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喜欢推论如果生产队不解散将如何如之何,但绝大多数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咱分析一下,截图中网友的说辞能不能站住脚。
1、“生产队如果没有解散,田地就不会荒废。”
这话我相信想,那个年代,粮食不够吃,单产上不去,只有在增加面积上想办法,围湖造田、毁林造田,那个年代农民是专职的,不能干别的,人工又不算钱,不计成本(一个生产队分的粮食是一定的,工分是分配比例),别管种好种不好,反正不会空着。
但也不是绝对的,那时社员干活效率很低,比如,小麦播种,能淋淋拉拉持续一个月,直到上大冻,播种质量可想而知,产量也是参差不齐,好的二百多斤,差的连种子都收不回来。
如今小麦产量是原来的4-5倍,所以即使不适合种粮食的山坡丘陵地撂荒,大家照样吃白面馒头。
土地不会荒废,是以不计成本的人工来实现的,如果按照现在的人工计算,那时的小麦价格至少二三十块钱一斤。
问题是,土地没荒废,农民吃饱饭了吗?
为什么现在一些偏僻的山坡丘陵地被撂荒?
就是因为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如果逼着农民种地,农民会过着永远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包产到户以后,农民可以不再死靠土地的收入,他们可以通过打工、做生意等多种方式改变命运。
2、“70年代中后期中国大部分耕地实现了拖拉机耕作,已经初步实现了机械化。”
拖拉机耕地就算初步实现机械化,这标准太低了吧!
再说,那个时候,只有公社拖拉机站才有几台东方红拖拉机,生产队的地拖拉机耕作的只占少部分,大多数还是用牛耕,我是六零后,对七十年代有深刻的记忆,从我记事,十年左右的时间,机械根本没有明显的发展。
3、如果生产队没有解散,农村的田地没有碎片化,农业机械化将会越来越发达,将只要保留少部分人种田,大部分人从事工业商业农副业挣钱的经济工作,农村就不会出现空心化,田地就不会荒废。
说这种话就暴露了此人根本不了解当时生产队的现状。
当时的现状是人多地少,生产队要搞工商业缺的不是人 ,是因为没有销路和市场,这就是为什么当时运动式的发展村办和社办企业,都是无疾而终的原因。
“几种几养几加工,那样挣钱也稀松”,就是对当时村办、社办企业的真实反映。
农业机械化实现方式,通常的途径是先发展企业挣钱,有钱了,人手紧张了,再购置机械解放生产力。
像这位网友说的先实现机械化,再用多余的人发展企业,其实是本末倒置。
首先,没有企业你拿着发展机械化,就原来生产队,社员粮食都不够吃,花钱使用公社拖拉机站的拖拉机耕地都舍不得,哪有钱购置机械。
再者,闲下来的人办企业,那时都穷的叮当响,生产什么能挣钱,再说拿什么办企业。
现在几个所谓的保持大集体的村子,南街村、大寨,都是先发展企业,他们的企业都是现在的市场条件下才发展起来的。
就拿南街村来说,南街村靠方便面起家,方便面是在面粉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如果不是包产到户,改革开放,方便面能有销路吗?
还有大寨,是依靠自己的郭凤莲的人脉和大寨的名气跑出来的企业。
企业挣钱了,购置机械就是小菜一碟,靠土里刨食,购置大型机械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