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洛阳,一栋庄严气派的府邸中却传出一阵反常的吵闹声,一个衣着华丽但须发皆白的老人狼狈地从内宅跑出。
老人脸色难堪,嘴里不停地咒骂,屋内则不时传出一位老妇伤心欲绝的哭声,府内的下人们看着这一幕不禁有些不知所措,还有不少人强忍着脸上的讥讽之色,生怕露出一丝笑意……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位被自己老伴骂得仓皇逃跑的老人,正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曹魏名臣——司马懿。
这位老谋深算的将臣一生纵横捭阖、奇谋百出,是连千古名相诸葛亮都敬重不已的对手,可今天为何与自己的发妻针锋相对,又被骂得狗血淋头呢?
门当户对的少年夫妻
公元179年,司马懿出生在河内郡温县,自幼便聪颖过人、才略不凡,长大后修习儒教,展露出了心忧天下的胸怀。
东汉末年,士大夫之间有品评人物的风气,时任南阳太守的杨俊素有识人之名,见到还未及弱冠的司马懿,便断定这是纵横天下的大才。
时任尚书的清河人崔琰与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交情甚好,连他也对司马朗说:“您的弟弟不但聪慧,而且很有决断,将来可不是您能比得上的。”
转眼间,司马懿就到了成家的年纪,父兄为他挑来选去,将目光放在了河内平皋人张春华的身上。
东汉后期以来世家大族和地方豪族渐渐崛起,无论是举士做官,还是通婚联姻,都极为注重门第,士族之间联姻,可以拉近双方的关系,从而既能更好地利用彼此掌握的政治资源,又有利于加强自己宗族的名望,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方式。

河内司马氏由来已久,据说是高阳之子重黎的后裔,到了秦朝末年,司马懿的先祖司马卬随项羽灭秦有功,被封在河内,于是便世代居住此地;张春华的父亲张汪,后来担任过曹魏的粟邑县令,母族是河内山氏,后来“竹林七贤”之一山涛便是张春华的表侄。
士族通婚,也讲究门当户对,河内司马氏虽然历史悠久,但此时尚算不得一流名族,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英杰辈出的颍川荀氏相比,差距还是颇为明显的。
张春华家世虽不显赫,但也有一定族望,又同是出身河内,因此以她与司马懿相配,也算是一个较为合适的选择,就这样,门当户对的两个年轻人成为了夫妻。
张春华是个聪颖贤惠的女人,嫁到司马家后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不过,虽然史书对于刚刚成婚的两人没有过多记载,但可以想象,两人的婚姻本就是一场政治合作的产物,性格孤傲的司马懿对于这位妻子恐怕并没有过多的感情,但建安六年的那场暴雨后两人的关系发生了转变。
才略初显:果敢的贤内助
东汉末年,皇权旁落、群雄四起,黄巾起义席卷州郡,使汉廷的中央集权迅速一落千丈,手握兵马的诸侯趁机崛起。
前有董卓挟持天子,后有李傕、郭氾祸乱朝纲,在一片乱局之中,出身沛国谯县的曹操逐渐发展壮大,他听取了谋士毛玠、荀彧等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将流离失所的汉献帝接到许昌控制起来,逐渐成为了天子的代言人。
建安元年(196年)十一月,曹操在击败其他试图争夺献帝的势力之后,被朝廷任命为司空,正式总揽了朝政。
公元201年,早已声名在外的司马懿被朝廷选拔为上计掾,曹操听说司马懿很有才略,便借朝廷的名义征辟司马懿入朝任职,实则是想让他成为自己的幕僚,然而,眼光毒辣的司马懿有着自己的顾虑。

一方面,汉朝的国祚早已是风中残烛,整个天下混乱不堪,董卓等人的下场近在眼前,这位乾纲独断、野心勃勃的曹操不论是想要扶汉还是篡汉,结局都不可预料。
自己是司马氏这一代最为杰出、最被寄予厚望的后辈,要考虑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更是整个家族的命运。
那些声名显赫、根基深厚的大族不惧怕一时胜败,不管谁上台掌权都要与他们合作,但司马氏这种资历尚浅的豪族在乱世却不得不小心翼翼,迈错一步,就难保不会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另一方面,当时中原局势尚未完全明朗,虽然曹操此时已经在官渡击败袁绍,但袁绍实力尚存,能否卷土重来还尚未可知。
另外,曹操出身阉宦之后,地位低微,在士族圈内名声并不算太好,曹操本人也并不十分重视儒教,反而颇有法家之风,施政、选才都不拘一格,这一点与司马氏“服膺儒教”的文化相性并不相符,司马懿不愿屈节其下也很有可能。

综合以上种种原因,司马懿不愿贸然站队,因此面对曹操的邀请并不打算接受。
然而,曹操是一代枭雄,凡可为他所用之才自然能得到他的赏识,但不能为他所用者就未必能为他所容了。
司马懿也深知这一点,便托辞自己有风痹之疾,不能为官。
曹操不信,便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演技高明,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真如身染风痹一般,于是暂时骗过了曹操。
可是一转眼,事情就出现了意外,一天,司马懿叫下人把他所藏的书籍晾晒在外面,但突然屋外风雨大作,司马懿怕书籍被雨淋湿,便下地将书籍收拾了起来,一时忘了自己“有凤痹在身”。
好巧不巧,当时正好有两个人看到了这一幕,一个是伺候司马懿的婢女,另一个就是他的妻子——张春华。

张春华深知,如果司马懿装病不就的事情是绝不能被外人找到把柄的,一旦此事传到曹操耳中,司马懿难免不会遭受灭顶之灾,思前想后,张春华为了消除隐患,也没来得及与司马懿商议,自作主张杀死了这个婢女灭口,然后亲自下灶做饭,神态如常,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
司马懿自知百密一疏,惊恐无措之际,突然发现自家妻子已经帮自己处理好了这一桩麻烦事,感动之余,不由得敬重起自己这位妻子的才干、胆略,在以后的政治生涯和家庭生活中,都变得尊重和依靠自己这位贤内助,甚至一度有了司马懿“惧内”的传闻。
自此之后,两人的感情也日渐亲密,公元208年和211年,张春华先后为司马懿生下了两个儿子——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司马师和司马昭。
晚年决裂:喜新厌旧还是另有原因?
然而,在共同走过半生风雨以后,两人的感情却在司马懿的晚年急转直下,《晋书》记载,晚年的司马懿宠爱年轻貌美的柏夫人,而对发妻张氏不屑一顾,张春华想要见到丈夫一面都很是困难。
后来司马懿卧病在床,张春华终于找到机会前去探望,司马懿却说:“你这个讨人厌的老东西,谁叫你来看我了?”
张春华也是个果敢刚烈的女子,哪里受得了这般羞辱?回房之后滴水不进、粒米不沾,想要绝食自杀,她的几个儿子听后也为母亲的遭遇气愤难当,同样纷纷选择绝食。
司马懿听后惊恐不已,连忙跑去向妻子道歉,张春华这才愿意进食,然而,司马懿出来后却还在和别人不停吐槽,说:“自己是为了几个儿子才不得不这样做,至于那老东西,死了不就死了吗?”

看到这里我们难免疑惑:司马懿与张春华是从少年时期就一路走过风风雨雨的结发夫妻,不论司马懿受到重用,抑或赋闲在家,张春华对司马懿都不离不弃,司马懿也一直敬重张春华的才略胆识,将之视作自己的贤内助,不惜被传“惧内”的笑名。这样的一对夫妻,为何在晚年会势同水火,司马懿又为何如此讨厌这位发妻呢?
对于这种晚年时始乱终弃的男人,我们的第一反应便是他嫌弃自己的发妻年老色衰,有了年轻貌美的柏夫人在旁对比,似乎就更能证实这种猜想,因此,很多人都持此观点。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首先,司马懿对张春华的敬重,主要来自于张春华的才干和胆略,而不是张春华的外貌,年轻时尚不以貌取宠,晚年时又何以因为色衰而失宠呢?更何况,司马懿早年时既然是因才干而敬重妻子,那么晚年时就算不再对她提得起兴趣,也不至于这般羞辱、敬意全无。

除此以外,很多人猜测,张春华为人强势、机敏干练,这种性格在司马懿尚未功成名就的时候,容易成为他敬重和倚靠张春华的原因。
可是自从曹操去世以后,司马懿在文帝、明帝两朝逐渐位高权重,他的心态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妻子强势果敢的性格不再为他所喜,因此他渐渐讨厌起了自己的发妻。
这种说法虽然比第一种略显合理,但仍然存在问题,张春华不论性格如何强势,在男权为尊的古代社会也难以产生过大的影响,史书上也从未记载张春华有过逾矩的行为,而且司马懿为人性格隐忍内敛,很少将自己的情感、好恶展露得如此明显,换言之,司马懿对张春华的这种态度是十分反常的。这一点恐怕也难以构成二人感情决裂的主要原因。

在笔者看来,最有可能原因,只剩下最后一种,那便是“避祸”。在曹魏建立以后,司马懿先后辅佐文帝曹丕、明帝曹叡,再加上终生未称帝的曹操,已经是曹魏的三朝老臣。
尤其是在文帝、明帝两朝,司马懿内则身担重臣之责,外则长期活跃于抗蜀前线,在朝堂和军队中都建立起了不小的威望,两代皇帝虽然也难免忌讳他“鹰视狼顾”、功高震主,但尚能掌控局面,司马懿也不敢轻举妄动。
然而,明帝早逝,新继位的幼主曹芳无力主政,彻底打破了平衡的局面。
曹叡在去世之前,命曹真之子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曹爽一开始尚能尊重司马懿,大小事务均与这位老臣相商,可是后来便逐渐暴露本性,不但将自己的亲信插遍宫廷内外,还将司马懿改任为太傅,剥夺了他的兵权,实际上将司马懿排挤出了权力中心,并不断散布不利于司马懿的谣言。
在曹爽的步步紧逼之下,司马懿只得韬光养晦。

为了让曹爽放松警惕,他不惜收受贿赂、广纳妻妾,营造自己贪财好色的形象,到了曹爽专权的后期,甚至一度装出“口不能言”的病危模样。如此,便不难理解司马懿为何如此对待自己的发妻张春华了:这出闹剧不但可以坐实自己贪恋美色、喜新厌旧的形象,传出去更是难免遭人耻笑、降低自己多年建立的威望。只有如此,才能不断让曹爽放松警惕。看似自污之举,实为自保之谋啊。
在最后的岁月里,张春华是否从丈夫反常的行为中嗅到了不同寻常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正始八年(247年),这位历经风雨、才略过人的女子在洛阳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两年后,她的丈夫司马懿趁曹爽兄弟携天子曹芳前往高平陵拜谒之机,一举发动政变,随后控制了洛阳。
曹爽专权跋扈的行为早就引起了朝野上下众多勋贵的不满,因此政变中很多人都保持中立或是站在了司马氏一边,连太后也在司马懿的要求下降诏问罪。
曹爽兄弟眼见大势已去,拒绝了桓范前往许昌的建议,挟众投降,曹魏大权自此落在了司马氏手中。
一切尘埃落定,这位追随曹氏四代的老臣隐忍多年、一朝而发,终于成为了天下的掌控者,两年后,他追随亡妻的脚步离开了人世。不知九泉之下,司马懿是否会因自己晚年的刻薄而感到愧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