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保存下来的年代久远的树木,被称为“活文物”、“活化石”,饱经沧桑的古树体现了一个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蕴藏着丰富的政治、历史、人文资源,是一座城市、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古老的树木不仅仅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更是一种历史的记忆,情感的寄托。经过时代的变迁,岁月的磨砺,能够留存到现在的古树已经极其罕见,而作为名贵花卉的山茶花,留存下来的古树更是麟毛凤角,难得一见。不过在中国西南地区,因为原生条件良好,依旧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山茶花古树,成为历史的明证和物种的活化石,弥足珍贵。经过专家和相关工作者的深入考察、统计,目前全国人工栽培的百年以上古山茶大约有五百余株,以云南最多,在其境内共发现的古山茶有180余株,其他地区像浙江温州大罗山、山东青岛崂山等地也有不少古山茶。

山茶花的生长受很多因素影响,像降雨、温度等气候因素、海拔高度、土壤的肥沃程度,人类活动的影响,周围植被的覆盖度、病虫害等问题,所以估计一棵古山茶花的树龄还是很有难度的,除非有准确的记载,一般都是约数,不同人的估算可能有很大误差。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二月初十,徐霞客来到云南丽江土司木增府中,看到一棵巨大的山茶花,他在《滇游日记七》中记载:“楼前茶树,盘荫数亩,高与楼齐。其木径尺者三四株丛起,四旁葳蕤下覆甚密,不能中窥。”据木府二管家介绍,此株巨大的山茶为“南中之冠”。徐霞客见到这株山茶时,才开始著花。惜此间地寒,花开较迟。徐霞客想象,“若待月终,便成火树霞林”。看到这棵高大的山茶,他认为有几百年的树龄,经询问得知与木增同岁,才六十多年,不由得感叹一番,因此山茶花树龄的估算很不容易。
茶花既有“唯有山茶殊耐久,独能深月占春风”的傲梅风骨,又有“花繁艳红,深夺晓霞”的凌牡丹之鲜艳。自古以来就是极富盛名的木本花卉,在唐宋两朝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到十七世纪引种欧洲后,更是名动天下,也因此获得“世界名花”的美名。现在云南各地留下的古老茶花主要以“九蕊十八瓣”品种居多,九蕊十八瓣也叫“狮子头”,大理称“大红茶花”。这种茶花是一种乔木花卉,变异甚多,有独蕊狮子头、玛瑙狮子头等变种。民间知名度很高,《滇南茶花小志》记载:“九心十八辬,一名狮子头,其色或深或浅,丰箿圆湛,如狻猊之极举手奋跃。”

云南山茶栽培栽培历史悠久,最早的书面记载为唐昭宗光化二年(南诏舜化贞中兴二年,899年),南诏忍爽(官名)臣王奉宗、张顺等绘画监制的《南诏中兴二年画卷》,其中描画了奇王细奴逻庭院中两株高出屋檐的数百年古山茶。画旁题记:“奇王之家,瑞花两树,生于舍隅,四时常发,俗称橙花。橙花据考证即茶花。”因此云南准确记载山茶花的栽种历史有1125年(2024年),早期栽种的年份可能就更远了,专家估计应该有1500年的历史。
茶花花轮酷似佛教密宗神坛曼陀罗,故又被称为曼陀罗花,在古代广泛种植于宫庭、庭院和佛教寺院中。在佛教中,茶花是佛教中的吉祥花,是供养佛、菩萨的妙好之物,象征宁静安详、吉祥如意。相传佛祖传法时,手拈曼荼罗花,下起漫天曼荼罗花雨,也用来譬喻佛陀的清净无染及佛法的圣妙思维,是佛教植物中极为重要的一种。由于山茶花为长寿树种,又与“拈花微笑”、“天雨曼陀罗花”等佛教典故有关,因此被人们尊为瑞花佳木,在中国的佛教寺院中曾广泛栽培,至今仍保存了众多的山茶古树
据《紫溪山志》记载,紫溪山有68处寺庙遗址,有云南山茶古树130株,其中72株树龄在200年以上。近年来经过专家的统计,云南省人工栽培型山茶古树90%以上都保存在寺院中,在宾川县鸡足山、巍山县巍宝山和楚雄市紫溪山的寺庙群附近都遗存了大量云南山茶古树,祥云县水目寺、巍山县茶房寺、永平金光寺和报国寺、晋宁盘龙寺、西山太华寺和华亭寺、凤庆石洞寺和群岳寺、昆明黑龙潭、昆明金殿、昆明松华坝张家祠、宜良县宝洪寺和靖安寺等地都可见少量云南山茶古树遗存。可见云南山茶在云南寺庙园林中有重要的地位。

云南大理,自古以来人文繁盛,人工栽培山茶花的历史悠久,许多寺院、道观、私人庭院都栽种着大量山茶花,现在树龄在200年以上的古茶花树,至今有25株。其中最早的一棵茶花古树“云南茶花王”,就屹立在祥云县水目山宝华寺内,距今有1200年的树龄。
水目山历史悠久,自然风光迷人,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皇家禅林、云南禅宗第一寺院、滇西佛教文化传播中心。南诏龙兴四年(813年),即唐元和八年,南诏国国王劝龙晟下旨由禅宗第九代传人大理崇圣寺的普济庆光禅师到水目山开山建寺,成为这里的开山祖师。普济庆光禅师用禅杖凿地,“而有清泉涌出,因名水目”。经历代开发,水目山依山建有九庵十八寺。现保存有水目寺、普贤寺、宝华寺等佛教禅院,有中国南部最大的佛教塔林,全国罕见的“寺抱塔”奇观和久负盛名的宝华寺“戒堂”。

水目山唐代茶花王
水目山现在还留存有唐代的山茶花,宋代的龙柏和明代月季等历史悠久的观赏植物。其中栽种在宝华寺内的山茶花,为唐代水目山开山祖师普济大师所种植,距今已经有1200多年的树龄,是目前国内最古老的人工栽培茶花,被誉为“云南茶花王”,一级保护古树。据说无住禅师喜欢茶花,尤其喜欢栽种云南山茶。刚出家时曾在化佛山白云窝插一根茶花枯枝在地下,誓曰:“道成则树活。”后来果然茶花树活,发芽开花,被称为“验道茶”。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无住禅师创建宝华禅林,即现在的宝华寺。历史上宝华寺是滇西著名的戒堂,明末清初云南著名诗、书、画三圣担当以及林山、悟桢、知空、非相、客光等僧侣均在此受戒或开坛讲学。达到了“万众皈依,千衲绕围,从者如云”的盛况。
无住禅师开创宝华禅林时,里面就有了这棵开山祖师栽的茶花,因为他是禅门大师,常在茶花下打坐参禅,所以这棵山茶花又叫“禅茶”。明末清初担当和尚在水目山受戒时看到这棵红艳如火一样盛开的山茶大为震动,于是作《山茶花》一首:“冷艳争春喜灿燃,山茶按谱甲于滇;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更使得这棵山茶花名动天下。

水目山的这株茶花品种为狮子头,又叫九心十八瓣、九心红,树高逾12米,胸径约0.5米。每当春天来临,在暖阳照射下,这株茶花都会开出上万朵花,风姿绰约,鲜艳动人。花开时节,无数人都会来到这里一睹她的风采。据说,当时普济大师同时种植了两株茶花,与这株狮子头茶花对应相伴的还有一棵高大的软枝大红松子鳞古茶花。当年这株松子鳞茶花枝叶繁茂,叶色青亮,郁郁苍苍。秋末冬春之际满树繁花,更是端庄高雅,仪态万方,在树下观赏,却让人仿佛坐拥花海,美妙无比。不过因为养护不力,这棵茶花最终在十几年前走完了漫长的生命里程,只剩下这一株狮子头,非常让人惋惜。

因为古狮子头山茶年岁太高,近年来开始疾病缠身,明显衰落。为此当地政府找来专家对她的病情进行诊断,认为古树存在贴近山坡倾斜生长、覆土过高、木质部腐烂、枝叶稀疏、虫害严重及叶片失绿等问题。找到问题所在,专家也对古树进行了复壮工作。首先清理掉原来树干基部堆高的土壤,根系进行杀菌消毒,修建挡土墙保证土壤不流失。其次对古树树洞修补,防止进一步腐烂。因为古树树干倾斜较大,重新寻找合适的支撑点对古树支撑,防止倾倒。对树冠内的枯枝、交叉枝、丛枝进行修剪,促使树木长出新芽。
最后用药物杀死蚧壳虫,以及一些叶斑病、藻斑病的危害。通过对树木叶片喷洒、树干吊针、根部浇灌促根剂等方法促进古树根系生长发育,从而提高古树生长势。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这棵古树长势明显好转,复壮效果非常显著,现在又重新显现出“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的壮观景色。
老干新花,中国茶花古树巡礼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