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04年十月,一位31岁的巴氐族人李雄在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称成都王,并改元建兴。尽管此时他尚未正式建立国号,但史学家普遍认为,五胡十六国时期第一个政权“成汉”由此诞生,这也标志着五胡十六国历史序幕的拉开。要了解李雄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还需追溯到他的父亲李特。

李特,字玄休,是賨(cóng)人廪君的后裔。賨(cóng)人世代居住于梁州巴西郡(今四川省阆中市)一带。东汉末年,张鲁占据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賨人中的李姓部众从巴西郡宕渠县(今四川省渠县)迁徙归附张鲁。
到了公元215年,曹操攻克汉中后,李特的祖父李武率领族人五百余户投降。曹操任命李武为将军,并将他们迁往秦州略阳郡(今甘肃省天水市东)。此后,北方人将这一支族人称为“巴氐”。李特的父亲李慕曾担任东羌猎将,而李特年轻时也在州郡任职,其见识和见解远超常人。
李特身材高大,身高八尺,不仅勇武善战、擅长骑射,还沉稳刚毅、气度非凡。他共有兄弟五人,兄长李辅以及弟弟李庠、李流、李骧均才华横溢,且豪侠仗义,在当地颇具声望。从出身来看,李特并非普通平民,然而命运多舛。

公元298年九月,已过半百的李特及其族人却因生计所迫沦为流民,不得不从秦州迁往蜀地寻求生存之道。这段经历为后来“成汉”的建立埋下了伏笔。
秦州六郡百姓流离失所,既有自然灾害的原因,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史学家普遍认为,“人祸”主要指齐万年发动的叛乱。
公元296年八月,雍州刺史解系在与匈奴郝度元的交战中失败,导致秦州、雍州地区的氐羌族人纷纷起兵响应,拥立氐族首领齐万年称帝。西晋朝廷为此先后派遣建威将军周处和左积弩将军孟观率军镇压,历时两年多才平定了这场叛乱。
与此同时,天灾也接踵而至。同年秋天,本应是丰收的季节,但关中地区却遭遇了严重的饥荒和瘟疫。

次年,即公元297年七月,雍州和秦州再次遭受大旱,粮食歉收,物价飞涨,一斛米的价格竟高达万钱。在如此严峻的天灾人祸之下,秦州六郡的数万户百姓被迫背井离乡,沦为流民。
公元298年秋天,这些流民纷纷南下,前往相对富庶的汉川(今陕西省南部)寻求生路。李特及其兄弟李流、李骧也带领家人随流民队伍逃荒。一路上,他们不仅保护生病或贫困的流民,还给予救助,因此深得人心,在流民间享有很高的威望。
同年九月,秦州六郡的流民抵达梁州汉中郡(今陕西省汉中市)。部分流民向朝廷上书,请求允许进入巴蜀地区谋生。
然而,朝廷起初并不希望流民进入蜀地,于是派侍御史李苾前往汉中安抚流民,实际上是为了阻止他们继续前行。

然而,李苾到达汉中后,接受了流民的贿赂,转而替流民向朝廷请愿,恳求允许他们进入益州。他在奏疏中写道:“流民总数超过十万,汉中一郡根本无力赈济。如果让他们向东迁往荆州,但由于荆州水网密布,流民缺乏船只,难以成行。而蜀地粮仓充足,且正值秋季丰收,应当允许流民前往蜀地寻找食物。”
最终,朝廷采纳了李苾的建议,同意流民进入益州。至于流民上书朝廷以及贿赂李苾的具体幕后主使,史书中并未明确记载。但从后来李特贿赂罗尚的行为来看,这一系列举动极有可能是由李特主导的。
不久之后,流民继续向南迁徙,抵达梁州梓潼郡的剑阁县(今四川省剑阁县)。面对剑阁巍峨险峻的山峰,李特不禁停下脚步,感慨万千。
说到剑阁,不得不提一位名叫张孟阳的人物。张孟阳在公元288年入蜀探望父亲,途经剑阁时,被其险要的地势和独特的风光所震撼,于是创作了《剑阁铭》。

晋武帝司马炎听闻此文后,特意命人将其镌刻于石上,以示推崇。
《剑阁铭》内容如下:
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嶓。南通邛僰,北达褒斜。
狭过彭碣,高逾嵩华。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
之险,极路之峻。世浊则逆,道清斯顺。闭由往汉,开自有晋。
秦得百二,并吞诸侯。齐得十二,田生献筹。矧兹狭隘,土之外区。
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昔在武侯,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见屈吴起。兴实在德,险亦难恃。
洞庭孟门,二国不祀。自古迄今,天命匪易。凭阻作昏,鲜不败绩。公孙
既灭,刘氏衔璧。覆车之轨,无或重迹。勒铭山阿,敢告梁益。
谈及剑阁的险峻,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亦有描绘: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这足以彰显剑阁地势的险要。
观览过剑阁的雄奇后,李特曾感慨坐下,叹息道:“刘禅坐拥如此天险,却轻易向他人投降,果真是无能之辈啊!”当时与他一同逃荒的流民阎式、赵肃、李远、任回等人听闻此言,心中都不禁对李特的非凡见识暗自钦佩。
抵达益州之后,李特带领六郡流民为当地百姓做工,以维持生计,这一晃便是两年时光。

李特后来与益州刺史赵廞(xin一声)结为同乡关系,成为其心腹。赵廞(xin一声)是巴西郡人,原为扬烈将军,于296年十二月被任命为益州刺史。
公元300年十一月,西晋朝廷颁布诏书,决定调赵廞回京担任大长秋一职,并任命成都国内史耿腾为新的益州刺史接替其职位。
赵廞与皇后贾南风家族存在姻亲关系。当时,统领禁军的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冏发动政变,诛杀了贾南风。赵廞担心自己因与贾氏的关系受到牵连,于是萌生了叛乱的念头,暗地里产生了仿效刘备占据蜀地、割据称雄的想法。
为了收买人心,赵廞下令开仓放粮,赈济流民。此时,流民首领李特投靠了赵廞,并因其祖籍同为巴西郡而获得信任。

赵廞(xin一声)正准备据蜀自立,急需人才,见李特等人勇猛剽悍,便对他们厚加款待,将其收为心腹。李特等人则聚集部众,四处抢掠,蜀地百姓深受其害。
成都国内史耿腾得知李特等流民四处作乱,祸及百姓,多次秘密向朝廷上奏,称流民强悍而蜀人软弱,若主人无法控制客人,必将引发动乱,建议将流民迁回故土。耿腾还指出,若让流民留在梁州、益州这样的险要之地,秦州、雍州的祸患可能会波及梁、益二州。赵廞得知耿腾上表朝廷后,十分憎恨,萌生杀意。
赵廞(xin一声)表面上派遣益州的文武官员与一千多名将士前往迎接耿腾,实则暗藏杀机,意在除掉耿腾。
当时,成都城分为太城和少城两部分。太城位于东边,是益州政府的所在地;少城位于西边,则是成都国政府的驻地。耿腾此时正打算从少城进入太城,准备就任益州刺史一职。

然而,功曹陈恂察觉到此行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危险,于是劝谏耿腾道:“如今,朝廷已经下达了调离赵廞的诏书,但他依然盘踞在太城,显然拒不执行圣命。明公万不可贸然进入太城。更何况,州郡之间早已心生嫌隙,此时前往太城极有可能遭遇不测。据闻,西夷校尉陈总即将抵达成都,内史不如暂且留守少城,静候陈总的到来。若形势更加恶化,我们还可以向南撤退至犍为郡(今四川省彭山县),或者向西渡过江源(今四川省崇州市东南),以应对突发情况。”
然而,耿腾并未采纳陈恂的建议,执意决定进入太城接管益州事务。
当天,耿腾便率领文武百官从少城东门出发,来到太城西门。正当耿腾准备从西门踏入太城时,赵廞的伏兵突然现身,并对其发动猛烈攻击。耿腾仓促应战,最终不敌被杀。

成都的官员们见状纷纷作鸟兽散,唯有陈恂反绑双手前去拜见赵廞,恳求允许他为耿腾收尸并安葬。赵廞被陈恂的忠义之举所打动,当即答应了他的请求。
赵廞深知朝廷任命的西夷校尉陈总不久将抵达成都,为了彻底消除隐患,他决定采取进一步行动,派遣军队对陈总展开进攻。
话说西晋时期的西夷校尉陈总,已经率领部队抵达了江阳(今四川省泸州市)。他的主簿赵模得知赵廞怀有反叛之心,并且与耿腾关系紧张,于是劝说陈总火速进军成都,与耿腾联合平定叛乱。然而,陈总并未采纳赵模的建议,行军途中迟疑不决,走走停停。

当陈总到达南安县的鱼涪津(位于四川省青衣江渡口)时,前锋部队已经与赵廞的军队发生了遭遇战。
赵模再次向陈总进言:“请您拿出财物招募士兵,如果能够击败赵廞,就可以夺取益州;即使无法取胜,也可以沿青衣江撤退,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
但陈总却轻蔑地说道:“赵廞和耿腾之间有矛盾,所以才杀了耿腾,他与我并无仇怨,为何要如此兴师动众?”
赵模见状,诚恳地劝说道:“赵廞派兵至此,足以证明他已经起兵造反。他必然会用您的首级来树立自己的威信。即便您选择不战,也难以保全性命。”
说完,赵模泪流满面,但陈总依然固执己见,拒绝听取建议。

随着赵廞军队的到来,陈总的部众惊慌失措,纷纷溃散。陈总这才意识到事态严重,慌忙躲藏到草丛中。而赵模则穿上陈总的官服,带领几名随从与赵廞的军队展开激战,最终因寡不敌众被杀。赵廞的士兵发现死者并非陈总后,便仔细搜寻,最终找到了藏匿的陈总,并将其斩首。
赵廞(xin一声)在杀害耿腾、陈总之后,公然背叛西晋朝廷,自封为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并改年号为“太平元年”。他还设立各级官员,任命杜淑为长史,张粲为司马,并重新指派郡守和县令。
至于赵廞杀害耿腾、陈总的事件中,李特及其流民是否参与其中,史书并无明确记载。不过,作为赵廞的心腹,李特很可能在此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公元301年正月,李特的兄长李庠携妹夫李含、天水郡人任回、上官晶、扶风郡人李攀、始平郡人费他、氐族首领苻成与隗伯等人,率领四千骑兵抵达成都,前来投奔赵廞。

李庠字玄序,年轻时便以刚烈豪迈闻名乡里。他曾担任督邮和主簿等职,皆因表现优异而广受赞誉。后来,李庠被推举为孝廉,但他并未接受任命。因其擅长骑射,又被授予将军之职,可他依旧选择拒绝。李庠从秦州迁至益州途中,与兄长李特一同关怀流民疾苦,深得民心,逐渐组建起一支由流民组成的精锐骑兵,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当时李庠五十五岁,初见赵廞时,赵廞大喜过望,称赞他为当世关羽、张飞,并与其共同探讨兵法,视其为心腹重臣。
赵廞任命李庠为威寇将军,封爵阳泉亭侯,命其在六郡流民中招募勇士,组建了一支万人规模的军队,计划前往蜀地北部要道设防,以防备朝廷大军入川。
李庠练兵时别具一格,不用旌旗指挥,而是高举长矛引导队伍。然而,有三名士兵不服从命令,李庠当即下令斩首,以此整肃军纪,使得部队号令严明、纪律严整。

李特对弟弟李庠的到来感到十分欣喜,其家族成员以及阎式、赵肃、李远等六郡流民纷纷加入李庠麾下。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久之后,李庠竟惨遭赵廞杀害。这一事件不仅让李特悲愤不已,也引发了流民群体的强烈不满,为后续局势埋下了动荡的伏笔。
赵廞其人虽怀有占据蜀地自立为王的野心,但心性狭隘,气量不足。起初,他对李庠颇为赏识,因其才略出众。
然而,当赵廞得知李庠训练了一支万人之众、军纪严明的部队后,心中顿生嫉妒之意。加之长史杜淑与司马张粲从中挑拨离间,更是让赵廞(xin一声)萌生了除掉李庠的想法。
杜淑和张粲对赵廞进言道:“将军刚刚起兵,便委派李庠率领重兵驻守外镇,我等对此深感疑惑。古语云:‘五大不在边,五细不在庭。’再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恳请将军早日除去李庠,以免后患无穷。”
赵廞听罢,心中暗喜,点头说道:“二位所言,正合吾意。这分明是上天遣二位来助我也。”
恰在此时,李庠求见。赵廞闻讯,心中窃喜,当即传令召李庠入内。

李庠入帐后,拜倒于地,进言道:“如今中原大乱,纲纪废弛,晋朝气数已尽,难挽颓势。明公德行可比天地,仁义普照四方,商汤、周武之事,今日正当效仿。明公应顺应天命,顺应民心,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使万民有所归依。如此一来,天下可定,岂止区区蜀地!”
赵廞闻言,勃然大怒,喝道:“此等狂言,岂是臣子所当道哉!”
随即转向杜淑问道:“长史,李庠该当何罪?”
杜淑答道:“此乃大逆不道,当诛九族!”
赵廞怒色未消,厉声下令:“李庠大逆不道,当诛九族!念其弟李特等人曾有功于我,仅诛李庠及其家人。”话音未落,赵廞便命左右将李庠拖出斩首,并将其家中三十余口一并处死。
赵廞虽杀了李庠,却担心其兄李特愤而反叛,于是派人前往安抚,并将李庠尸首送至李特处。当时,李特正与兄弟李流率军驻扎在成都城外,等待李庠归来,不料竟等来了李庠的尸首。

面对赵廞(xin一声),派来的使者,李特强压悲痛。使者说道:“李庠言语僭越,实属死罪,已被大都督处决。大都督特意交代,此事不牵连其兄弟。”使者还宣读赵廞的任命,封李特、李流等人为督将,以示安抚。
然而,李特、李流兄弟又岂会接受这样的说辞?他们悲愤交加,决心起兵复仇。随后,李特、李流率领流民队伍撤离成都,前往百余里外的梁州新都郡绵竹县(今四川省德阳市北黄许镇)。
攻成都李特败赵廞,求延期阎式见罗尚公元301年正月末,益州牧赵廞诛杀了李庠,自以为除掉了心腹大患,转而倚重长史杜淑与司马张粲等人,视他们为左膀右臂。
赵廞对这两人极为赞赏,甚至引用孔子的话评价他们:“起予者商也。”意思是说,能够启发自己的人就像子夏(子夏名商)一样。赵廞将杜淑和张粲比作子夏,可见对其器重之深。此外,他还有一位亲信牙门将许弇,被视为心腹。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赵廞的意料。就在他刚除去李庠不久,这三位得力助手竟在同一天惨死。
事情的起因是许弇向赵廞请求前往巴东郡(今重庆市奉节县)担任监军。不等赵廞回应,杜淑和张粲便齐声反对。这一举动激怒了许弇,他当着赵廞的面拔刀斩杀了杜淑和张粲。随后,杜淑、张粲的部下群情激愤,合力将许弇砍成肉泥。短短一日之内,赵廞失去了三位重要智囊,实力大受打击。
此时,赵廞才意识到,自己在杀死李庠后,竟无人能率兵把守北方入蜀的重要通道。为了弥补这一空缺,他任命犍为郡(今四川省彭山县)人费远为长史,并派遣费远与犍为太守李苾、督护常俊率领一万兵马北上,封锁北方通道。
费远、李苾、常俊率军一路北进,不久便抵达绵竹石亭水(今四川省德阳市西南石亭江),距离李特流民大营仅十余里。

消息传到李特兄弟耳中,他们决定采取夜袭策略。于是,李特、李流、李骧三兄弟秘密集结七千余人,在夜色掩护下突袭费远的大营。而费远显然低估了对手的实力,完全没有预料到对方会发动偷袭,更未下令加强防备。结果,李特兄弟成功火烧费远营地,一举击溃敌军,令赵廞的军事部署再度遭受重创。
深夜时分,费远与他的士兵们正沉浸在梦乡之中,而李特带领的流民队伍却已悄然抵达,并将费远的军队团团包围。
随着李特一声令下,流民们纷纷点燃火把,火焰迅速蔓延开来,愈烧愈烈。费远等人在睡梦中被惊醒,却不知敌人是谁,混乱中根本无法传达命令,只能仓皇逃命。
由于缺乏指挥,士兵们陷入一片恐慌,最终大部分丧生于这场突袭之中。费远、李苾等人狼狈不堪地逃回成都。
李特见此情景,决定乘胜追击,直捣成都。

此时的成都城内兵力空虚,费远、李苾、常俊以及军咨祭酒张徵等人认为难以坚守,便砍开城门,四散而逃。文武百官也纷纷逃离,整座成都城仅剩下大都督赵廞及其家人。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赵廞惊恐万分,毕竟此时他已是孤身一人,无兵可用。无奈之下,赵廞带着妻儿与随从朱竺连夜从水路逃离成都,打算前往数十里外的广都县(今四川省双流县)。然而,在途中,朱竺竟反叛将其杀害。
另一边,李特兄弟率领的流民队伍迅速攻入成都,斩杀了西夷护军姜发和赵廞的长史袁洽,并纵容流民大肆抢掠。
李特深知赵廞背叛朝廷,诛杀此人亦可视为为国平叛。于是,他派遣自己的牙门将王角与李基前往京都洛阳,呈报赵廞的罪行。
李特成功攻占成都,但并未久留,因为他得知西晋朝廷新任命的益州刺史罗尚即将抵达蜀地。

罗尚原为梁州刺史,在赵廞谋反后,他曾向朝廷上奏称:“赵廞并非英雄之才,蜀人并不心服,难以归附于他,其败亡只是时间问题。”基于此,朝廷下诏任命罗尚为平西将军兼益州刺史,并命其驻守成都。接到诏书后,罗尚与牙门将王敦、新任蜀郡太守徐俭以及广汉郡太守辛冉共同率领七千兵马进入蜀地。
李特得知罗尚即将到任,心中颇为忌惮,但他也有自己的应对之策。他先派弟弟李骧迅速北上迎接罗尚,自己则返回绵竹(今四川省德阳市北黄许镇),准备酒肉以示慰劳罗尚。
李骧一路北上,远远看到罗尚大军时便停在道旁等候。罗尚得知是李特派遣其弟李骧前来恭迎,十分高兴。随后,李骧献上财宝,这更让罗尚喜出望外,当即下令任命李骧为骑督,李骧再三拜谢。
李骧还告诉罗尚,他的兄长李特正在绵竹为其准备美酒佳肴,希望罗尚能前往赴宴。
罗尚欣然答应,并命令李骧先行返回绵竹准备。

然而,在李骧离开后,与罗尚同行的牙门将王敦和广汉太守辛冉劝说道:“李特不过是个逃荒的流民,只会做盗贼之事,留在蜀地必将成为祸患。刺史应当尽早除掉他。您可以在与其会面时,趁机将其击杀。”然而,罗尚坚决拒绝了这一建议。
罗尚抵达绵竹后,受到了李特兄弟的热情接待,心情十分愉快。辛冉曾与李特有过交集,因此两人免不了寒暄叙旧。
然而,辛冉却态度冷淡,甚至以威胁的语气对李特说道:“老友重逢,要么是好事,要么就是祸端。”此言令李特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
公元301年三月,益州刺史罗尚到达成都。初到益州时,罗尚与李特等流民之间相安无事。
期间,罗尚派遣牙门将王敦前往汶山郡(今四川省茂县)平定羌人叛乱,但不幸的是,王敦在此次行动中阵亡。

此时,朝廷下达文书,命令遣返蜀地流民返回原籍,罗尚只得暂时搁置汶山的叛乱问题,转而处理流民遣返事务。
由此,罗尚与李特等人之间的矛盾逐渐浮现。
关于流民遣返的问题,朝廷不仅向益州下达了指令,还同时通知了秦、雍二州,要求二州召回在外的流民,并派御史冯该和张昌前往监督执行。
李特的兄长李辅一直留在家乡略阳郡(今甘肃省天水市东)。他以迎接家人为由来到益州,与李特兄弟团聚。久别重逢,李特兄弟满心欢喜,以为家乡已经恢复平静。
然而,李辅却告知他们:“中原地区战乱不断,根本无法返回。”
于是,李特决定不再返回秦州,而是继续留在益州。
李特在此时产生了占据巴蜀的念头。他派遣阎式去拜见罗尚,声称由于尚未到秋收时节,流民们缺乏返乡的路费,请求将返乡时间延至秋季之后。阎式也是秦州六郡流民的一员,来自秦州天水郡(今甘肃省甘谷县),以其能言善辩和卓越的谋略成为李特的重要谋士。

尽管李特派阎式前去游说罗尚,但他仍担心罗尚不会同意延期。因此,李特还让阎式带上财物贿赂罗尚。最终,罗尚答应允许流民推迟到七月再返乡。得知这一结果,李特感到十分欣喜。
更令李特等人振奋的是,朝廷传来消息:得知李特等人诛杀了背叛朝廷的赵廞,为朝廷平息了一场动乱,决定对他们进行嘉奖。李特与弟弟李流因功分别被任命为宣威将军和奋武将军,并且都被封为侯爵。
不仅如此,西晋朝廷还要求益州上报跟随李特兄弟参与平定赵廞之乱的六郡流民名单,以便一并予以封赏。
然而,与李特有旧交的广汉郡太守辛冉却打算独占平定赵廞的功劳,因此并未如实上报名单。这一行为引发了六郡流民的不满,他们心中开始滋生怨恨。
六月将尽,七月即至,益州刺史罗尚发布命令:境内所有流民需在七月启程,返回秦、雍二州。

当时梁、益二州聚集了大量流民,他们大多以奴仆或工匠的身份在当地谋生。得知罗尚要求他们返乡的消息后,流民们怨声载道。正值雨季,稻谷尚未成熟,流民既无足够的粮食储备,也缺乏返乡的盘缠。
此时,流民首领李特正驻扎于绵竹,他决定派遣阎式再次前往成都面见罗尚,请求将返乡期限延至冬季。然而,广汉太守辛冉与犍为郡太守李苾坚决反对延期,罗尚最终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无奈之下,阎式转而求助于益州别驾杜弢。
杜弢是蜀郡人,曾被罗尚举荐为秀才,并获得了一块象征荣誉的“秀才板”。
阎式向杜弢阐述了强行遣返流民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杜弢深以为然,认为应给予流民一年的宽限期。
于是,杜弢再次向罗尚进言,但罗尚已听从辛冉与李苾的意见,坚持维护州府威信,强调当初定下的七月期限不可更改。杜弢愤而将那块“秀才板”归还罗尚,辞官归乡。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贪婪残暴的广汉太守辛冉,竟打起了流民返乡的主意,企图借此大发横财。他联合李苾觐见罗尚,提议道:“当年李特等流民参与攻打赵廞时,掠夺了不少财物。如今他们返乡途中,我们可在要道设立关卡,严加搜查,将这些财物尽数收缴。
罗尚对此表示赞同,随即下令梁州梓潼郡太守张演,在各交通要道设置关卡,对流民携带的财物进行搜查和没收。
当时,梁益二州的流民接到了要求他们返乡的命令,个个心怀不满,不知所措。听说李特正为流民向官府请求延长返乡期限,大家纷纷结伴前往投靠李特。于是,李特在绵竹设立大营,专门安置这些无处可去的流民。
阎式从城中返回绵竹后,告诉李特,广汉太守罗尚拒绝再次延期,并坚持要求流民必须在七月前返回故乡。
无奈之下,李特决定直接致信旧相识、广汉太守辛冉,希望他能网开一面,准许流民再度延长期限。

然而,李特低估了局势——罗尚本性优柔寡断,若非辛冉从中力劝,或许他会同意流民的请求。如今,李特写信求助,反而让辛冉勃然大怒。辛冉随即下令,在各地张贴榜文,悬赏捉拿李特兄弟。
得知消息后,李特派人将所有榜文揭下,并巧妙改动内容,改为:“凡送交六郡酋豪李、任、阎、赵、上官以及氐、叟侯王首级者,赏赐百匹布。”随后,他命人重新张贴这些修改后的榜文。流民们看到这样的文字,更加惶恐不安,唯恐被波及,于是争先恐后地涌向绵竹,投奔李特寻求庇护。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李特的大营便聚集了两万流民,而其弟李流也招募了数千人马。为了更好地管理队伍,李特在绵竹建立了两个营盘:自己驻扎北营,李流则负责东营。如此一来,李氏兄弟的力量迅速壮大,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
李特在绵竹聚集了两万流民,但他并不想与罗尚闹翻,仍希望罗尚能同意流民延期返乡。
李特心里清楚,旧识辛冉已无法再求助。于是,他第三次派遣阎式前往成都,试图说服罗尚。

阎式启程前往成都,沿途发现士兵正在搭建栅栏设置关卡,一打听才得知这是为了搜查流民身上的财物。
阎式叹息道:“流民心绪本就不稳,如今设卡只会激怒他们,恐怕大乱即将爆发。”
阎式心知辛冉、李苾等人立场不会改变,罗尚也未必能被说服。即便如此,他还是抵达成都拜见了罗尚,在表明来意后便准备告辞返回绵竹。然而,罗尚却说道:“你可以转告流民,本刺史同意他们延期返乡了。”
阎式听后并未感到惊讶,甚至对罗尚的话半信半疑。他回应道:“大人受小人蒙蔽,这延期之事恐怕难以兑现。我还是要提醒罗刺史,百姓虽看似弱小,但不可轻视,众怒难犯。若不依理催促他们返乡,恐怕会引发严重祸患。”
罗尚却坚持道:“你们不必担忧,我说延期就一定延期,绝无虚言,你快回去告诉李特他们吧!”

阎式返回绵竹后,将罗尚的话转达给李特。李特对此也持怀疑态度,认为罗尚的承诺未必可信。阎式补充道:“罗尚虽然这样表态,但我们不能完全信任。毕竟他初到蜀地,权威尚未树立,辛冉、李苾等人手握重兵,并非他所能掌控。我们应当严加防范。”
李特也认为,即便罗尚同意延期,辛冉、李苾之流也可能从中作梗。因此,李特下令两个大营加强戒备,修缮兵器,随时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大战。
败辛冉李特斩三将,追衙博李荡克二郡秋天已经平稳度过,冬天如期而至。公元301年十月,广汉郡(今四川省射洪县南柳树镇)太守辛冉与犍为郡(今四川省彭山县)太守李苾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焦虑。他们认为,如果继续对流民采取拖延政策,这些流民可能会伺机实施阴谋。尤其是李特兄弟,二人皆有非凡的才能,若不及时行动,恐怕早晚会被他们控制。

此外,辛冉和李苾还认为益州刺史罗尚贪婪且优柔寡断,无法指望他做出明智决策,因此必须尽快采取行动对付流民。
于是,两人决定派遣广汉郡都尉曾元、牙门将张显和刘并秘密集结三万步骑兵,准备前往绵竹(今四川省德阳市北黄许镇)突袭李特与李流的大营。然而,一贯犹豫不决的罗尚得知辛冉和李苾暗中派兵袭击李特后,却罕见地表现出了果断,迅速派出督护田佐率领一支军队前去支援曾元。
此时,驻扎在梁州新都郡绵竹县的李特与李流早已严阵以待,做好了充分准备。当得知曾元率军来袭时,李特决定将计就计。他命令部分兵力埋伏于侧翼,其余兵马则留守大营,假装毫不知情。

夜幕降临,曾元的人马趁着黑暗悄悄接近绵竹,逼近李特的营地。然而,就在曾元的部队有一半进入营地范围时,李特突然下令出击。刹那间,埋伏已久的士兵从四面八方杀出,将敌军分割包围,打乱了其指挥体系。
曾元、张显和田佐见状大呼中计,慌忙驱马撤退,但为时已晚。流民将士早已形成合围之势,将他们团团围住,并最终斩杀于乱军之中。这一战,李特凭借智慧与勇气,成功击溃了对方的主力部队,奠定了自己的优势地位。
李特指挥流民军队以少胜多,大获全胜后心情极为畅快。为了进一步打击成都城内的罗刺史,他命人砍下曾元、张显、田佐三人的头颅,派人送往成都呈给刺史罗尚。
罗尚见到这三颗头颅后怒不可遏,随后又转为对辛冉的埋怨。他对部将们说道:"我原本与流民达成协议,只是让他们暂时延期离开,秋后便会自行退出蜀地。没想到辛冉不听劝告,与他们结仇,反而壮大了他们的力量,现在该如何收场?"

另一边,流民在绵竹欢庆胜利。军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商议推举李特为领袖。流民阵营中的重要人物包括李特的妹夫李含(曾任部曲督)、任臧(前上邽县令)、阎式(前始昌县令)、李攀(前谏议大夫)、李武(前陈仓县令)、李远(前阴平县令)和杨褒(前将兵都尉)。
经过商议,众人决定效仿昔日窦融的先例,联名上书朝廷,推举李特为行镇北大将军,并授予其承制封拜之权,同时推举李流为行镇东将军。
这里所说的窦融是平陵人(今陕西咸阳西北),其家族世代在河西地区(今甘肃中部西部)为官。更始帝刘玄曾任命窦融为张掖都尉,因其政绩斐然而深得民心。
更始政权覆灭后,隗嚣占领陇西、天水等地,并企图西进吞并河西。在此危急关头,酒泉太守梁统等人认为唯有团结一致才能保全地方,于是共同推举窦融为五郡大将军,统领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五郡,负责保境安民。窦融带领五郡军民修文习武,成功守护了河西地区的安宁。

李特并未等待朝廷的正式批准,便与弟弟李流分别竖起了“镇北大将军”和“镇东将军”的旗帜。他主动出击,率领流民队伍向南进军广汉郡,对太守辛冉展开攻击。这是李特对辛冉长久以来不仁不义行为的有力回击。
此时,成都刺史罗尚得知李特开始反击,担心辛冉难以抵挡,于是派遣犍为郡太守李苾以及之前被李特火攻击败过的费远率兵支援广汉,以救援辛冉。
然而,李苾与费远深知李特流民军的强大,心生畏惧,不敢贸然前进。无奈之下,辛冉只能带领本郡兵马出城迎战李特。但辛冉屡战屡败,最终意识到自己不是李特的对手,决定突围,一路向东逃往德阳(今四川省遂宁市东南)。
李特成功攻克了广汉城,并任命李超为广汉郡太守,负责驻守此地。随后,李特决定继续南下,直指成都,准备攻打罗尚。

罗尚得知李特击败辛冉并一路南下逼近成都的消息后,心中惶恐不安。他清楚地知道,李特刚刚以少胜多,击溃了辛冉与李苾的三万大军,流民士气正盛,而成都城内的兵力有限,恐怕难以抵御。因此,罗尚试图与李特达成和解,于是写信给阎式,希望借此平息事态。
阎式回复罗尚道:“辛冉为人狡诈,曾元不过是个卑贱之人,而李叔平(李苾字叔平)也非将帅之才。我之前就曾向您(罗尚)和杜景文(杜弢)建议过关于留居与迁徙的利弊。人们都眷恋故土,谁不愿意回到家乡?只是当初他们初到时,靠租种土地维持生计,一家五口仅能分得一小块田地,又逢秋雨成灾,他们请求等到冬季粮食成熟后再行动,却始终未获准许。约束过于严苛,就如同困兽犹斗,流民们不愿束手就擒,这才导致变乱发生。如果当时听从我的建议,放宽政策,让他们从容准备,最迟九月集结完毕,十月启程返乡,又怎会演变成如今的局面呢?”
罗尚看完这封信后,明白李特背后有着更大的图谋,于是决定坚守成都城池,并派人向梁州、宁州求援。

李特此时仿效窦融在河西的旧例,自封为使持节、大都督、镇北大将军,并任命兄长李辅为骠骑将军,弟弟李骧为骁骑将军,长子李始为武威将军,次子李荡为镇军将军,幼子李雄为前将军。同时,他任用妹夫李含为西夷校尉,李含之子李国、李离,以及任回、李恭、上官晶、李攀、费他等人为将帅;臧、上官惇、杨褒、杨珪、王远、麹歆等人被委以护卫之职;李远、李博等成为幕僚;何世、赵肃作为心腹顾问,阎式则被尊为首席谋士。
通过这一系列安排,李特的流民队伍建立起严密的组织体系,战斗力显著提升。随后,他们多次与罗尚的军队交锋,罗尚屡战屡败,最终不敢再主动出击。
双方隔郫水河(即郫江)对峙,罗尚沿河修筑了长达七百里的防御工事,从都安城(今四川省都江堰市)一直延伸到犍为(今四川省彭山县)。尽管未能攻下成都,但李特已成功占据绵竹、广汉等地,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在统治区域内,李特颁布了简明的法令,与当地蜀人约法三章。半年的对峙期间,其治下的军队纪律严明,绝不侵扰百姓。他还积极救济贫困民众,重用有才之士,逐渐赢得蜀地百姓的信任和支持。相比之下,罗尚的贪婪暴虐让民众愈发不满,民间甚至流传起童谣:“李特尚可,罗尚杀我。”这反映出百姓对李特的认可和对罗尚的反感日益加深。
公元302年五月,救援罗尚的部队终于抵达。由镇守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的河间王司马颙派遣的督护衙博,率领军队一路向南,已到达梓潼郡(今四川省梓潼县)。
与此同时,宁州的南夷校尉李毅也派出五千兵马前往成都,支援罗尚。罗尚随即命令督护张龟驻扎在蜀郡的繁城(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与李毅派来的五千士兵会合,计划共同进攻李特。

此时,西晋朝廷任命张徵为广汉郡太守,并让他驻守广汉郡的德阳县,对李特刚刚占据的广汉郡构成了直接威胁。
面对衙博、张龟等多路敌军的进攻,大都督李特与重要谋士阎式等人商议后,决定采取分兵策略,分别迎击衙博和张龟。李特计划在击败这两路人马后,再集中兵力转向德阳,攻打张徵。为此,他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对抗张龟,同时命令自己的儿子——镇军将军李荡和前将军李雄率军北上,迎击衙博。这一战略部署显示了李特对战局的精准判断和果断决策。
话说督护张龟刚在繁城与李毅派来的五千援军会合,便接到探马急报:李特亲率大军来犯繁城。张龟当即决定亲自披挂出征迎战李特。

两军对垒之际,只听敌阵中李特大声喝问:“对面可是张龟将军?”
张龟闻声大怒,挥舞长矛策马直取李特。李特虽年过五旬,依旧骁勇善战,拍马上前举枪相迎。众将士见主公亲自出战,士气大振,纷纷上前围攻张龟。张龟见状心生怯意,且战且退。李特见此情景,立即下令全军掩杀,张龟所部溃不成军。
再说李荡、李雄兄弟二人率军北上抵御衙博。
数日后,两军在梁州梓潼郡阳沔(今四川梓潼县东北)相遇。双方列阵对峙,鼓声震天,衙博亲自提刀跃马出阵挑战。李荡早按捺不住,持矛催马迎上。两人激战十余回合,越战越勇,双方士兵齐声呐喊助威。
一旁观战的李雄见状,也挺枪跃马加入战团。李荡、李雄兄弟二人合力夹攻,衙博顿感不支,勉强招架几下后,拨马退回本阵。李氏兄弟趁势指挥大军掩杀过去。

衙博军见主将败退,顿时乱作一团,死伤无数。衙博见大势已去,无心恋战,仓皇向梁州梓潼郡汉德县逃窜。梓潼郡太守张演得知衙博败绩,也弃城而逃。
在梓潼郡的阳沔之战中,李荡与李雄成功击败了衙博,并迫使张演撤退。然而,他们并未立即进入梓潼城,而是迅速转向汉德,意图彻底歼灭衙博的势力。
当衙博抵达汉德后,他本计划凭借该城进行抵抗,但鉴于汉德城规模较小且李荡军队的强大,他最终选择向北撤往葭萌(今四川省广元市西南)。
李荡兄弟也未在汉德停留,继续追击衙博,并决定在前往葭萌途中绕道攻击梓潼以东一百多里外的巴西郡(今四川省阆中市),因为那里是他们的祖居之地。

巴西郡缺乏重兵防守和能征善战的将领,仅由郡丞毛植和五官襄珍负责守卫。得知李荡兄弟来袭,毛植与襄珍决定开城投降,避免无谓的抵抗。
收降巴西郡后,李荡、李雄稍作休整安抚新附民众,然后继续北上两百多里到达葭萌。尽管葭萌地势险要,衙博试图据险固守,但李荡勇猛无敌,迅速攻克此地。衙博再次败退北方,其部众全部归顺李荡。
驻守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闻知督护衙博战败,随即任命许雄为梁州刺史,驻守汉中郡(今陕西省汉中市)。
李特得知弟弟李荡、李雄战胜衙博并攻占梓潼、巴西二郡的消息后非常高兴,下令任命妹夫李含之子李离为梓潼郡太守。
至此,大都督李特已掌控梁州的梓潼、巴西、广汉及新都等部分城池,并逼近成都,占领益州蜀郡的部分领土。

于是,李特自立为益州牧、大将军,都督梁益二州诸军事,改年号为建初元年,并宣布大赦境内。从公元302年五月李特更改年号这一事件可以看出,他已经完全脱离西晋王朝,一个地方割据政权悄然形成。不过,史学家通常认为五胡十六国时期最早的成汉政权应从两年后李雄称成都王开始计算,这是另一段历史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