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琐忆

良向新集旧 2024-07-30 23:41:33

炎炎夏日,清凉难寻。夏夜是漫长的,有明亮的星空,有妈妈蒲扇的清风陪伴;夏天还有平常难得一见的西瓜、冰棒,来上一口,解渴又解馋。夏天是短暂的,还没在水中嬉戏够,马上就立秋了。

大人们说:立秋一日,水冷三丝。立秋后,大人是不让孩子们去玩水的。水冷了,在水中容易抽筋,好多悲剧就发生了。那些年,亲眼目睹几个小伙伴溺水而亡,年轻的花朵早早凋谢,一家人痛不欲生,真的好凄惨。

老家的地形属于山区,主峰牛头岩海拔约400米,大概与木兰山平齐。一垄的田地依据地形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大概似别处的梯田,又不全像。别处的梯田更陡峭,人在上面劳作,感觉一不小心就会滚下来。

田地的灌溉就靠湾门前的河流,从高到低自然灌溉,省时省力。湾西头是山脚,七几年兴修水利,把山谷给拦起一座坝,一个小型的水库就成了。这座水库保障了两个邻村的水稻旱涝保收,功劳不小。

此种地形也有小小的摩擦。比如平常放水,若你家的田地离水渠较远,需要过几家的水田,那么就需要给各家打招呼商量好。一个是水量的保持,每个田头靠近下方有一个放水的缺,用一口平石作为标准,过水完至少要保持这个高度。

如果不懂规矩,把这块石头撬了,那将会发生争吵,甚至武斗。若碰到上游人家施肥或者打药,那对不起,就需要暂缓,等肥料被吸收后才能过水。

几个水塘零零星星散落在湾子附近的山谷里,作为小水库的补充,兼顾着小面积的稻田。塘里的水自然净化,也很干净。那里是孩子们的乐园。一湾子的伢,三三两两,相互约伴,去水里游泳。

大的带着小的,先在水边试探着游。慢慢的胆子大了,开始往深水区游。农村的孩子,都没有受过正规训练,自创狗刨式,学着踩水,渐渐的都会了。个别不会的,大孩子趁小的不注意,往深水区一带,喝上几口水,闹腾几次,也会了。

大孩子说,学游泳不喝几回水,是游不会的。等游泳的技术高了,然后加大难度。在附近找块有特色的石头,丢到深水区,几个孩子一同潜水去摸,谁先摸到算赢。

酷暑总是伴随着抗旱一起来的。尤记得集体时代,有一种水车叫耦吧!上历史课看到过。几个大人坐在高高的架子上,两只脚踩动水轮的踏板,一圈一圈,水就带上来了。大人们劳动之余,心情好,还要唱一下自编的歌,类似于劳动号子,也可以相互取乐。

还有一种离心泵,功率大。几个大人得抬着,到了地头,机器摆好,接水管,灌引水都需要几担水。一段河流,二、三个小时就抽干了。一湾子老老少少早早的等在旁边,各种捕鱼的工具。

水快干了,大家一起下去,一会水就搞浑,鱼受不了,在水里乱窜,黑黑的鱼背随处可见,浑水摸鱼大概就是这种场景。结束后,大家提着各种杂色鱼,回家改善一下伙食。

81年分田到户,这种离心泵淘汰了,取代的是更加轻便的工具。抽水泵功率比较小。为了节省开支,大部分用人力水车,这个大家比较常见。两个人分别站在水车两边,拿起把手车水。力气大的站在水车头,一手一支把手车水。

那年夏天,母亲病重住院,爸爸去医院陪护,家里没大人。田里的水稻干枯,急等抗旱。大伯带着我,去车水。那时候人还小,一个水车抗不动,只好把车头下下来,分几次扛到地方,一个暑假都是在抗旱中过来的。暑假过了,人晒得又黑又瘦。

现在偶尔回老家,河里的水似乎不流动,暮气沉沉,水里长满青苔、水草,看不见游弋的鱼儿。老家只剩下留守老弱病残,水利无人修整,河面几尽干涸。一垄的良田大部分都荒废。

农村的出路在何方?农村人在城里苦苦挣扎。愿有识之士回农村振兴经济,营造水清天蓝的宜居环境。同时能在家门口提供就业岗位,让广大的农民不再背井离乡,安居乐业。愿在有生之年能实现理想!

本文作者万万授权新集旧事发布,万万,黄陂石门三家店人,国家一级建造师,现定居武汉。

0 阅读:0
良向新集旧

良向新集旧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