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投研:生猪——牲畜之王
极简说商业
2025-04-21 14:38:45
本文是《极简投研》的第499篇文章。文章仅记录个人思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作者没有群、不收费荐股、不代客理财。
一、生猪介绍
1、概述
生猪,即活着的猪。
猪肉,作为人类最常见的肉食,常被人们轻视。然而,猪却是一种进化极为成功的哺乳动物,对于野外的猎人而言,“一猪二熊三老虎”,这才是猪在自然界最真实的地位。
猪的环境适应能力极强。它们能够在各种极端环境中生存,无论是温带还是热带,从半干旱气候到热带、温带雨林,甚至是草原和沙漠,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猪是杂食性动物,它们的杂食性比人类更为广泛,几乎无所不吃,从树叶、草叶到树根、果子,再到虫子、蜥蜴、蛇、鸟卵、老鼠以及腐肉等,为了满足这种多样化的饮食需求,野猪不仅拥有强大的咬合能力,能轻松咬断强度极高的胫骨,还配备了多达15000个味蕾,比人类多出50%。此外,它们的嗅觉也极为灵敏,能嗅到并找到雪下2米深的核桃。
猪拥有獠牙、鬃毛、厚实的皮肤和油脂,保证了它们的战斗力、防御力。另外,本身的暴躁执拗的性格,也让他们极具危险。
猪是中大型哺乳动物,通常,野猪的体重在90至200公斤之间,体长约为1.5至2米,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某些野猪,其体重可接近400公斤,体型之大甚至超越了东北虎。
猪还拥有强大的繁殖能力,猪一般4-5月龄达到性成熟,6-8月龄可以初次配种,妊娠期114天,猪一胎通常可以生8到15只小猪,一年可以生产2.2到2.5胎,母猪一生可以生产10到12胎,换言之,一头母猪一生能够生产多达156头小猪,作为对比,兔子一生能生育约60只小兔子。
另外,猪还是一个很聪明的动物,拥有相当于3-4岁儿童的智商水平,有很好的记忆力,甚至会欺骗,也懂得猎杀技巧,甚至猪还会游泳。
因而,如今作为盘中餐的猪猪,如果适逢末日场景,当人类再次遇见它时,可能要刮目相看。
2、历史&现状
野猪首先在中国被驯化,中国的养猪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商、周时代已有猪的舍饲,并发明了阉猪技术;隋、唐以后养猪已成为农民增加收益的一种重要手段。
世界范围内,公元前6000年,欧洲东南部也开始驯化野猪,并迅速向北扩展;1493年,哥伦布带着8头猪进入古巴,猪从此进入美洲。
中国本地猪是黑猪,《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就是一头黑猪。目前,我国饲养的猪种都是外来猪,祖代猪包括长白、大白、杜洛克,商品猪则是如上猪种杂交而来,包括外三元、内三元。
目前,工业机械逐渐取代了牛的地位,现代纺织业逐渐取代了羊的地位,但是目前没有东西能够取代猪的地位,因而,猪逐渐成为对人类最重要的牲畜,堪称“牲畜之王”。
3、产业链
母猪的妊娠期是114天,刚刚降生的小猪,哺乳期28天,断奶期20-35天,成长期4-5个月,从受孕到出栏,一共需要8-10个月。换言之,如果养猪场决定增加供给,从母猪配种开始,8-10个月后才会有新的生猪出栏。
小猪从母体中诞生后,会历经仔猪(50-60天)、小猪(50天)、中大猪(50-60天),历时大约110天,生猪体重大约110千克,就可以出栏了。110天,是小猪的饲养周期,这是在考虑料肉比,也就是成本和收益之间关系下的最佳选择。
另外,由于母猪的妊娠期是114天,哺乳期是28天,备孕期7天,换言之,母猪150天就可以完成一轮生产周期,一年可以生产2.2到2.5胎。
野公猪的寿命长达50年,猪的普遍寿命是20年,养猪场中处于频繁生育状态下的母猪寿命在5-8年之间,考虑到经济性,母猪真正的生产时间是3-4年,一生可以生产10到12胎,大约100多头小猪。
生猪饲养成本中,饲料成本占比56%,在饲料成本中,玉米成本占比65-70%,豆粕成本占比20%,但是二者的关系并不绝对,如果玉米和豆粕太贵,就会大幅调低比重,猪能活就行,不在意长膘,因而,猪饲料成本是极其灵活的
4、供求
1)供给端
2024年,我国生猪出栏共计70256万头,猪肉产量共计5337万吨,与此同时,出口3万吨,主要是香港地区,进口107万吨。
2024年,全球猪肉产量11602万吨,因而,全球大约有一半的猪肉都被中国人吃了。
据说,可能是国外公猪并不进行阉割,公猪体内含有高浓度的雄烯酮和粪臭素,同时一些国家在屠宰时不放血,这会导致肉质不干净,如上原因共同导致国外猪肉腥臭味很重,这无疑限制了猪肉的消费量。
2)需求端
2024年,我国生猪消费量5706万吨,人均猪肉消费量是73公斤,根据我国产销和进出口数据,我国生猪除需要少部分进口外,基本上做到了自给自足。
除此之外,最近几年,生猪消费总量总体迟滞,因而,整个生猪行业已经度过了高速成长期,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二、生猪期货介绍
生猪是活猪,不是猪肉。不算猪蹄、猪下水、猪头肉,一头生猪的出肉率是70-75%。
生猪的报价单位是元/吨,交易单位是16吨/手,最低交易保证金是8%。至于为什么是16吨/手,一般而言,生猪运载车辆一车可以装载16吨生猪,换句话说,1手生猪等于1车生猪。
如果做多1手生猪,假设生猪的价格是15000元/吨,那么相当于用7.5元/斤的价格,购买了16吨生猪,一共花费24万元,由于生猪期货的交易保证金是8%,实际花费1.92万元。
三、生猪期货的投资逻辑
提到生猪行业,就不得不提到大名鼎鼎的猪周期,一般而言,猪周期逻辑是这样的:
“猪肉供给增多——价格下跌——猪肉供给减少——价格上涨——猪肉供给增多”。
猪周期得以形成的核心因素是养猪利润,是养猪利润的多寡决定了养殖户的如上行为。
猪周期得以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是供求错配。根据如上分析,如果养猪场决定增加供给,从母猪配种开始,8-10个月后才会有新的生猪出栏,如果重新购买猪仔,重新培育母猪,则用时需要进一步增加至少8个月,也就是16-18个月后才会有新的生猪出栏。因而,此时此刻猪价较高,养猪场决定增加供给,然而,1年后生猪陆续出栏时,猪价就不一定了,可能更高,也可能更低,可能依旧供给不足,也可能存在超额供给。
总而言之,追逐利润的初衷迫使养猪场始终在决定是否增产或者减产,而供求错配则使得养猪场最初的决定似乎与现实总是南辕北辙,最终则事与愿违。当然,你可以预测别人的预测,但是吃一堑长一智,别人也在预测你的预测,于是养猪场就成了无解的罗生门。
除了猪周期之外,养猪行业的根本性逻辑也发生着根本性变化,即,养猪业由农业逐渐变成了工业。
近些年,让人又爱又恨的猪周期弱化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猪肉长期超额供给。原因除了是在2018年的猪周期中众多猪企吃得盆满钵满而血条超厚外,还有养猪模式逐渐由农户养殖,过渡为工厂养殖,农业的一般特点是周期性,而工业的一般特点则是超额供给。
换言之,未来可能不复存在猪周期了,因为未来一直都会处于周期底部。
未来的养猪行业可能会出现另外一番景象:不同企业的养殖成本不同,成本高的企业先挺不住了,抛售猪导致猪价下降,砸到了其他企业的成本线,然后继续下跌,淘汰猪越多,市场越挤兑。最终的结果可能是,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低效率养猪场逐渐被淘汰,高效率养猪场一直在工厂化运营,在超额供给中寻得某个平衡点。
除此之外,最近我看了傅海棠的一个采访,在采访中,傅海棠提到养猪场大有大的难处,由于企业不是工人的,所以工人在采购、养殖方面并不用心,会导致很多损失和浪费,相较而言,农户则是亲力亲为。同时,农户是轻资产,工厂是重资产。相较而言,个体农户养猪反而存在优势。
因而,对于养殖行业的未来,谁又知道呢?
赞赏,是最真诚的认可!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