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地瓜长大的一代,应该感恩地瓜这种食品!

历史园园丁说史 2024-11-06 09:53:21

如今又到了刨地瓜的季节,生产队的时候,有些地瓜刨的时候,叶子已被霜打枯死,原因可能是忙着种小麦没有时间跑。

我是六零后,印象最深就是分完红薯,大家用生产队仅有的一辆地排车往家拉,因为一家要分几大包(袱)红薯,一包要二百多斤的样子,所以一次只能拉几家的红薯,装满地瓜的车子很沉,而且装车、卸车要几家成年人帮忙。

父亲在公社高中教书,姑姑在我五六岁时就出嫁了,家里除了爷爷奶奶,成年人就剩下妈妈了。

轮到我们家,几乎总要等到最后,深秋天黑的快,来回一趟要半个多小时,可能时间还要长,反正到我们家时天已经黑了好长时间了。

最后一个趟,有时就剩三两家了,有时只剩下我自己在那看地瓜,又冷又饿还到没什么,最恐惧的就是地里一座座黑乎乎的坟头,虽身背着不敢看,但背后总觉得冷飕飕的,好害怕被鬼从背后掐住脖子,小的时候听的鬼故事很多,说有的人就看到过鬼从坟里爬出来,当时的我蜷缩着身子坐在地瓜包上,眼巴巴的望着村子的方向,直到听见由远而近大人的说话声,才放下心来。

地瓜到家了,大家就开始忙两件事,一个是擦地瓜片、再就是挖地窖存地瓜。

地瓜擦子

擦地瓜都是在晚上,在地上铺块塑料布,擦的地瓜片堆在塑料布上。

擦地瓜片的活儿,我印象中一般是爷爷干的比较多,爷爷带着个很多窟窿的手套,这样可以避免伤手。

我给爷爷打下手,捡中等个体的地瓜,太大的手攥不过来,有伤口是必选的的,因为存不住,容易烂。

晚上擦好的地瓜片,第二天一大早就用篮子和绳拔到房顶,然后一片片的摆开,一大家子齐上阵,大人往房顶上拔地瓜片,小孩负责一片片的摆放,那时每到这个季节,各家的房顶都是白花花的,如果一直是晴好天气,瓜干晒白花花的很好看,淋雨的地瓜干就会有不少霉点,吃起来有苦头儿。

擦成地瓜干的大约占一半的样子,因为地瓜只能存到春节左右,这时的地瓜变得很甜了,因为淀粉转化成了糖,不过再存就很容易生黑斑,挨着黑斑的瓜肉很苦,所以存地瓜不能太多,吃到春节就行了。

剩下的地瓜就要存起来,那时节农村屋里不生炉子,屋里的气温有时会降到零下,屋里靠近门口的洗脸盆有时会结冰。

所以地瓜不能存放在屋里,只能挖地窖存地瓜。

地瓜窖有圆形的和长方形的。

长方形的地窖一般一米宽的样子,慢坡下去,最深的地方大概两米的样子,然后在左右各挖一个半圆形的洞,地瓜就存在里面,每放一层地瓜,上面铺上一层薄薄的沙土,顶上搭起来,然后堆上玉米秸。(大体和下面截图类似)

我姥姥家的地瓜窖是圆形,和我们这里的土井类似,比较深,在窖底也是左右各掏一个洞,洞口就和家里用的地锅的锅口那么大。

地瓜储存的适宜温度是8℃一16℃,低于8℃地瓜会受冻害腐烂,高于16℃地瓜会生芽,温度过高过低都容易长黑斑烂掉,地窖一般不会低于8度,但春天气温转暖,地温升高,地瓜就很容易腐烂,所以那时留的鲜地瓜就计划到春节。

春天吃完了鲜地瓜,开始吃地瓜干。

虽然我们这一代,都戏称自己是吃地瓜长大的,我的不少同龄人吃伤了,不少人包产到户以后从不吃地瓜,但说起来,我们还是要感恩这种高产作物,那时分的口粮只够吃十个月的,但计划着吃,多喝点粥,还不至于断顿,也不至于太饿,虽然喝粥不撑时候,肚子半晌就开始咕咕叫了,但它的好处是吃嘛嘛香!

虽然半晌胃里反酸水烧心,但吃饭的时候,吃起来照样香甜,那时做好饭大人都会在锅底下灰中埋上几块小块的红薯,孩子半晌饿了吃,那时没有什么零食点心,饿得时候能吃上烤地瓜是最大的享受。

这是现在卖的烤地瓜,红瓤的,那年月没有红瓤地瓜,都是白瓤的,含淀粉很高,放几月才甜。

那时冬天饭食,主食以地瓜为主,也有窝头,但不多,玉米面粥可以敞开喝,就咸菜。

不过冬季能吃上萝卜豆豉或韭茄,比老咸菜好吃多了,那时家家腌萝卜豆豉,都很咸。

地瓜也能做成菜吃,做法是地瓜半熟的时候从锅里取出,这时可以切成丝,加上盐和蒜泥就可以吃,吃地瓜就地瓜,肚子里基本都是地瓜。

这是在网上搜到的最逼真不“掺假”的地瓜面窝头,热时像皮条,俗称胶皮窝窝,凉时像石头。

春天是一年中最难的时候,青黄不接,有地瓜干吃就很不错了,地瓜面窝头很硬,俗称胶皮窝窝,上年纪的老人根本吃不动,所以吃地瓜干窝头的很少,地瓜干我们这里有几种吃法:

一个是熬地瓜干,也就是将地瓜干加上点绿豆煮着吃,这是比较传统的吃法。

后来不知从哪里传来了摊煎饼,风行了好多年,可以说一直到包产到户。

还有一种吃法喝擦擦,就是地瓜面面条,但这种面条不是擀出来的,而是用擦子擦出来的,所以叫“擦擦”。

我们这茬人戏称自己是吃长大的一代,饱受了吃红薯的辛酸,我的很多同龄的同事,对红薯一概不碰,一句话,怕了、伤了。

但,转念一想,地瓜干是饥饿年代的救命粮,虽然承载了很多苦涩的记忆,但如果没有这种高产作物,可能挨饿的程度会更高,可能一些人难以度过那艰难的岁月。

查了一下资料:地瓜,又称番薯、甘薯、红薯,原产南美洲,后传至菲律宾,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国,清康熙年间引入山东、河北推广,后普及全国。由于地瓜耐早高产,从而解决了数千万人的吃饭问题,人口随之暴增。

我们要感恩这种食品,它对我们中国人民的贡献太大了,原来人口大增,也有它很大的功劳!

1 阅读:9

历史园园丁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