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更进一步以行动表示心志,一口气接了三个学校的聘约,教学生图画。一是宜兴女子学校,其他两校是和桥镇的彭城中学跟始齐女子学校。
从宜兴到和桥镇,两地相隔30里,船舶交通非常便利。可是徐悲鸿为了节省几个钱,到和桥镇两个学校上课,他都是黎明即起,一路跑完30里,赶去教学。教完课又如法跑回来,一心赚钱养家,专志自修习画,很少和同事交际。每次到和桥镇上课,都要路过家门,他却进都不进去看一下。
蒋碧微的伯父和姐丈都在宜兴女子学校教书,常常说些有关徐悲鸿的轶闻轶事,徐悲鸿被大家看做很特殊的新鲜人物。
蒋碧微对徐悲鸿的认识,便是从听到他的“怪名怪事”开始,一个很“奇怪”的感觉,留在心头。
有一天,蒋碧微到伯父家玩,听说徐悲鸿在那里作客,一时好奇,硬找机会去大厅打个转,只见徐悲鸿正襟危坐地跟他伯父谈话,人长得很英俊,但毫无“怪”味。
宜兴女子学校有位国文教师张祖芬老先生,颇能识人。徐悲鸿的才气,习画的志气,刻苦的毅力,都被张老先生看在眼里,时常加以鼓励。
徐悲鸿来回在三个学校教书,这样过了一年多,自己觉得长此下去也不是办法,不如到上海去闯一闯,一面做工,一面学习,也许能够闯出一个天下。主意既定,告诉了张老先生,顺便讨教一番。张老先生听了很高兴,热诚地说:
“老弟年轻有为,不宜老待在这里。以前知道你卖命地在养家活口,不敢劝你远行,免得扰乱你的心情。现在你已下定决心去努力,前途不可限量,希望你珍重自爱。”
张祖芬老先生还送徐悲鸿一部《韩昌黎全集》,爱勉有加,临别他又拍拍徐悲鸿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赠言:
“做人不可以没有傲骨,但不能有傲气。”知遇金语,令他永难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