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之痛——肩手综合征

觅松聊健康 2025-04-07 11:20:46

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由于脑卒中后大脑皮质及皮质下部传导束受损,引起血管神经麻痹,导致局部充血水肿;偏瘫后肌肉收缩功能降低,其肩-手泵机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致使静脉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不畅,出现肩周和手腕部水肿、疼痛;偏瘫侧上肢出现异常运动模式,腕关节屈曲异常,导致静脉血液回流受阻。

临床表现

(1)早期:疼痛、水肿、感觉异常、血管功能障碍、营养障碍。

(2)后期:手部肌肉萎缩、手指挛缩畸形、患手功能永远丧失、上肢活动障碍。

肩手综合征的分期

第一期

患侧手肿胀,皮肤颜色呈橘红色或紫色,皮温增高,有微热感及潮湿感,关节活动受限;患侧肩部、腕关节及手指疼痛;可持续3-6月,及时积极有效治疗可控制其发展。

第二期

患侧肩部及手肿胀疼痛加剧,关节活动受限,手背及上肢处皮肤因神经营养不良变得光滑菲薄,部分肌肉萎缩明显,皮肤湿度增高,温度降低,手掌筋膜挛缩增厚;在背侧腕骨连接区的中部,出现明显坚硬的隆凸;X线检查可出现骨质疏松的变化。

第三期

也称后遗症期,肩部及手的肿胀疼痛症状可减轻或消失,关节僵硬,肌肉明显萎缩,甚至挛缩畸形,患侧上肢关节活动度永久丧失,X线检查常提示有广泛的骨质疏松,甚至指间关节韧带骨化。

0 阅读:0
觅松聊健康

觅松聊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