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8年,汉中之战的硝烟四起。曹操与刘备在这场战役中展开了双方势力的较量,而比武斗狠终究没能进行的一场“拼儿子”战斗,却引发了后人无限的遐想和硝烟之外的故事。
让我们倒回到结果,原本可能会让两大势力的“儿子们”交锋的期待,最终化为泡影。曹操的黄须儿曹彰抱憾错过,而刘备派出的养子刘封,也未能如愿进入战斗。假若二者真能对决,胜负会如何呢?
汉中之战前,曹操屯兵汉中,刘备扎营附近。此时,刘备派遣刘封出阵挑衅,激怒了曹操。气急败坏的曹操曾喊出要让自己手下猛将曹彰来迎战刘封的豪言。曹彰以其英勇善战而闻名,而刘封也绝非等闲之辈。曹彰并不在此战场,他接到父亲紧急召唤后,马不停蹄地赶往战场,可惜曹操已退军长安,错过了这次战斗。这让人不禁好奇,如果两人同台竞技,究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曹彰,曹操的黄须儿,以其过人的武力和英勇闻名。在《拾遗记》中,曹彰被描述为可以左右开弓,剑术极其精湛,百步之内能斩断人的胡须,甚至可以徒手制伏猛虎,捏住象鼻令大象匍匐。但这些记载显得有些夸张,曹彰毕竟不是绿巨人。然而,历史上的曹彰确实有着极高的武力值。史书上记载他“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曹彰从小就展示出了过人的武力,敢徒手与猛兽搏斗。曹操最初对曹彰的评价并不好,认为他好勇斗狠,不爱读书。但当曹彰雄心勃勃地说要成为像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大将时,曹操的印象发生了转变。曹操也因他有将才而不仅支持他,还引以为荣。
曹彰的主要战绩包括攻打北方的乌桓族。建安二十三年,乌桓部落反叛,曹彰受命讨伐。尽管初次征战,他的部队只有千余人,但他在田豫的建议下,稳固军阵,逐渐在战斗中取得了压倒性优势。曹彰亲自带领士兵,箭不虚发,连杀胡人骑兵。这场战斗最终以曹彰大胜而告终,他的铠甲上插满了箭,仍然斗志昂扬。这一胜仗稳定了北方边境,也让曹操对他信心倍增。
刘封,刘备的养子,同样是战场上的劲敌。史书记载他“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即刘封武艺高强,在刘备攻取益州的行动中,屡建功勋,被封为副军中郎将。公元219年汉中之战中,刘封独立统帅,攻下了上庸郡,成为除了关羽、张飞以外刘备阵营的新锐将领。然而,刘封也有明显的弱点,他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关羽请求支援时,刘封以稳固新占领地为由拒绝,导致关羽失守,其结果让刘备深感失望。
刘封与将领孟达之间的争夺更是加深了他的内部矛盾。由于个人恩怨,刘封直接夺走了孟达的乐队,导致孟达叛变投靠曹操。孟达带领的叛乱令刘封陷入困境,最终丧失三郡,逃回蜀地。刘备为了除去后患,听从诸葛亮的建议,命令刘封自杀。刘封的生命以这样的悲剧结局收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他的性格弱点给自己带来的命运反转。
不过,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平行宇宙却让刘封与曹彰的对决得以想象。在小说中,曹彰亲临战场意欲与刘封对决,而刘备派孟达和刘封迎战。刘封上阵后,未到三个回合便大败归来。虽然这一情节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曹彰的战力,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历史上的曹彰更为勇猛。
总的来说,曹彰与刘封的强弱对比,实际更多取决于性格和机会。历史上的曹彰坚定目标,专心于军事,父子的关系也更为纯粹,而刘封虽然能力不凡,却在性格和处理人际关系上存在问题。最终,即便曹彰和刘封都没能活到更长,也未能见到更多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