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武形体上的功夫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间架合理,二是是骨坚筋强。这个我在《内家拳形上的功夫》中已有论述。
这篇文章重点说一说调动筋力与强化筋力的方法。有理有法才能实践,相对而言,方法更重要。没有方法怎么苦练也白搭。不教出功夫的方法,只让徒弟苦练,要么不负责任,要么就是自己也不懂。
根据我之学习,调动与强化筋力的根本方法在手掌上,在五指上,这个是总开关。
我在学习形意与太极的过程中,两个老师都强调一件事:把整个手掌的掌指撑开,目的就是锻炼筋力。关于这一点我的太极老师讲的最为精细:掌指撑开,首先自己就能够明显感觉到掌指的筋、腕部的筋,肘与手之间的筋会明显撑起,此时不用肌肉的僵劲,整个梢节部分就有力量了;再通过盘架子不断练习,在掌指开合的刺激下,全身的筋慢慢也就都能被“惊”动起来了,这样筋就逐渐被调动起来了,通过坚持锻炼也就不断的得以强化。
近期看了一篇文章《话说形意拳门之真谛》,不知作者为谁,其中的一句话让我这个掌指撑开的作用与要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它说:“什么是形意掌?老辈父辈就一句话'冬天天冷时候你烤火的双掌的样子'就是形意掌! 就这么简单。不信可以去做做实验下,找块通红的煤炭,把双掌凑上去烤火,手掌微微使点力气然后静止,记住形意掌就是那个样子。”这个是非常非常贴切的说明与比喻。
其实,这个内容在李洛能《形意拳谱》关于“四梢三心归一”中就说的非常清楚了:盖人之一身有四稍,曰:血稍,肉稍,筋稍,骨稍是也。此四稍者一动,而能变化其常态。发为血稍,属心,心怒气生,气冲血动,血轮发转,精神勇敢,毛发虽微,怒能冲冠,气足血旺,力能撼山;爪为筋稍,属肝,手足之功,手抓足蹬,气力兼并,爪生奇功;齿为骨稍,属肾,化精填骨,骨实齿坚,保齿之道,最忌热凉,冷冬炎夏,唇包齿藏,年迈耆老,上下成行;舌为肉稍,属脾,脾醒舌灵,胃健肉长,坤田气壮,肌肉成镪,充实脏腑,刚柔悠扬。.....明乎四稍增神力....。这段话可能多数人看了,但能真正理解的可能并不多,这其中就隐含着出功要义。
实际上,练拳过程中,如果没有掌指的撑开,是不可能把筋调动起来的,所谓的力达四梢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练习架子就失去了基础的意义。
当然,整个行拳走架的过程中,掌指不是一直撑着的,是向外开的时候要掌指掌心逐渐撑开,向里合的时候要掌指略扣、掌心是回收的。
学会了用筋力练拳,很快就能不使用肌肉来支撑身体的重量了,练拳也不累了。
至于脚的五指抓地不用特意去练习,静态下保持平铺于地即可,也就是说常说的“双脚要亲吻着大地”。在动式过程中随着掌指、身体的开合做一致的开合即可。
太极拳与形意拳锻炼筋的方法不一样。形意拳主要是通过三体式站桩把它站出来,以静式为主;太极拳主要以盘架子的方法把筋调动起来,以动式为主。结果都是一样的,功夫上身、出效果大约都需三年左右时间。相比较而言,三体式对筋骨的强化效果更明显,但相对比较枯燥,对身体素质要求高,不易坚持,较适合年轻人;太极盘架子虽缓慢,但在动中做,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好坚持,适合中老年人。
以我之经验看,学者两个同时练效果更佳,各自的身体感受不同,可以互相印证,互相促进,利于悟解;同时动静结合,利于提高兴趣与坚持。单练一种,容易陷入僵化与迷茫状态,尤其是单独站三体式,会出现诸多偏离要领与目标的问题,出功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