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6年,韩信刚踏进长乐宫,突然,十几名宫女一拥而上,一齐将锋利的竹签刺向了他的心窝。
韩信躲闪不及,顿时血流如注,气绝身亡。
临终前,韩信愤愤不平:“我真后悔不用蒯(kuǎi )通的计谋,如今反被个女人所杀,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蒯通,是韩信手下的一个谋士。
在韩信为齐王时,蒯通曾劝他离开汉王、另立门户,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当时韩信手握重兵,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想成事易如反掌,但他感念刘邦的”知遇之恩“,迟迟下不了决心,不肯背弃刘邦。
当刘邦得知这件事后,顿时脊背发凉:若韩信真听从了蒯通的建议,那就没有他如今的大汉王朝了!

早年的韩信,就是个无所事事的小混混,整天腰间挂把宝剑到处晃。
有人劝他找个正儿八经的工作,可韩信谁的话也听不进去。
不久,他的母亲去世了,身无分文的韩信只能草草将母亲葬了,然后过上了蹭吃蹭吃的日子。
刚开始,大家见韩信可怜,都愿意施舍给他一点饭菜,可时间久了,大家都有了意见,也就对韩信开始冷嘲热讽起来。
韩信一气之下,就打算以钓鱼为生,可是,谈何容易?
眼看韩信饿得快要晕倒了,一位在河边漂洗衣服的老大娘,就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了韩信吃,一连几十天都是如此。
韩信当即就表示,以后要重重答谢老大娘。
可老大娘却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哪里是奢望你日后报答?”
韩信听了这话,立即羞红了脸。

然而,这还不是韩信遇到的最惨的一件事。
一天,韩信在街上闲逛时,突然被一个屠户挡住了去路:“我看你虽然天天带着剑,却不过是个胆小鬼,这样吧,你要是不怕死,就一剑刺死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众人闻言哈哈大笑,都在看韩信的笑话,韩信见状,也不与人争执,只是旁若无人地趴在地上,从屠户的胯下爬了过去。
这下,大家都以为韩信是个不学无术、好吃懒做的胆小鬼,谁也不知道他其实精通兵法,是个胸有大志的军事奇才。

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见时机已到,就先后投奔了项梁、项羽叔侄,可韩信数次献计,都没有受到重用,韩信一怒之下,就转投了汉中王刘邦。
可惜,刘邦刚开始也没发现韩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只封了他一个管粮食的小官。
韩信气不过,便趁着月夜逃走了,萧何得知此事后,来不及回禀刘邦,立即骑上马就追了出去。
一天后,萧何终于追回韩信,并在刘邦面前极力推荐他:“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普天之下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大王如果只想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但如果想争夺天下,韩信一定能助大王一臂之力。”
刘邦听了萧何的建议,立即登坛拜将,准备重用韩信。

韩信从一个管仓库的小吏,一跃成为了军中二把手,这等际遇,别人是打着灯笼也难找啊!
为了报答刘邦,韩信申军法、承秦制,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还定三秦、助刘邦夺回了汉中之地,之后还创造了“背水一战”、“暗渡陈仓”、“十面埋伏”等十分经典的军事案例。
一次,刘邦请教韩信,说:“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马?”
韩信回答说:“十万,差不多了。”
接着,刘邦又问:“那你能带多少兵马?”
韩信脱口而出:“我嘛,当然多多益善了。“
从史实来看,韩信这话,一点也不吹牛,刘邦战项羽,十战九败,韩信战项羽,一战必胜。
就连刘邦自己都说:“连百万之众,攻必克,战必胜,吾不如韩信”。
从楚汉争霸的态势来看,韩信归汉则汉胜,归楚则楚胜,他以一己之力扭转了整个战局,乃至天下的大势,难怪后人会称他为“兵仙”。
1000年后,司马光也忍不住感慨:“刘邦之所以能得到天下,有一大半都是韩信的功劳啊!”
“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资治通鉴》

可韩信的风光日子过了没几年,就被牵扯进一桩谋反案中。
谋反,在古代,是十恶不赦的大罪,韩信自趟入这趟浑水开始,就注定无法善终了。
公元前197年,代国国相陈豨 (xī)自立为代王,正式举兵叛乱。
刘邦决定御驾亲征,临行前,刘邦亲自点将,让韩信也带一队兵马前去平叛。
当时,韩信已被夺了兵权,贬为淮阴侯,被软禁在京城。
不知韩信当时还处在怄气,还是真的想火中取栗、趁乱举事,最终韩信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了刘邦的任命。
不久,坐镇京城的吕后,就收到了韩信一位家丁的密报:
“韩信想要与陈豨里应外合,共同造反,他们的计划是先矫诏,放了京城里的罪犯和奴仆,然后攻入宫门,拿下皇后和太子。”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史记》
吕后心中大惊,立即召萧何入宫,商量对策。
最后二人商定,为了防止韩信的亲信作乱,得先把韩信召入宫中,再做定夺。
为了假戏真做,萧何还亲自前往淮阴侯府,猛夸陛下英明神武,出兵不足一个月,就平定叛乱回朝了。
见韩信已信了三分,萧何接着又盛情邀请他出席庆功会,不去就是不给萧何面子、不给皇帝陛下面子。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韩信是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结果,这一去,韩信再也没回来。一代“兵仙”,就此定格在35岁。
“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史记》

关于韩信的死,历史上还有个传说。
据说,在楚汉争霸的最后一战——垓下之战时,为了说服韩信尽快参战,刘邦曾许诺封韩信为“三齐王”,分别是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另外还特赐韩信“五不死”,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遇绳不死,遇刀剑不死”。
所以,吕后在杀韩信时,为了不违背刘邦立下的承诺,特意蒙住他的双眼、将他倒挂在铜钟内,令宫女用竹签刺死了他。
为了斩草除根,事后,吕后又下令灭了韩信的父、母、妻三族。
看到韩信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萧何面露不忍,哭着说了一句话:“我萧何杀韩信,是为天下苍生!”
从此,“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口头禅就流传了下来。

在1962年1月底的中共中央扩大工作会议上,毛主席曾谈过这个问题,他认为韩信虽然会领兵打仗,却“没有政治头脑”,这是导致他死于吕后之手的最主要原因。
那韩信“没有政治头脑”具体表现在哪呢?
第一、越级请封赵王。
公元前204年,刘邦派韩信和张耳前去攻打赵国。
当时韩信手下只有3000多未经训练的新兵,而赵王歇则号称有20万兵马,如果硬碰硬的话,韩信估计被砍的连骨头渣儿都不剩。
在分析了敌我双方的优劣后,韩信决定将汉军背水列阵,并另调2000名轻骑,趁赵军追击之际,夺取赵军军营,并在军营内插满汉旗。
汉军被置于死地,人人拼死力战,不敢有片刻停歇,而赵军发现自己的军营内已插满汉旗,顿时军心大乱,斗志全无。
韩信乘势指挥汉军前后夹击,赵军一败涂地,不仅大将被斩,连赵王歇也成了俘虏。
韩信以一招“置之死地而后生”,轻而易举灭了赵国。
打了胜仗,韩信首先不忘给领导报信,顺便提个“小”要求——封好搭档张耳为赵王。
当时,刘邦正在荥阳被项羽打得找不着北,接到韩信的捷报,刘邦的心情,怎么说呢?既怒又喜。
喜的是,汉军总算以少胜多,打了大胜仗,怒的是,你韩信算老几,封王这么大的事,什么时候轮到你说话?
但生气归生气,刘邦想了想自己的处境,还是答应了韩信的要求,立张耳为赵王。
“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汉王许之,乃立张耳为赵王”。---《史记》
韩信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他和刘邦的梁子,就此算是结下了。

第二、私自撕毁齐、汉盟约,害死郦食其。
灭掉魏国、赵国后,韩信又奉命继续东进,灭掉了燕国,准备进攻齐国。
公元前 203 年,当韩信带领大军到达齐国边境后,才得知,刘邦已派遣亲信郦食其,出使齐国,并成功说服了齐国归附。
韩信见状,本想引兵而去,可他手下的一位谋士蒯通,却建议韩信继续武力攻打齐国,否则会让人觉得,他堂堂一个将军还不如一个儒生的功劳大。
韩信觉得这话有理,便单方面撕毁了齐、汉之间的盟约,一直带兵打到齐国的都城临淄城下。
齐王把一腔怒火全发泄到郦食其身上,下令将其烹杀。
韩信攻下齐国后,又立即给刘邦写了一封信,先是汇报战果,然后开始诉苦,说自己人微言轻,镇不住齐国人,最后很”贴心“地献上一计:“大王不如封我为假齐王?我好为您分忧!”
刘邦看到信后,肺都要气炸了:你违令攻齐,害死郦食其不说!还反过来邀功请赏!
张良、萧何见刘邦动了怒,赶紧出面,劝他以大局为重,毕竟眼下能救他出荥阳的,也只有韩信了。
于是,韩信就接到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大丈夫,做什么假齐王?!要做就做真齐王!
我为你建功立业,你分我土地、立我为王,这在韩信来说看,是天经地义;
可对身处困境中的刘邦来说,韩信此举,就是赤裸裸的要挟。

第三、趁人之危,向刘邦逼要封地。
公元前 202 年,刘邦与韩信、彭越、英布等约定,各路兵马四路出击围攻项羽,可等刘邦到达固陵,想象中“ 千军万马来相见 ”的景象并未出现,韩信、彭越爽约了。
结果可想而知,刘邦又被项羽打败了。
退军途中,刘邦召张良分析战败的原因,张良说:“现在韩信、彭越只有王号,而没有实际的封地,所以他们打起仗来,并不尽力,如果大王能将封地分给他们,楚军必败。”
刘邦依张良所言,将陈以东直到渤海的大片领土,封给了齐王韩信,将睢阳以北至谷城的领土,封给了梁王彭越。
二人得到好处后,果然出军,将项羽围攻至垓下,一举击溃。
韩信一直以“国士”自居,他一生的信条是“士为知己者死”,但从韩信的种种做法来看,他倒像个互惠互利、讨价还价的商人,他打的每场仗、攻下的每一座城市,都是为了和刘邦做交易,以换取相应的利益。

他是一个底层逆袭的大将军,一个为大汉打下半壁江山的无敌统帅,一个能左右天下大势的诸侯王,一个让人望尘莫及的“兵仙”。
他用短短四年的时间,出陈仓、定三秦、灭魏、擒赵、破代、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后世留下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一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经典战术典故。
他居功至伟,却难逃被清算的噩运。
归根到底,在于他的能力只允许他生活在战场上。
政治于他,太复杂了。
所以,他终其一生,只能当个短命的军事奇才,而不能像张良那样,善始善终、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