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民族在公元前214年开始崭露头角,至公元48年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两年之后,南匈奴迁入中原地区。到了公元216年的七月,魏王曹操将南匈奴最后一位单于挛鞮呼厨泉扣留在邺城(现今河北省临漳县香菜营乡邺镇村),并把南匈奴划分成左、右、南、北、中五个部分,分别安置在并州的不同地方。曹操任命呼厨泉的侄子刘豹为左部的首领。

刘渊是刘豹的儿子,大约出生于公元250年前后,正值三国时代。关于他的出身,史书上也记载了一些奇异的现象。刘渊的母亲呼延氏曾前往龙门祈求子嗣,她在那儿看见了一条头顶长着两只角的大鱼,许久才游走。
当天晚上,呼延氏梦见那条大鱼化作一个人,左手拿着一颗类似半个鸡蛋大小的东西,对她说:“这是日精,服下它你将会生下一个贵子。”
醒来后,她将这个梦告诉了刘豹,刘豹说道:“这是一个好兆头,以前就有人给我看相,说我将来会有显赫的后代,三代之后家族必将兴盛。”
后来,呼延氏怀胎十三个月才生下了刘渊,而且刘渊的左手上天生就有“渊海”两个字,因此以“渊”为名,字元海。
刘渊从小便聪慧过人。七岁那年,他的母亲呼延氏去世,刘渊悲痛欲绝,一边哭喊一边捶打胸口。他的哀伤深深感染了周围的邻居和同族之人,大家都感到十分惊讶。太原的司空王昶得知此事后,也表示赞赏,并派人前去吊唁,还送去了钱帛作为慰问。

刘渊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曾拜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的名士崔游为师,深入学习了《诗经》、《周易》、《尚书》等经典著作,同时也广泛涉猎诸子百家的学说。此外,他还阅读了大量的史书,如《史记》和《汉书》。在众多书籍中,刘渊尤其钟爱《孙吴兵法》。
刘渊不仅热衷于阅读历史,还喜欢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并且常常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有一次,他对同学朱纪和范隆谈论汉初的随何、陆贾以及周勃、灌婴时说道:“我在读史书的时候,总是看不起随何和陆贾缺乏军事才能,而周勃和灌婴又没有文采。作为一个君子,如果在文治武功方面有缺失,我都替他们感到羞耻。随何和陆贾遇到了刘邦这样的明主,却没能建立足以封侯的功业;周勃和灌婴作为汉文帝的大臣,也没能开创出教化的美好局面。我为他们感到惋惜。”
刘渊不仅以这样的标准评论古人,也以此来要求自己。从那时起,他开始练习武艺。
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刘渊已经成长为一个身高八尺四寸、胡须长达三尺多的人,其中正中有三根赤红色的胡须更是长达三尺六寸。此时的他已经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武艺,在射箭和力量方面都无人能及。

当时屯留的崔懿之和襄陵的公师或都是善于相面之人,见到刘渊后无不惊讶地表示:“这个人的相貌真是太不寻常了,我们从未见过这样的人物。”同样,太原的王浑也听闻了刘渊的事迹,对他十分器重,与他结为挚友,并让自己的儿子王济去拜访刘渊,双方往来密切。
在魏末时期,司马昭执政时,刘渊作为匈奴的质子长期居住于洛阳。司马昭见刘渊气宇非凡,对其颇为器重。到了司马炎登基后,王浑屡次向司马炎举荐刘渊。
于是,司马炎召见了刘渊,发现他不仅容貌出众,而且言谈举止也极为不凡。
司马炎对王浑与王济父子称赞道:“刘渊无论仪表还是谈吐都十分卓越,即便是古代的由余、金日磾也难以企及。”
王浑父子回应道:“刘渊的才能远超由余和金日磾。陛下正计划平定东吴,若有刘渊相助,平吴之事将易如反掌。”司马炎觉得此言有理。

然而,孔恂、杨珧等大臣听闻此事后,急忙入宫劝谏司马炎:“我们观察刘渊的能力,当今世上无人能出其右。虽然他改姓为刘,但本质上仍是匈奴人。若授予他权力参与平吴,我们担心他在平定东吴后,可能不会再北返。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我们忧虑的是,在平吴之际,可能会在南方建立起一个匈奴主导的新吴国。”司马炎听后一时语塞。
不久之后,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发动叛乱,响应者众多,迅速攻陷了凉州。司马炎四处寻找合适的将领却无果。上党人李熹曾担任过凉州刺史,当时已是司隶校尉,他与刘渊同乡,认为这是刘渊展现能力的机会。
于是,李熹向司马炎推荐刘渊:“眼下有一人,左部帅之子刘渊,能够统领五部兵马。陛下若赐予他将军的头衔,荡平凉州指日可待。”
恰逢孔恂也在朝中,他立刻对司马炎说道:“李公所言并不能彻底消除隐患。”

李熹闻言大怒,对孔恂说:“凭借匈奴的勇猛,加上刘渊对军务的精通,再加上圣上的威严,为何不能完全平定凉州,消灭树机能?”
孔恂反驳道:“刘渊平定凉州,斩杀树机能确实没问题。但凉州的危机恐怕会接踵而至。刘渊绝非池中之物,攻克凉州就如同蛟龙得水,他必定会在凉州称霸,对抗朝廷。”最终,司马炎决定不再任用刘渊。
多年之后,刘渊的老友王弥即将离开洛阳,刘渊特意在九曲之滨设宴为他送行。酒过数巡,刘渊忽然长叹一声,不禁潸然泪下。他一边哭泣一边对王弥说道:“想当年我年少时勤学苦练,文武双全,满腔抱负却始终未能施展,至今一事无成,实在令人叹息!同乡的王浑、李熹曾在皇上面前举荐于我,却被孔恂、杨珧等人恶意诽谤,导致皇上不敢重用我。其实我们家族世代与汉室联姻,早已融入华夏,又怎会是所谓的异族?为何中原之人始终无法信任于我?看来我终究只能老死在洛阳,恐怕今后再难与君相见了。”说完,他哀叹不已,随即借酒浇愁,狂饮不止。
刘渊的声音高亢洪亮,在场的人无不被他的悲怆之情所感染,纷纷落泪。

当时,齐王司马攸正好也在九曲,听闻此事后立刻策马赶来探视。他看到刘渊正在饮酒长啸,顿时心生警惕,匆忙进宫拜见晋武帝司马炎,请求迅速除掉刘渊,否则并州恐将不得安宁。此时,王浑正在朝堂之上,立即出言劝阻道:“刘渊乃仁德之人,臣愿为陛下担保。如今我大晋正施行怀柔政策对待周边各族,而匈奴更以刘渊作为人质留居洛阳,若仅凭毫无根据的传言便杀害人质,岂不有损我大晋德政之名?”
司马炎听后点头称是,说道:“王浑所言甚是,齐王不必再提此事。”
刘豹去世后,刘渊返回并州,接替父亲担任左部帅一职。在他任职期间,严格执行纪律,不贪恋财富,乐善好施,待人真诚厚道。他的这些品质吸引了五部中的英才以及幽州、冀州的知名学者和寒门才俊,他们纷纷从千里之外慕名而来。
公元290年,司马炎逝世,司马衷继位,由大臣杨俊辅佐朝政。刘渊被任命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并被封为汉光乡侯。到了公元299年,成都王司马颖镇守邺城时,刘渊又获任宁朔将军,负责监督五部军事事务。

不久之后,刘渊的第四子刘聪也来到邺城,投奔成都王司马颖,父子二人一同在司马颖麾下效力。刘聪字玄明,是刘渊与张夫人的庶出之子。关于刘聪的出生,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据说张夫人怀上刘聪时,曾梦见太阳进入她的腹中。梦醒后,她将这个梦境告诉了刘渊。
刘渊听后说道:“这是个吉兆,切勿对外声张。”张夫人怀孕长达十五个月才生下刘聪,而在他出生的那晚,有白光闪耀。
刘聪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与勤奋好学的品质,朱纪见其才华横溢,不禁感到惊叹。刘聪在十四岁时已深入研习经史百家之言,对《孙吴兵法》更是情有独钟。除了军事谋略,他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极高造诣,擅长草书与隶书,文笔优美,创作了百余首怀念诗以及五十余篇辞赋。
十五岁那年,刘聪开始练习剑术,臂力惊人如猿猴般矫健,射箭技艺超群,能够拉开三百斤重的硬弓,成为当时难得一见的武艺高手。王浑曾对刘渊评价道:“您的这位公子将来必定大有作为!”二十岁时,刘聪游历京师,凭借卓越的才智和风度赢得众多名士青睐,纷纷与其结为挚友。乐广、张华等人尤为欣赏他的非凡之处。

新兴郡太守郭颐任命刘聪为主簿,并推举他为良将。此后,刘聪入朝担任骁骑别部司马,官职一路升至右部都尉。
在此期间,他以仁德治军,深得人心,五部中的豪杰皆慕名投奔。驻守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听闻刘聪盛名,特举荐他为中郎将。然而,考虑到父亲在邺城可能遭遇不测,刘聪毅然决然投靠司马颖,被委任为右积弩将军,参与前锋战事。此时正值三十岁的刘聪,身高八尺,相貌堂堂,左耳长有一根两尺多长且光泽熠熠的白毛,令人称奇。
公元304年七月,刘渊感慨命运多舛,虽已年过半百却仍碌碌无为。然而,“八王之乱”之际,机遇悄然降临。同年十月,刘渊的堂祖父刘宣在并州西河左国城(今山西省方山县南村)秘密策划了一场重大事件。

刘宣,字士则,是扶罗的弟弟,性格纯朴,话不多,热爱学习且富有修养。他曾拜孙炎为师,深入研读《毛诗》与《左传》。孙炎对他的评价极高,常说道:“若刘宣能遇到汉武帝,其成就必定超越金日磾。”学成归家后,刘宣多年闭门不出,潜心钻研。
在阅读《汉书》时,刘宣对《萧何传》和《邓禹传》尤为钟爱,常常反复阅读,并感慨道:“大丈夫若能遇到汉高祖或光武帝,绝不会让萧何、邓禹独占美名。”当时,担任并州刺史的王广向司马炎推荐了刘宣,于是司马炎召见了他。
见面之后,司马炎感叹道:“未见刘宣之前,我认为王广的评价有些夸张,如今见到他的举止风范,果然如珪如璋。从他的品性来看,完全能够统领本部人马。”
随后,司马炎任命刘宣为匈奴右部都尉(也有史书记载为北部都尉),并赐予他“赤幢曲盖”。刘宣为官清廉正直,深得部众拥戴。

然而,随着晋朝各王之间争权夺利,天下陷入混乱,刘宣心中萌生了振兴匈奴大业的想法。他召集族人商议:“昔日我们的祖先与汉朝结为兄弟,共享忧患,共担荣辱。自汉朝灭亡至魏晋以来,我们匈奴单于虽有虚名,却无寸土之地。即便被封为王侯,地位也与普通百姓无异。如今司马家族自相残杀,天下动荡不安,这正是我们重建邦国的大好时机。现今我们的左贤王元海,才智过人,气度非凡,举世无双。我认为,上天定会眷顾元海,否则不会让他降生于世。我们应该共同推举元海为大单于,伺机起事。”族人们一致赞同他的提议。
最终,刘宣派遣刘渊的小舅子呼延攸前往邺城,将他们的计划告知刘渊,并请他返回左国城,准备发动起义。
呼延攸抵达邺城,面见刘渊,将刘宣的决议告知了他。
刘渊听罢,对此表示认同,并以返回故乡参加族人葬礼为由,向司马颖提出辞呈。然而,司马颖心存戒备,深知刘渊虽在邺城任职,实则是作为人质被扣留于此,因此并未批准刘渊返回并州的请求。

刘渊无奈之下只得暂时作罢,但他内心仍不愿坐以待毙。于是他对呼延攸说道:“你先回去,转告我堂祖刘宣,请他先召集匈奴五部兵马,再去宜阳联络其他各族势力,就说是响应司马颖,保护如今身在邺城的皇上。”呼延攸离开后,刘渊只能继续留在邺城,静候时机。
不久之后,机会终于降临。公元304年八月,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联合幽州都督安北将军王浚共同起兵讨伐司马颖。二人不仅集结了中原兵力,还征召了鲜卑、乌丸等外族军队,一同对抗司马颖。这一局势的变化,为刘渊未来的行动埋下了伏笔。
司马颖得知两镇兵马联合鲜卑与乌丸的骑兵正向邺城进发,心中满是忧虑。刘渊也获知此消息,急忙前来拜见司马颖,说道:“听说两镇兵力多达十余万,气势汹汹,再加上鲜卑和乌丸的精锐骑兵,恐怕皇家卫队与邺城附近的百姓难以抵挡。恳请殿下允许我回去说服匈奴五部将士,带领他们共同赴国难。”

然而,司马颖此时不仅没有对刘渊这位异族人存有疑虑,反而担忧匈奴五部是否能敌得过鲜卑与乌丸的骑兵。他忧虑地问道:“五部将士能够顺利召集吗?即便他们赶来,鲜卑、乌丸骑兵的速度快如风云,你们真的能够抵御得住吗?我想护送皇上返回洛阳,暂避两镇的锋芒,再传檄天下,以正义之师讨伐叛逆。将军觉得这个计划如何?”
刘渊怎会放过这个良机,于是信心满满地回答道:“幽州都督王浚不过是个无知之人,东瀛公不过是殿下的远亲,又怎能与殿下相比?殿下乃武帝亲子,对王室功勋卓著,威望恩德遍布天下,四海之民无不仰慕。殿下即使不去洛阳,又有谁不愿为殿下效死力呢?若殿下离开邺城,反倒显得怯懦,恐怕连洛阳都到不了。即便抵达洛阳,大权也未必掌握在殿下手中。再说,鲜卑、乌丸这些东胡部落,怎比得上我们匈奴五部的勇猛剽悍?我愿用两部兵马为殿下击退东瀛公,用三部兵马为殿下铲除王浚,这两名逆贼的首级指日可待。”

司马颖听后十分高兴,当即任命刘渊为北单于、参丞相军事,并任命刘聪为右贤王。
刘渊终于得以离开邺城,踏上返回左国城的路途。
左国城刘渊称汉王,上党郡刘曜克三城左国城,位于现今山西省方山县南村,当时属于并州西河郡离石县(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这里地势平坦开阔,水草丰美,三川河蜿蜒而过,是一片得天独厚的土地。自从匈奴被分为五部并安置在并州各地后,便不再设立单于,而是由左部帅来统领其众。左国城曾是匈奴左部帅的驻地,整个城池分为内城、东城和西城三个部分。
公元304年八月,刘渊与儿子刘聪返回左国城。他的堂祖父刘宣极力劝说刘渊担任匈奴大单于之位。于是,刘渊自立为大单于,并以离石为都城,封儿子刘聪为鹿蠡王。刘渊就任大单于不到二十天,便成功聚集了五万余兵马,声势浩大,奠定了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话说刘渊自称大单于没过多久,便接到幽州王浚麾下将领祁弘联合鲜卑军队进攻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香菜营乡邺镇村)的消息。司马颖的部队难以抵挡,只能挟持晋惠帝司马衷南撤洛阳。刘渊闻讯对刘宣等人说道:“司马颖不采纳我的建议,如今又退回洛阳,真是个无能之辈!不过我曾与他有过约定,不能坐视不理。我打算派两万兵马出征救援,攻打鲜卑。”
刘宣听后急忙劝阻:“大单于三思!自司马氏建立晋朝以来,对我匈奴族一直视如奴仆。如今他们父子兄弟自相残杀,这正是上天要灭亡晋朝,将天下赐予我们。大单于应积累德行,重振我族辉煌,恢复呼韩邪单于的伟业。鲜卑、乌桓虽非我族,但同为北方游牧民族,不应视为敌人,反而可以作为我们的盟友。”从刘宣的进言中可以看出,他已不再满足于让刘渊仅当一个单于,而是希望与晋朝争夺天下。
刘宣继续说道:“现在上天正借助我们的力量来灭掉晋朝。违背天意不会有好结果,失去民心也无法成功。如果天赐良机却不去把握,反而会招致灾祸。”

刘渊听后豪情万丈,甚至觉得刘宣所说的呼韩邪单于的成就都太过渺小了。他说道:“要做就做巍峨高山,怎能甘于做个小小土堆?再说,天下难道是汉人的专属吗?大禹出自西戎,周文王生于东夷。自古以来,帝王之位总是归属于有德之人。如今我匈奴部众已达十余万,人人骁勇善战,十个晋兵也抵不过一个匈奴战士。摧毁晋朝如同摧枯拉朽一般容易。上可成就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的伟业,下也能像魏武帝曹操一样三分天下。”
刘宣听罢,连忙叩首谢罪,惭愧地说道:“这番见识真是我们所不及的。”
刘渊立志与晋朝争夺天下,他不仅想当匈奴人的单于,更渴望成为普天之下的帝王。然而,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刘渊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汉朝统治时间长久,深入人心,因此刘备即便仅凭一州之地,也能凭借“汉”的名号在群雄中占据一席之地。刘渊也希望效仿刘备,继承汉朝的正统。
刘渊对族人说道:“我们匈奴早已是汉朝的亲属,相约为兄弟。如今兄长已亡,弟弟继位,岂不是名正言顺?”

当时,刘宣建议刘渊直接称帝,但刘渊并未采纳,而是表示:“天下尚未平定,我可依照高祖当年的旧例,先称汉王。同时,我还打算追赠后主刘禅,以此收揽民心。”
公元304年十月,刘渊在左国城南郊设立祭坛,正式登基为汉王,改元“元熙”,定国号为“汉”,定都左国城,并向天下颁布诏书宣告这一重大事件。
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应期,廓开大业,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升平汉道,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地过唐日,中宗孝宣皇帝,搜扬俊义气,多士盈朝,是我祖宗道迈三王,功高五帝,故卜年倍于夏商,卜世过于姬氏。而元成多僻,哀平短祚,贼臣王莽,滔天篡逆。我世祖光武皇帝,诞资圣武,恢复鸿基,祀汉配天,不失旧物,俾三光晦而复明,神器幽而复显。显宗孝明皇帝,肃宗孝章皇帝,累叶重晖,炎光再阐。自和安已后,皇纲渐颓,天步艰难,国统濒绝。黄巾海沸于九州,群阉毒流于四海,董卓因之肆其猖勃,曹操父子凶逆相寻,故孝愍委弃万国,昭烈播越岷蜀,冀否终有泰,旋轸旧京。何图天未悔祸,后帝窘辱?自社稷沦丧,宗庙之不血食,四十年于兹矣。今天诱其衷,悔祸皇汉,使司马氏父子兄弟,迭相残灭,黎庶涂炭,靡所控告。孤今猥为群公所推,绍修三祖之业,顾兹尪暗,战惶靡厝。但以大耻未雪,社稷无主,衔胆栖冰,勉从群议。
刘渊自立为汉王之后,宣布大赦境内,并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同时设立了从汉高祖开始的历代祖先神位。此外,他还册封妻子呼延氏为王后,长子刘和为世子。

刘和,字玄泰,是刘渊正室呼延氏所生(刘渊还有次子刘裕与三子刘隆)。他身高八尺,体格雄伟刚毅,相貌非凡。刘和自幼聪慧好学,尤其喜爱《左氏春秋》和《毛诗》,年纪轻轻便已才学出众。然而,他的性格多疑,对待下属缺乏恩德。
与此同时,刘渊还设置了百官职位:任命刘宣为丞相,刘宏为太尉,范隆为大鸿胪,朱纪为太常,刘聪为抚军将军,刘曜为建武将军,崔游为御史大夫,陈元达为黄门郎。然而,崔游坚决拒绝接受任命,而陈元达却一直耐心等待刘渊的诏书。
陈元达是匈奴北部(今山西省忻州市)人,从小就志向远大,品行端正。过去,刘渊曾多次召见陈元达,但都被婉拒。如今,刘渊返回左国城,自称汉王,建立匈奴汉国。
有人对陈元达说道:“以前刘单于屡次召唤你,你都不去,现在是不是害怕了?”
陈元达听后微微一笑,回答道:“我早就了解刘单于是怎样的人物,他也早已理解我的立场。估计不出两三天,驿马就会送来他的诏书。”
果然,当天晚上,刘渊的诏书便如期而至。

刘渊在左国城称汉王后,自然引起了西晋并州刺史司马腾的警惕。公元304年十二月,司马腾派遣将军聂玄从晋阳(今山西太原)出发,率军前往离石讨伐刘渊。
消息传到左国城,刘渊大怒,决定主动出击迎战聂玄。他并未选择固守左国城,而是派兵向东进入并州太原郡境内迎击聂玄。两军在太原郡的大陵县(今山西文水县)相遇。匈奴军队勇猛无敌,聂玄不敌败退。至于这次出战是由刘渊亲自指挥还是派刘聪或其他将领领军,史书并无明确记载,但推测由刘聪领兵的可能性较大。
击败聂玄后,刘渊乘胜追击,为进一步扩大汉国领土,他又派遣建武将军刘曜攻打太原、上党等郡。
刘曜是刘渊的侄子,字永明,自幼父母双亡,由刘渊抚养成人。成年后,刘曜身高九尺三寸,双手过膝,相貌奇异:白眉红目,胡须虽仅百余根,但每根长达五尺。刘渊常称赞他是家中的千里驹。

刘曜性格豁达,喜独处,读书不求甚解,却对兵法倒背如流。他擅长草书和隶书,爱好写作,且武艺超群,能以箭射穿一寸厚的铁板,被誉为“神射”。他对历史人物有独特见解,轻视吴起、邓禹,而愿与乐毅、萧何、曹参相比。当时多数人不解其志向,唯刘聪明白,评价他说:“永明堪比光武、魏武一流人物!”刘曜二十岁时曾游历洛阳,因故被判处死刑,逃至朝鲜,遇赦后归,隐居管涔山抚琴写字,直至刘渊回到左国城才重新崭露头角。
受命之后,刘曜即刻率领部队从离石出发,首战目标直指太原郡的中都县(今山西省平遥县)。中都县并未进行过多抵抗,很快便被刘曜攻下。
随后,刘曜继续挥师进攻上党郡的屯留(今山西省屯留县)、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以及泫氏(今山西省高平市)。令人意外的是,上党郡的这三座县城也未作顽强抵抗,刘曜的军队迅速占领了上述地区。据《晋书》记载,刘曜不仅攻克了太原郡的中都县,还进一步侵犯了整个太原地区;然而,《资治通鉴》仅提到他攻占了中都县。本文依据《资治通鉴》的记载进行描述。

刘渊派遣刘曜出征,一举拿下四座城池,自然大为欢喜。但刘渊又想到,西河郡的介休县(今山西省介休市)尚未被攻克,于是派遣冠军将军乔晞率军前往攻打。然而,介休县令贾浑组织民众登城坚守,使得乔晞一时难以攻克。数天后,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困境下,介休最终被乔晞攻破,县令贾浑也被俘虏。
乔晞见到宗氏披头散发,眉间紧锁,呼吸急促,心中顿生怜悯之意。他立刻收敛怒容,转而温和地说道:“小娘子又何必如此哀伤?贾浑虽已故去,可我正缺一位佳人相伴呢!”
然而,宗氏听后非但没有顺从,反而止住了哭泣,指着乔晞怒骂道:“你这蛮夷之徒!天下哪有杀害人家丈夫,还要玷污其妻的道理?我的头可以断,但我的清白绝不能被辱!若要强迫于我,不如现在就杀了我吧!”宗氏的言辞铿锵有力,毫无畏惧。
乔晞被激怒,拔出佩刀便向宗氏砍去。宗氏毫不退缩,从容赴死。她的贞洁之魂追随丈夫而去,年仅二十多岁。

乔晞残害贾浑夫妇的消息传到左国城时,刘渊勃然大怒,斥责道:“乔晞竟敢杀害忠臣,还侮辱义妇!若是天理昭彰,他必会断子绝孙!”随后,刘渊下令厚葬贾浑夫妇,并将乔晞降职四级。
刘渊称王建国不过两个月,就已经攻占了并州五座城池。驻守晋阳的并州刺史司马腾闻讯大惊失色。他深知自己的军队难以匹敌刘渊麾下的匈奴铁骑,因此不敢贸然出兵反击。然而,刘渊却主动派遣将领綦毋豚率军进攻司马腾。司马腾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最终决定派使者前往盛乐城(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向鲜卑索头部首领拓跋猗迤求援。
拓跋猗迤起初不愿与匈奴五部为敌,拒绝南下救援司马腾。但他的智囊卫操极力劝说,强调此举不仅关乎道义,更关系到草原各部的长远利益。经过深思熟虑,拓跋猗迤最终决定亲自率领一支骑兵南下援助司马腾,卫操也随军出征。这一举动为局势增添了新的变数,也让历史的篇章更加波澜壮阔。

公元305年六月,鲜卑族的拓跋猗迤与汉国将领綦毋豚在并州不期而遇,随即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一方是鲜卑族的勇士,另一方是匈奴族的猛将,双方你来我往,战况十分惨烈。
最终,綦毋豚不敌拓跋猗迤,只能败退而去。此役中,拓跋猗迤协助司马腾击败了綦毋豚,令司马腾感激不已。随后,司马腾向朝廷上表,详细奏报了此事。西晋朝廷下旨,册封拓跋猗迤为大单于,并任命卫操为右将军。
同年秋季,左国城所在的离石县遭遇严重饥荒。刘渊决定将都城迁至上党郡的黎亭(今山西省壶关县),并安排太尉刘宏与护军马景留守离石,同时命大司农卜豫负责为离石运送粮草。刘渊迁都至黎亭后,大约两年时间里,史书上并未记载太多重大事件。然而,两年后,在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省榆社县),一位名叫石勒的羯族人前来投奔刘渊,从此拉开了新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