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帅院士王德民,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要用才华吊打所有人

西府赵王爷 2021-12-23 20:00:00

在大庆油田,有两个铁人。

其中一个是大家熟悉的石油工人王进喜。他有着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甚至曾用身体充当搅拌机,制伏井喷,用王进喜的话说,自己“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王进喜就是凭借着这股拼命的劲头,在大庆率队打赢了石油大会战,为祖国的石油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也因此被誉为油田“铁人”。

而除了王进喜以外,大庆还有一位“铁人”,巧的是,他也姓王,叫王德民。

王德民是我国著名的石油专家,是我国石油开采专业首位工程院院士。

和王进喜一样,王德民也是大庆油田的功勋人物。他从1960年开始,便一直在大庆油田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研究工作,至今已是六十多年。而在这大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王德民始终在和石油“过招较劲”,因为他曾立誓要“到大会战前线去,为国家拿下大油田!”

王德民的贡献突出,由他发明的石油分层开采和测试技术,乃是世界领先地位,不仅是对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起到了重要作用,更对我国的油气田开发技术,起到了一个奠基作用。

王德民将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石油事业,他23岁来到大庆,而他至今已年过80,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因为如此,王德民也被誉为大庆油田上的“技术铁人”,是除王进喜之外的又一位大庆代表人物。

不过,因为工作性质和缺乏宣传的缘故,一直以来,大家对于王德民院士都不是太熟悉。直到2013年,一张来自于北京石油学院的学生注册卡在网络上走红,王德民才被大家所熟知。不过大家关注的不是王德民的学识成就,而是他出众的颜值。

在那张注册卡上,附着有一张王德民的证件照。照片中的王德民眼眶深邃,鼻梁高挺,怎一个帅字了得?即便是比起当前的那些电影明星,那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为关键的是,在这典型的欧式轮廓中,却有着一双独属于中国人的眼眸,平添了几分浩然正气,这份气质,足以秒杀各种小鲜肉。

凭借这出众的外貌,王德民院士顺利出圈,被誉为“学霸版吴彦祖”,更被评为中国石油大学“史上最帅校友”。

关于王德民的出众容貌和气质,主要还得归功于其家庭的优质基因。王德民出生在一个混血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王世贵乃是一名医生,曾担任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一职。其在留美学医期间,结识了瑞士姑娘文安清,并喜结连理。在完成学业之后,王世贵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生活,带着爱妻回到了祖国,并于1937年2月,生下了小儿子王德民。

王世贵和文安清都是颜值学霸,不仅学识渊博,长相也很出众。所以他们能给到王德民的基因本身就相当优质了,然后再加上混血的缘故,王德民的长相自然不一般。

不过,对于王德民而言,这个在当下足以秒杀电影明星的混血颜值,并算不上什么优势,反而是带来了许多的困扰。

在他小时候,就因为长得太像外国人,遭到了身边同学朋友的疏远,大家都不是很愿意和他玩儿。

当然,这里面也有着语言交流方面的原因。

王德民虽然生在中国,但中文水平却不高。因为王德民父亲王世贵平时工作繁忙,而母亲文安清又是大学老师,关于儿子王德民的启蒙教育工作,自然也就落到了妈妈一个人肩上。

文安清作为一个嫁到中国的瑞士姑娘,自然教不了王德民中文,所以母子平时都是用英语对话。在这样一种语言环境下长大,导致王德民的外语水平很好,中文水平很差。他很小便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文,但却说不来几句中文,甚至连正常交流都困难。

在王德民长大之后,“混血”这个标签,依旧在阻碍着他的发展。王德民天资聪慧,在学校一直都是学霸级别的表现。在初中升高中的阶段,他是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出线的。而到了高考,他更是拿到了数学满分,物理98分,化学96分的优异成绩。

原本按照这个成绩,王德民进清华北大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但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混血出身的王德民终究还是没能得偿所愿。他没有进到清华北大,而是被北京石油学院录取,由此和石油结下了不解之缘。

俗话说得好,只要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王德民在大学期间,成绩依旧非常突出,门门功课都是拿满分,多次被评选为模范学生,是学校里面有名的学霸。

凭借大学期间优异的成绩表现,王德民在刚毕业的时候,就得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当时学校希望王德民能够留下来,从事教育科研相关方面的工作,并且开出了相当优渥的待遇条件。

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大学老师,生活舒适,工作轻松,还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对于一名23岁的年轻人来说,这其实已经算是很不错的归宿了。

然而,王德民想都不想就拒绝了,因为他的志向并不在这里,而是在1600公里之外的大庆。

1960年的大庆,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只要打赢这场大会战,新中国便能摘掉“贫油国”的帽子,将其一举甩进太平洋。

然而,由于我国石油工业薄弱,在石油开采领域极度落后,所以这场会战打得很艰难。那时候的大庆“资源”匮乏,从技术设备,到专业人才,基本什么都缺,而王德民在大学正好学的就是石油专业。所以王德民早就做好了打算,毕业后就到大庆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用王德民的话说:“搞石油不去油田,何谈报效祖国!”

于是,在1960年9月,王德民打包好行囊,坐上了从北京开往大庆的火车。那一年,他23岁。

初到大庆油田,王德民就遇到了困难。他是石油大学最出色的学生,也是专业的科研工作人员。所以他本该和其他同学一样,被分配到科研岗位上工作。但因为自己的身份问题,王德民被分到了基层,每天跟着挖井工人们风吹日晒,甚至还得搬运设备,干起了繁重的体力活。他白天和工人们一起一起搬运设备机器做测试,晚上则是睡在漏雨的牛棚里。大庆的冬天很冷,晚上温度最低可达零下40度,王德民因此患上了关节炎。

很显然,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不是说王德民就不能干体力活了,而是他应该出现在更需要他的岗位上。

不过,王德民对此没有丝毫怨言,他反而认为这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因为自己身处现场,可以更好地研究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所以,那时候的王德民哪怕条件艰苦,但却依旧充满了干劲,顽强地坚持了下来。与此同时,得益于长期在现场工作的优势,王德民拿到了许多第一手的数据,为其后续的工作开展,打下了基础。

当时的大庆油田正在搞“测压会战”,目的是为了弄清楚钻井的地层压力情况。由于大庆的地质条件特殊,国际通用的测压公式在这里并不适用。所以,搞出一套咱们中国人自己的测压公式,就成为了打赢“测压会战”的关键。

当时王德民作为测压组的一员,自然也参与了进来。

他利用平日在现场的实践经验,结合国内外的测压理论,花了数月时间进行整理分析,以及运算。最终在除夕前夜,王德民终于推导出了中国第一套定试井测压公式——“松辽法”。这是最适合当时大庆油田地质情况的油井压力计算公式,按照“松辽法”的公式测量计算,得出的数据精度要比国际上的通用公式高出两倍。

此时的王德民,不过才24岁。谁都没有想到,这个刚从学校出来的混血小伙子,来大庆油田还不到半年,就能搞出来这么大的名堂。凭借突出的科研成果,王德民开始得到油田的器重,不仅被评为了油田的科研标兵,还在1963年被从技术员破格提升为工程师。

然而,对于王德民来讲,这仅仅只是传奇的开始。此后的他,将一发不可收拾,势必要成为大庆油田最为关键的人物。

在大庆油田,王德民就是一块砖,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搬。

1963年年底,王德民被调到了采油工艺研究所,负责采油技术方面的攻关。那时候的大庆油田采油技术比较落后,距离世界领先水平还有着较大距离。而王德民为此花了数年时间,研制出了多层试油、油水井分层测试等工艺,这些工艺均为世界领先水平,为大庆油田的二次采油提供了技术保证。

1970年初,大庆油田因为多年的开采,导致地层压力下降,从而出现了含水量上升,石油产量下降的问题。简单来讲就是,油田里面采出来的水越来越多,油越来越少。

为此,王德民又带领团队经过一年多的苦干,上千次的试验,成功研发出了偏心配水器等关键性设备,有力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整个70年代,王德民率领其团体,刻苦攻关,共取得了20多项科研成果。对大庆油田的持续性高产,起到了关键作用。单就分层压裂法这一项,每年就能为油田增产100多万吨原油。

到了80年代,大庆油田因为常年的开采,含水量愈发上升,采收率仅有40%。简单来讲就是,按照当时的采油技术工艺,油田里面的石油只能采出来40%,至于剩下的60%,则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极大的影响了油田的产量。

此时又是王德民站了出来,他率领团队成功攻克了三次采油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三次采油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国家,并将大庆石油的采收率提升至70%。而同时期的其他发达国家,平均采收率仅有45%。正是凭借着远超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的采收率,大庆油田才能长期保证稳定高产。

凭借出色的科研贡献,王德民在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而在2016年,一颗国际编号为210231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王德民星”。

如今的王德民院士已经84岁高龄,但他仍未止步,依旧立足油田,勇攀石油科技高峰。或许在他的生命里面,这就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竞速跑,这才是名副其实的“铁人”。

这就是王德民,一位颜值过人且成就斐然的中国科学家。他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要用才华吊打所有人。

5 阅读:252
评论列表

西府赵王爷

简介:写点通俗易懂的历史,让历史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