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佛教经由彝族文化的南诏国和白族文化的大理国传入云南,很快就有修行者来到紫溪山创建寺庙,明清时期成为滇中寺庙众多、香火繁盛的圣地,历代都有一些名士高僧在此修行。元代,云南名僧玄鉴带普福、普通等五弟子赴江南,礼中峰、明本学、习禅门宗法。后来在元惠宗至元年间(1335~1341年),普通于紫溪山创建东林寺,在东林寺大雄宝殿前,普通在一株“威楚红”的茶树干上嫁接了一株“大理白”童子面茶花。


后来因为没有清除砧木的萌发枝丫,最后形成一树两花的奇观。古茶花树高10米,基径91厘米,历经岁月沧桑,茂盛健壮,花开万朵。十二月寒冬期间先在下半树开红花,到来年一二月间后在上半树再开白花,随后红白两花同时盛开,白花花芯也由雪白变为绯红,争奇斗艳地开到翌年的五月,花期长达半年。红茶花赤艳热烈、丰盈瑰丽,白茶花冰清玉洁、端庄高雅,鬼斧神工,令人惊叹,让人流连忘返。


最早吟诗赞美这株元代茶花树的是云南晋宁人士唐泰,据传他在紫溪山东林寺(一说在水目山宝华寺受戒)挂单时写下:“冷艳争春喜灿然,山茶按谱甲于滇。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边天。”这就是有名的担当和尚吟诵茶花的诗,形象地描写出茶花花开时如火如荼的壮观景象。唐泰,字大来,明万历二十一年至清康熙十二年(1593~1673年)人,诗书画三绝。少时不得志蜗居晋宁乡里,明末清初先后追随沙定洲、李定国等效忠永历皇帝,并几经出世入世。据记载,六十多岁时,唐泰从滇池岸畔晋宁赴洱海东岸鸡足山,其间路过滇中楚雄,上紫溪、驻东林以名士身份写下此茶花诗。后从楚雄到祥云天目山天目寺出家为僧,改名普荷,号担当,不久转到宾川鸡足山,最后圆寂于大理点苍山感通寺。


清康熙《楚雄府志·卷十·艺文志》载,清朝定边(今南涧)知县武进人杨书有24行《紫溪山茶花》诗:“东风吹绿紫溪草,碧汉璃宫觉春早。大块韶光一片明,群山树色千重晓。韵光树色映璇台,堤柳差差递岭梅。争识薇溪春树好,奇葩异彩超凡材。奇葩异形无从匹,高髻凌空朵盈尺。宝树移种漫相夸,斗大朱英擅第一。庆云烂漫迷朝霞,赢却春前百万花。绣被锦帷天半叠,直愁青帝穷精华。深山绝谷称荒僻,野寺萧疏谁著屐。余生好结烟霞缘,不别群材应不识。梵王宫殿日迟迟,每到林泉一首诗。寄与山僧须护惜,滇南无此最高枝。”盛赞紫溪山茶花和东林寺古茶花树之美。


东林寺后毁于兵火,在紫溪山海拔2660米的遗址上,只剩苔绿石狮,草掩残壁和这棵茶花。不过因为人们的对其过度的崇拜、关爱与无知,使其失去了自然生活的天然环境,2000年,这株茶花就再也没有长出新叶,在老叶子落完后死亡,推算这株茶花活了660多年。现在只遗下一桩枯根和树前立的刻有担当和尚茶花诗的石碑。紫溪山的镇山之宝,一株国宝级的古树,就这样消失了,实在令人心痛!


紫溪山紫顶寺的开山僧祖复,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个儿子晋王朱桐的孙子朱铸臣,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来到紫溪山薇溪峰北侧古德林结茅参禅。传说当时有一株野生茶花树,能应和禅经轻摇枝叶,且由8瓣单瓣茶花演化为32瓣的重瓣茶花。至今,在紫顶寺仍有百年以上红花山茶古树13株,被誉为“树僧”。这里的山茶花阅尽人间春色,仿佛已经悟透彝乡沧桑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