,根本无法养活这一大家人,李中华只能四处打点零工,贴补家用。
直到1958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李中华在田地干完农活后,突然"不辞而别",妻子邓光明到处打听,也没得到丈夫的一丁点消息。
大概一年后,家里才收到李中华寄来的30块钱和一封信,信上说,他现在在贵州铁路局当工人,是政府考虑到他退伍军人的身份,特意为他安排的。
邓光明和孩子们这才大松了一口气,可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竟是李中华留给家人的最后一点信息!
从此之后,不管李家人如何寻找,李中华再也没了消息,好似从这世界上彻底消失了一般!
邓光明渐渐地由失望转成绝望,在生活的重压下,这个可怜的女人,最后只得带着三个女儿改嫁他人。
提起父亲,李菊兰不无伤感地说:
“我只记得他脾气很好,个头比较高,周围人说他长得一表人才……他失踪那会儿,我们三姊妹都还小,这些年也打听过他的消息,但没有结果。”
”后来听说他在新疆若羌县米兰农场工作,我们家人给农场写过信,但被回信说农场已倒闭,联系不到父亲,如果茫崖的遗体真的是父亲,他遇难的时候,应该在30岁左右。”
为了进一步佐证死者的身份,警方又问了李家人几个问题,更加证实了自己的判断。
比如,李中华的父亲,名字就叫李崇山,这与死者信中“父亲大人崇山”相吻合;再比如死者一封信上的寄出地址“四川省仪陇县”,正是李中华的姐姐夫家所在地。

整个案件里唯一的疑点就是,李中华为什么会随身携带一份洛阳的报纸?而他信中的“邓光学”又是谁呢?
李中华88岁的妻子邓光明对此也很疑惑,她说:“他生前没到过河南,也没听说过他有朋友在河南。在我认识的人里,没有叫邓光学的。”
警方又一次陷入了深思:这难道仅是一起普通的人口失踪案件吗?

就在这时,有人发现了一个被忽视的细节:李中华随身携带的防风镜,是军用产品,与当年参与核试验的队伍,配备的几乎一样!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决定要自主研发原子弹,为了寻找合适的爆破地点,遂派出了大批科研人员和解放军战士来到西北荒漠中。
难道李中华就是其中一个?

据一位参与首次核试验的老人回忆,当时确实有一支部队,在洛阳集结后,来到青海参与核试验,而且那支部队中,也确实有不少四川人。
在当时,核试验属于绝对的国家机密,参与人员是不能向任何人,甚至自己的家人,透露行踪和工作内容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李中华身上的诸多疑点就解开了:
1960年前后,正在贵州铁路局当工人的李中华,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要求他立即到洛阳报道,然后跟随大部队一起,前往西北荒漠进行核试验。
李中华在洛阳时,买了一份当地9月13日的报纸,还没来得及认真看,就匆匆踏上了西行的列车。
到达目的地后,李中华奉命与其他战友一起寻找合适的爆破地,可由于他一条腿行走不便,不幸与其他战友走失,最后因为缺水、缺粮、寒冷死在了荒漠中。
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58年前,李中华悄悄离开家乡,与家人“不告而别”,58年后,国家繁荣富强、山河无恙, 他才终于得以魂归故里,与父母亲人“团聚”。

李中华是不是真如以上推断的那样,参加了60年代的核试验工作?由于证据不足,我们不得而知。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李中华是一位可敬可贵的战斗英雄,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他和无数的革命先辈一样,义无反顾踏上了战场,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了我们如今安定平和的生活!
这样的英雄人物,不管结局如何,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