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企业家典范张謇的知与行

时间财经 2021-06-22 18:02:11

来源:视觉中国

张謇是谁?让习近平总书记在短短三个月两次提及。

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

三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提张謇。据《人民日报》消息,11月12日,在江苏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陈,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救国、发展教育、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张謇的事迹很有教育意义,要把这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受到教育,坚定“四个自信”。

张謇的事迹有哪些?又有哪些贡献?

张謇(1853-1926),清末状元、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这是张謇纪念馆的官方介绍。从状元到实业家的转身,让张謇成为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使他有财力创办理想中的教育、慈善和其他社会事业,也使其成为所处时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有影响的政治家。

而这一切,则是源于张謇的使命感,其实业救国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持久深远的影响。

使命感:实业救国投身心

张謇终于达到传统读书人的顶峰:状元。

这一年是1894年,中国农历甲午年,张謇41岁。发榜次日,张謇照例被授予从六品翰林修撰,任职翰林院。

科举以来历代状元中就有80多位至宰辅,故状元任职的翰林又有“储相”之称,状元宰相几乎是科举以来历代读书人的梦想,张謇恩师翁同龢就是状元宰相。

此前,张謇接受了中国传统读书人的系统教育,也经历了晚清种种黑暗现实。青年初期5年“冒籍风波”使他了解晚清官场种种黑暗、8年的幕府生活使他经受历练,尤其是朝鲜“壬午之变”的经历。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中日两国同时出兵朝鲜,清军在这次事件中压制住日军。其中,张謇作为中国赴朝军方最重要幕僚进行了全面擘画,被称为“第一幕僚”,壬午事变后写,张謇写成《朝鲜善后六策》等三策,其中预言了日后中日可能在朝鲜发生战争,受到朝野人士好评,惜未被当政者采用。

然而,甲午战争以中国的惨败而结束。甲午战争前,张謇作为翰林院修撰,同样提出了备战策略,同样未被采纳。甲午战争期间,张謇因父丧返乡守制。

守制期间,张謇筹办团练,以备日本入侵。他在日记里记下忧国之言:“每一闻海上风鹤之惊,北方挫衄之频,良友愤时叹嗟之书,深宫痛哭罪已之诏,当食辄辍,中夜忽起,麋心碎胆”。

1895年签订的丧权辱国《马关条约》,激起张謇极大忧虑,并将《马关条约》十款内容逐一记录在日记中。他对清政府丧权辱国,尤其是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感到痛彻心腑,发出“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的愤慨。

彼时,晚清重臣、洋务派重要人物张之洞署理两江。张謇和张之洞对中国时局多次交流并一致认为:“富国强民之根本在于工”、“工苟不兴,国终无不贫之期,民永无不困之望”,并代张之洞起草《条陈立国自强疏》。

1895年10月,两人再次见面。张之洞认为,马关条约允许日本人来开设工厂,吾等应先建厂,在苏州、南通招商集资先建一个,并属意张謇在南通开办纱厂,张之洞后一任两江总督刘坤一也属意张謇办纱厂自强。

然而,张謇却踌躇数日,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原因主要是:一是自己出身寒门,并无办厂资本;二是他身为士大夫,不去做官,而去办厂经商,贬损了身份,会遭到同僚反对。

张謇也看到了当时中国人一般未曾看到、或看到并不重视的工业的重要性,他认为那才是现代国家的国本。“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皆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在于工。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细,化少为多,化贱为贵,而后商贾有懋迁(贸易之意)之资,有倍蓰之利。”

传统士大夫所受经世致用教育、尤其是张謇“良知之学,重在知行并进”价值观,实业救国思想等,最终促使张謇下定决心投身工商。他“决定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而贬”。“自计既决,遂无反顾”,并“负谤含垢,强力图成”。

张謇在日记里记下当时知识阶层状态、强国之路和自身使命。“余自审寒士,初未敢应。既念书生为世轻久矣,病在空言,在负气,故世轻书生,书生以轻世。今求国之强,当先教育,先养成能办教育之人才,而秉政者既暗蔽不足与谋,拥资者又乖隔不能与合。然固不能与政府隔,不能不与拥资者谋,纳约自牗,责在我辈,屈己下人之谓何?踌躇数日,应焉。”

10日后,张謇还回顾了投身工商的初心:“下走本是寒素,向于工商实业未尝学问,但以中国国势日弱,外侮日加,寸心不死,投身实业界中,稍尽心力,冀得沟通商学两界,借立中国真实自强之基础。”

张謇抱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家国情怀,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牺牲和担当精神,走上了状元办厂之路。

意志坚:艰辛创业终大成

张謇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然而,“从0到1”比想象难得多。

张謇最初计划采用“官招商办”,他称之为“绅领商办”。1895年12月,张之洞正式委任张謇“总理通海一带商务”,张謇立即着手纱厂的筹办工作,纱厂当时利润丰厚,可谓是当时高科技企业。

张謇在上海、南通、海门奔走几个月,包括自己一个老朋友在内,上海、南通共有6个布商和买办愿意和他一起集股办厂,分称“沪董”和“通董”。

在南通城外西北部唐家闸选定厂址之后,张謇给纱厂取名:大生。“大生”二字源自《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寄托了张謇的理想——天地间最大的政治是国计民生。

张謇和六名董事联名公布了最早一份“招股说明书”:《通海大生纱丝厂集股章程》。章程分析了在南通办纱厂的利人利己之处,公开向社会集股60万两,分6000股,每股100两,预计每股每年可以获利22两,计划用2个月在上海、南通、海门三处完成认购,然而此次招股最终没有成功。

张謇和董事们不得已接受“官商合办”方式。1896年12月,大生纱厂与官方商务管理机构江宁商务局签订合同,将官方现有4.7万多锭纱机以及锅炉、引擎,折合白银50万两作为官股投资,大生纱厂要另外筹集50万两商股,建厂房、收原料及作为营运资金。

1897年初,大生纱厂重订集股章程,向社会招股50万两,进展仍不顺利,上海、南通两地共筹不到8万两,离目标仍然太远。

此时,张謇“丁忧”期限已满,翰林院也催促张謇回翰林院“上班”。张謇在致友人信中再次表达自己志向:合纱厂屡蹶屡振之余,可成可败之际,益不可以舍之而去……愿为小民尽稍有知见之心,不愿厕贵人更不值计较之气;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此謇之素志也。……以为士生今日,固宜如此,事成不成,命也,无可怨者。

最终,在两江总督刘坤一过问下,1897年8月,官方机构江宁商务局与张謇和官商盛宣怀三方达成协议,签署合同:4万多锭官方纱机对分,张謇领一半,作价25万两,为大生纱厂官股,大生纱厂股本25万两也由盛氏帮助筹集。10月,张謇将纱机用船运到南通,可以说,到这一年,大生纱厂的筹办才进入实质性阶段。

然而,盛宣怀承诺筹集的资金却迟迟没有到位,张謇写了无数告急之书,几乎字字有泪,到最后盛宣怀的承诺也没有兑现。雪上加霜的是,最初的“通沪六董”中又有人退出,有人因集股不力被撤。

直到大生纱厂开机前,招股一直不顺,实收资本不足20万两,买地、建厂房,加上支付官利等其他开支,已用去19万两之多,资金几乎耗尽。张謇一度想按50万两股本、年息8厘把厂租给上海、宁波纱厂,因对方一再压价,没有谈成。

张謇因募资无着,常跑到黄浦江对天长叹,泪水同潮水一样涌出来。有时候旅费不够,也卖过好几回字,厂款却分文未动。

张謇之子张孝若曾回忆说:“这四年间,我父奔走南京、湖北、通、沪各处,白天谈论写信筹画得手口不停,夜间又苦心焦想,翻来覆去,寝不安枕;官绅的接洽说话,一天几变,捉摸不定。有钱人的面孔,更是难看,推三阻四。上面的总督虽然赞助,而底下的官员没有一个不拆台。旁人也没有一个不是看好看。所谓人情冷暖,世态变幻,我父是亲尝而身受了,又是气愤,又怕办不成功。”

几经周折,最后参与建厂“通董”比较给力,他们垫出部分股金做建筑费,着手建厂。那个时代,人们对办新式工厂没有认识,有了余钱或买地、或投入传统典当、钱庄等熟悉行业。办新式工厂集股困难重重,他们连当地慈善团体、道观有限的一点资金也吸收了,有时凑不了一股,连半股也收。最小一笔仅37两,半股都不够,只能算作存款。

经过四年左右艰辛奔波,流动资金依然捉襟见肘,1899年4月,大生纱厂终于强行开车纺纱了。在广阔的苏北平原上第一次出现了“机器”和机器生产出的棉纱,由于质量上乘,大受市场欢迎。

这年9月,在和两江总督刘坤一谈论大生纱厂时,张謇说:“先后五年,生计赖书院月俸百金,未支厂一钱,全厂上下内外数十人,除洋工师外,一切俸给食用,未满万金耳。”

大生纱厂投产后,张謇为大生纱厂公事厅题写了一副对联:“为大众利益事,去一切嗔恨心。”

张謇亲自拟定的大生纱厂厂约手稿 来源:张謇纪念馆

张謇拟定《厂约》,阐述办厂宗旨,也是张謇的“实业救国”理想:“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产之棉,力韧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售我,无异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

《厂约》还对总经理和各主要部门负责人的职责权限、利润分配、奖惩赏罚、工资福利以至职员伙食标准、徒工学习,甚至连招待客人有几个小菜都作了明确规定。除《厂约》外,大生纱厂还有25个章程,规矩多达195条。

《厂约》是大生纱厂第一个文件,被中国近代史史学家章开沅教授称为中国早期民族近代企业留下的一篇重要文献。

此外,大生纱厂还注重人才的培养。纱厂初期,聘用了不少外国工程师,不久,大生自己培养的工程师走上主要岗位。

大生开机的第二年,即1900年,全年净余7.8万两。1901年,张謇等人再度创办第二个股份制企业——通海垦牧公司,之后又在1904年创办了大生分厂(二厂)、1915年创办大生三厂、1921年创办大生八厂。大生纱厂连年盈利,1900至1921年间资本增长了六倍,是全国中资纱厂中最成功的企业之一。

张謇以大生纱厂为基础,发动和依靠社会资本力量,1895至1913年间,以大生纱厂为资本核心,在通海地区创办了20多个股份制企业,涉及工业、农业、盐垦、冶金、面粉、造纸、交通运输、金融银行等行业,成立了我国第一个集团控股公司,鼎盛时控制资金达2千万两以上。1920年,大生系列公司达到巅峰,利润创历史最高,达到千万两。

赤子心:兴办教育和公益

大生纱厂获利后,张謇将自己从公司获得的报酬全部用于了教育、公益、慈善和社会事业,并积极动员社会商界支持教育、公益与慈善事业,推进地方自治。

据张謇自述:“謇自乙未(1895)以后,经始实业,辛丑(1901)以后,经始教育,丁未(1907)以后,乃措意于慈善”。

张謇将办师范教育作为首选。在创办大生纱厂之前,张謇已深刻意识到“求国之强,当先教育,先养成能办教育之人才”。

1904年,张謇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开学前夜,张謇不辞辛劳,带人整饬校舍,甚至亲自布置厨房和厕所。

此后,张謇又创办了常乐张徐女学、第一实业小学、第二实业小学、中国第一个由本国人自己开设的残疾教育机构盲哑学校、中国第一个私立女子师范学校、商业中学、师范附小新校;他亲自创办,或是参与创办,或是在他的影响下创办高等学校,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南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等等。

张謇办学数量370多所,办学范围囊括了学前、初等、中等、高等,种类则包含师范、职业、社会、特殊教育等等。此外,还创办学校附属设施博物苑、图书馆、气象台等。

来源:视觉中国

张謇还创办了一系列社会公益机构。张謇主持下,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育婴堂、养老院、残废院、贫民工厂、济良所、栖流所、游民习艺所、感化院、改良监狱、医院等。

张謇按近代先进理念规划建设城市,被两院院士吴良镛认为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张謇通过科学的区域规划,大规模水利、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大批新型社会公益事业创设,使南通从一个落后小县城转变成一座近代化的工商业城市。

南通成为1920年中国1700多个县中,率先初步建立了幼有所抚、老有所养、贫有所济、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地方。

除实业、教育、慈善等方面巨大贡献外,张謇还是社会活动家。1900年“庚子之变”中,积极成功筹划了“东南互保”。

清末民初之际,张謇积极筹划民国建立,并出任实业部长;并起草了清帝退位诏书,正式宣告终结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皇权统治;后出任民国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裁。

张謇在担任民国实业总长和农商总长期间,基于自己创办大生系列企业的社会现实和经验,制定一系列有益于中国工商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为民族工商业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张謇在实业、教育、慈善、自治等方面的理念和实践也深刻影响了其后的中国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卢作孚等民族企业家都受其影响。

近现代知名人物给予张謇高度评价。近代思想家胡适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言中称,“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章开沅这样评价张謇:“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艰难途程中,张謇是极其重要的早期开拓者之一。他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为我国实业与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学者金冲及认为:“张謇不只是地区性的人物,而且是全国性人物,是一个在中国近代进程中值得怀念的重要历史人物。”

六集电视纪录片《张謇》结尾这样说道:“如今,张謇离开这个世界已近百年,他为南通社会现代化的奋斗,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教育现代化的努力,是在他的故乡从未消散的一段记忆,也是国人越来越深刻认识到的一座丰碑。他的精神血脉流贯百年中国,还将持续浇灌未来的中华大地。”(北京时间财经袁应泉)

(参考资料:《张謇全集》、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傅国涌《大商人》、《张謇传》、张謇研究、张謇纪念馆官网等)

0 阅读:2

时间财经

简介:北京时间旗下财经新闻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