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为何两百多年执意攻打大唐,而不是去打更为弱小的印度?

念桃说历史 2023-06-10 20:56:02

大唐盛世,万国来朝,唐朝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和外国交流最为密切的朝代之一,周边的许多国家都会来大唐进贡交流,然而位于青藏高原的吐蕃却足足与唐朝打了两百多年,甚至连再造大唐的名将郭子仪,在晚年时期也在要在西线与吐蕃交战。

吐蕃的进攻并非不痛不痒,甚至一度还攻陷了长安,可以说吐蕃的实力不容小觑。

与此同时吐蕃南边还有一个大国印度,相比于大唐印度的实力要弱出不少,那为何吐蕃没有选择攻打印度而是死磕大唐?

一、吐蕃与大唐的发展

公元633年,青藏高原上出现了一个统一的政权,藏民松赞干布领导族人建立了吐蕃。

其实早在松赞干布之前这里就已经有藏民在居住了,只是当时大多数都是松散的部落,没有统一的组织和领导,部落之间还经常会为了抢夺资源发生冲突。

当时不只有当地藏民,还有一些汉人和胡羌人生活在青藏高原,众多部落交织在当地。

其中藏民领袖松赞干布为了当地的团结和稳定,指挥藏民赶走了外来的部落,并且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政权。

建立起了部落之后,松赞干布集合了当地的力量,还创造了藏族文明,制定了相关的律法。

由此藏族地区就开始走向统一,并且拥有了自己的文明。

虽说吐蕃是完成了统一,但是无法改变当地落后的局面,当地的发展依旧十分落后。

当时的吐蕃还是以畜牧业为主要的经济手段,农业则以青稞和小麦为主,但是由于当地的气候环境恶劣,农作物的产量十分稀少,因此当地人民的温饱都成问题。

此外吐蕃没有任何的制造业,这就导致了当地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为此他们不得不走向对外扩张的道路。

另一边的大唐则不然,有秦汉等王朝的积累,中华文化极其深厚,而且具有成熟的科技水平,农耕文明也远高于落后的吐蕃。

自唐太宗开始,大唐就进入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国力极为强盛。

在具备足够条件的情况下,大唐也开始进行对外扩张。

但相比于吐蕃,大唐的扩张则不是为了夺取生存资源,更多是为了拥有广阔的军事缓冲地区,提升国防实力。

另一方面,就是为了扩大唐朝的影响力,吸收其他国家的文明,促进经济与文化方面的发展。

正因如此,唐太宗在位期间,大唐成为我国历史上对外文化交流最为繁盛的时代。

长安也成为了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经常能够在长安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

大唐也包容其他民族的到来,因此唐太宗也获得了许多游牧民族的爱戴。

两个东亚地区的大国都有着扩张的想法,虽然各自的目的不同,但是不可避免地会在扩张的道路上狭路相逢。

当时大唐和吐蕃之间有一个土谷浑,唐军平定了该地的叛乱之后,吐蕃帝国就与大唐接壤在了一起。

吐蕃为了往东扩张,开始不断蚕食土谷浑的领土,随后两国就在此地爆发了冲突。

落后的吐蕃自然不是大唐的对手,很快吐蕃就被击败。

当时唐太宗本着睦邻友好的政策,打算与松赞干布和好,并且将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

通过两国联姻的方式维持边界的和平,此后两国之间多年都没有爆发冲突。

然而好景不长,松赞干布死后吐蕃又开始蠢蠢欲动,再次走上向东扩张的道路,两国之间的冲突已经不可避免。

二、吐蕃与大唐的交战

吐蕃需要对外扩张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当地的资源极其匮乏,想要生存发展就必须要向周边国家掠夺。

当时吐蕃的主要掠夺目标就是繁盛的大秦,经常在两国的边界发起各种规模的战争,侵占边界的资源。

面对吐蕃的不断骚扰,公元670年大唐名将薛仁贵率领十万大军西征,出兵之初屡战屡胜,很快就深入到了吐蕃的腹地。

然而吐蕃派出20万大军绕后攻击唐军后方,导致唐军的辎重粮草全部被毁,唐军大败而归。

此后两国之间多次交手,互有胜负,但最终还是让吐蕃夺取了关键的战略要地青海道。

夺取此地之后吐蕃能够直接从河西走廊进攻西域,同时还能够掠夺当地的资源,迫使大唐放弃了安西四镇。

在武则天执政之后,大唐开始向吐蕃发起反击,与之在西域展开大战。

公元692年,大唐发起收复安西四镇的战役,王孝杰率军进攻吐蕃,最终大获全胜,成功收复了安西四镇。

此后两国围绕西域展开多次大战,最终大唐还是成功守住了安西四镇,两国开始进入对峙状态。

过了7年之后,吐蕃内部爆发了内乱,国家上下陷入一片混乱,许多贵族转投大唐。

武则天在收降了一众吐蕃降众之后,趁此时机向吐蕃发动进攻,最终打败吐蕃,并且将前线推进至河湟地区。

吐蕃恢复元气之后再次向西域地区发动进攻,一举扫平了甘肃等地,对大唐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然而到了开元盛世时,大唐的国力进入巅峰,于是在公元728年开始对吐蕃展开全面反击,接连取得重大胜利。

当时唐军已经顺利收复了战略要地青海道,可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大唐局势风云突变,吐蕃开始卷土重来。

不仅成功拿下来西域,还一举进攻大唐的河西以及陇右地区,甚至还攻下了长安,并且开始计划进攻四川。

所幸郭子仪力挽狂澜,在长安与吐蕃展开殊死搏斗,最终与勤王部队一同击退了吐蕃的部队。

大唐方面由唐代宗御驾亲征,结合胡羌部队共同进攻吐蕃,最终在郭子仪的指挥下击退吐蕃,顺利收回长安。

虽然顺利收复长安,但是吐蕃的威胁依旧巨大,而且对于四川虎视眈眈,时刻打算夺取该地的粮草。

大唐经历了连年的交战,加上安史之乱的内耗,此时已经无法再组织起对吐蕃的进攻,只能够坚守阵地防守吐蕃。

当时吐蕃占领了河西等地,一时间风头无两,然而随着回鹘帝国的崛起,吐蕃的扩张遭到了严重的打击。

此后吐蕃与回鹘帝国展开多次交锋,虽然回鹘帝国最终解体了,但是吐蕃的实力也遭到了严重的损耗。

就当吐蕃打算卷土重来之时,内部又爆发了严重的内乱,贵族集团和僧人集团打得不可开交。

而外部的回鹘帝国也趁机起义,再次对吐蕃发起沉重的打击,吐蕃被迫退出了西域,从此一蹶不振。

三、吐蕃攻唐的原因

吐蕃与大唐连年交战,虽然也取得了不少的胜利,但是自身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毕竟唐军的综合实力远在吐蕃之上。

如果吐蕃只是为了掠夺资源,完全可以将目标放在南亚的印度,印度的整体实力远不如大唐,而且同样具有丰富的资源。

那么为何最终吐蕃没有选择进攻印度而是坚持攻打大唐?

主要还是有外因和内因所主导,外因就是攻打大唐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且战略价值也更大。

首先是大唐内部的问题,在武则天时期,大将黑齿常因故被杀,国内政治斗争激烈,这给了吐蕃很大的空间。

之后的安史之乱更是使大唐国力衰败严重,使吐蕃进攻大唐的难度大大降低,之后顺利占领长安就是最好的体现。

此外当时大唐的发展程度也远非印度能比,既然要打就往获取利益最大化的方向打。

攻打大唐能够获得更多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资料,对于自身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攻打印度则只能够获得一些生活资料,只能够解燃眉之急,但是不能够实现长远发展。

其实吐蕃也并非没有进攻过印度,面对比大唐更弱的印度,吐蕃的进攻可谓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拿下。

在印度处于内乱的时期,吐蕃曾经一度占领过恒河流域的大片区域,但是面对土地肥沃,物资丰富的恒河流域,吐蕃却选择了放弃。

按理说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物质条件要比青藏高原好出不少,但是吐蕃却没有选择长期霸占此地,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吐蕃的内部原因。

当时吐蕃没有太多的人口,因此军队的数量捉襟见肘,没有办法管理庞大的区域。

如果吐蕃长期占据印度,最终必然会因为人数不足的原因被印度当地推翻,如此一来占领印度反而成了一个累赘。

虽然印度的自然环境比起青藏高原更好,但是吐蕃人早就已经适应了阴冷干燥的环境,来到炎热湿润的印度反而会不适应。

而且每次吐蕃进攻印度,都不能够直接翻越喜马拉雅山,只能够绕道进攻,如此一来就要消耗更多的成本,得不偿失。

相比之下大唐就比较好进攻,青藏高原居高临下,想要进攻就能够顺势而下,不用考虑地形问题。

对于印度,眼看着每天都会给吐蕃进贡,想要获得利益的目的已经达成,因此也没有太大的必要一定要占领。

从防御角度来看,大唐远比印度有威胁,通过进攻的方式可以减缓大唐对吐蕃的压力。一旦大唐要进攻吐蕃,那也有一片宽阔的战略纵深地带,增强自身的防御实力。

只是战争的结果没有胜利者,吐蕃也在连年的作战中消耗了自己的实力。

最终在唐朝灭亡之后,吐蕃也随着内部的暴乱而销声匿迹,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结语:

吐蕃之所以会选择攻打大唐,背后自然有其深层次的考虑,对于吐蕃而言,就在旁边唾手可得的利益远比要翻越喜马拉雅山才能夺得的利益更为高效。

而且吐蕃自身的实力也不足以支撑起多线作战,一旦抽身进攻印度,那么就很有可能会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

对于吐蕃而言,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抢夺生存资源,但是在解决完生存资源之后,他们又将目光转向到了技术上。

大唐是当时世界上这两个条件最为充足的国家,自然就成为了吐蕃进攻的目标,只是吐蕃与大唐两百年来的交战,最终耗尽了自己的国力。

参考文献:

《吐蕃、唐朝和战交往及对唐朝的影响》

《略论唐朝与吐蕃的战争》

《试析吐蕃军事战争》

0 阅读:19
念桃说历史

念桃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