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江南江北大营,为什么在太平军眼里简直是友军?

念桃说历史 2023-06-10 20:56:05

1853年,洪秀全率领太平军攻克了南京,随后宣布将太平天国的首都定为南京。

为了抵御太平天国,咸丰皇帝在长江南北两个方向布置了两支重兵,分别是江南和江北大营。

然而这两支部队的实际意义几乎为零,太平军不仅丝毫不惧怕这两支部队的布防,甚至还经常出兵北伐西征。

在太平军看来,这两支部队更像是友军,那么这两支部队为何战斗力如此低下?他们布置的意义在什么地方?

战斗力低下的精锐

江南和江北大营总共有八万清军,这八万人已经是清廷的主力部队。

按理说作为一支正规军,面对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多少还是会有一战之力,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

一次清廷的领地遭到了太平军的进攻,江南大营接到命令前往该地交战,结果部队因为惧怕与太平军交手,选择拖延行军速度。

当时清军的行军速度极慢,九天才走了25公里,一天走了还不到3公里,且不说是军队,正常人走路都比他们快。

来到前线之后,清军就开始想办法避开与太平军交手,先是出外大喊几声口号,随后就连忙回到大营避而不战。

一旦见到下雨,他们就找到了撤退的理由,立刻以天意作为理由撤军回营。

如果天气转晴了,他们又会以风云突变对战局不利作为理由继续撤退。

打仗不行就算了,江南大营的部队还会时不时给太平军赠送物资和坑害友军。

再有一次江南大营在驻地开了一个戏班子,清军的军官都在台下认真听戏。

打仗期间还有闲情逸致听戏且不说,正当大家听戏的时候有太平军摸进了军营里面,随后就对清军发起了突然袭击。

这些军官听到是太平军,立刻吓得抱头鼠窜,随后军营里面的武器钱粮全部被太平军夺走。

等到清军反应过来的时候,指挥官表示第二天要向太平天国发起进攻,结果下面的人纷纷表示天气太热不想打仗。

最终只派出了少量的兵力虚张声势,然后反击事宜就不了了之了。

其实清军曾经有过多次可以攻破南京的机会,当时南京城内出现了许多的内应,他们愿意在城内里应外合帮助清军攻破南京。

结果江南大营的清军得到消息之后,态度十分消息,当时城内有一个叫做吴复成的商人,伙同张继庚一起做清军的内应。

他们获得了太平军的信任之后,打算让清军走小路进城,藉此攻破南京。

但是清军并不重视这些情报,选择假惺惺地从正面城楼进攻南京,结果遇到了守卫森严的太平军,被打得大败而归。

另一边的内应迟迟没有等来清军,最终被太平军发现导致损失惨重。

清军多次打败仗也不是办法,他们需要向清廷交差,于是他们就将失利归咎于武器装备不及太平军,主张用火炮来进攻南京。

但是当时真正有威胁的火炮都只能在洋人手中购买,而江南大营的人却偏偏不选择正常的道路,打算自己开颅铸造巨炮。

随后工厂开始热火朝天地造了起来,期间不断偷工减料中饱私囊,耗费巨资造出来了一个没用的巨炮。

当时太平军还有被震慑到,以为清军造出了什么秘密武器,结果真要派上用场的时候就原形毕露了。

火炮是成功打出来了,但是火炮打出去之后却不知所踪。

太平军看完之后皆捧腹大笑,而清军则羞愧至极地返回军营。

这就是当时号称清军精锐的江南江北大营的战斗力,如此一来也难怪太平军根本不把清军放在眼里,不过清军会给出这样的答卷,也是情有可原的。

战斗力低下的原因

南京作为当时清廷的重镇,被太平军攻克之后引起了清廷的重视,因为当时江浙地区是重要的赋税来源,南京陷落之后江浙地区都处于太平军的威胁之下。

清军在前线被太平军打得大败而归,将领向荣已经不敢与太平军交战,但是为了威胁南京和保卫江浙,他向清廷上书在长江两岸驻扎大营。

清廷认为这个方案可行,于是就命令向荣的主力部队驻扎在长江南部,另外派琦善在长江北岸驻扎,南北互为呼应。

这个计划其实是很好的,太平天国时刻都需要面对来自清军的压力,让其无法往四周扩张,而且驻扎的部队都是清军的主力,向荣和琦善是清廷仅存的将领了。

可当时的清军早已经是腐朽到了极点,江北大营的八旗子弟基本上就是一群纨绔子弟,每天只懂吃喝玩乐。

而江南大营的绿旗兵则无心作战,大家当兵只为混口饭吃。

当时江南大营的向荣还招募了一些当地的无业游民和市井流氓,部队数量在短时间内上来了,但是指望这群人去拼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由于财政紧张,清廷能够发出来的粮饷也不多,再加上层层贪污,真正能够到士兵手中的并不多,因此大家连饭都吃不饱,更不用说打仗了。

部队里面的人其实都是人才,除了打仗以外来自各行各业的都有。

在江南大营中的士兵,平日里的工作就是盖房子种树养鸟,没事就四处遛狗闲逛,或者一群人聚在一起赌博吸毒。

而清军的将领则日日听戏玩乐,闲来就去买一些玉石字画。

一些老油条则没事就装病,出工不出力,甚至私下偷窃军中的物资倒卖。

要说这些还算比较好的,因为常年的军费不足,士兵们都吃不饱饭。

但是打仗打不过,没办法从敌军手上缴获,于是只能够将枪口调转指向老百姓。

江南大营的士兵经常出来打家劫舍,杀人放火什么都做,军纪败坏到了极点,比太平军都要恶劣许多。

江北大营也好不到哪里去,毕竟是八旗子弟,不需要担心生存问题,但是大家都不希望在战场上卖命。

琦善知道手下这群八旗兵早就失去了打仗的能力,但是终归还是要体现一些价值,于是他就将忽悠话术玩到了极点。

琦善在军事上对太平军围而不攻,尽可能敷衍上级的命令,同时还将战火引入江南大营,如此一来就能够保证江北大营能够安全。

琦善本人更是无能至极,平时从来都不呆在军营里面,反而经常去驻地以外的园林里面享受。

这样一来造成的后果就是清军不敢出来应战,扬州的太平军能够自由出入长江,而琦善对此却视若无睹。

琦善不仅没有下令进攻太平军,反而提醒部下不能够打到太平军,一旦惹怒了对方就很可能会引起战事。

如此一来江北大营就成了太平军的“仪仗队”,欢送他们渡江。

但是琦善也不能够不做事,平日里没事就开几炮,造成一幅浴血奋战的画面,用来敷衍上级。

就靠着这两支部队,想要击败太平天国无异于痴人说梦。

别看这两支部队的战斗力不怎么样,消耗的钱粮却是一笔巨款,最后更是变成了太平军的“友军”。

耗费巨资的大军

虽然这两座大营没有丝毫的战斗力,但是清廷每年都要耗费巨资来维持两支部队,当时江浙地区每个月都要提供六万两白银,全国更是耗费上百万两白银供养。

期间还有数不清的粮草和各种军备物资,可以说花了大价钱养了两个酒囊饭袋。

虽然结果不理想,但是清廷对两支部队依旧是尽量满足,本就不富裕的清廷经济变得更加窘迫。

但是长此以往也不是办法,既要花钱又打不了仗,无奈之下清廷只能够允许地方建立武装,让他们去和太平军交手。

由此一来一众汉人地方势力开始崛起,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建立起来,清廷的中央权威开始逐渐降低。

然而这些地方武装的开销远低于江南江北两大营,而且大多都是地方自己筹备。

湘军和太平军作战多年,开销也不过三千万两白银,相比两大营要低很多。

但是湘军的战斗力极为强悍,作战效率要高出不少,相比之下两大营更显无能。

清廷其实不是不知道这个问题,但是依旧坚持要供给两大营。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两大营是清廷手中最后的武装,琦善、向荣等人也是为数不多的将领。

万一国家没有直接掌控的部队,之后地方势力就会纷纷崛起,届时中央权威就会不复存在,清廷也离灭亡不远了。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类似的例子,因此清廷深知即便两支部队十分无能,但是也要继续输血供养。

在太平军接连攻破两座大营之后,清廷最后的武装也不复存在,地方势力开始崛起,最终导致了清廷的灭亡。

不过太平天国最初并没有对两大营逼得太紧,因为他们也知道两大营的实力如何,基本上不会对他们造成太大的威胁。

而且有的时候还能够过去劫掠一下,甚至还能抢到不少物资,与友军无异。

在洪秀全和杨秀清的眼中,这两大营就是两个废物,里面的士兵几乎没有任何战斗力,而且全部都是酒囊饭袋。

留在这里反而是一件好事,对太平天国没有威胁,一旦消灭了两支部队,清廷派来了战斗力强悍的人,那么太平军将更加头疼。

相比之下两大营的存在还能够消耗清廷的力量,太平天国想要攻破两大营也是分分钟的事情,不过太平天国也要防范两大营的行动,一旦有什么变故就会立刻出手。

事实上就是因为两大营被攻破之后,清廷派来了地方武装,最终结束了太平天国的统治。

其实向荣也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他曾经和上级说过,太平军方面欺人太甚,但是无奈我方没有足够的实力抵抗。

这也反映了其实清军内部的问题,绝非是指挥之人无能的原因,其人员素质低下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因为两大营的无能,太平军此后不断发动北伐、西进、东征等一系列军事行动,而两大营只能够眼睁睁地看着太平军出动。

虽说在两大营的监视之下,太平军一直都没有攻破江浙地区,也算是达成了最初的目标,但是其导致了地方势力的崛起,推动了清廷的覆灭。

结语:

两大营的存在实属清廷无奈之举,当时的清廷已经腐朽不堪,八旗兵和绿旗兵都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但是作为清廷最后的遮羞布,如果两支部队都不复存在,那么即便太平军不覆灭清廷,地方势力也终究会取代,归根结底还是清廷自身的无能所致。

参考文献:

《论1856—1860年间的清军江南大营》

《清军江南大营研究(1853—1860)》

《前后江南大营比较论》

0 阅读:1056

评论列表

沙里金

沙里金

2
2023-08-11 18:35

我就是大败长毛北伐军的京营八旗火器营之后人。

念桃说历史

念桃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