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田埂种大豆”促进增产增收》的消息成为人们的热议,网络上、生活中,谈兴甚浓。顺着网络,找到消息出处,原来是湖南涟源,利用双季稻田埂种植大豆,实现“一季两丰收”。仅此而已,看罢全文,并未提到创新之举。
或许,只是某些人异想天开地把“创新”二字加上去,博取流量,吸引眼球罢了。印象中,“田埂种大豆”是乡间代代传承的一种耕种方式。作为一个70年代出生于乡间的人而言,“田埂种大豆”,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沿着时空的隧道,瞬回童年。

70年代的乡村,人口众多,计划生育在当时还未完全展开,基本上,每家都属于大户家庭,家里有三四个孩子的很常见。也因此,吃喝是个大问题,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田地金贵,田地就那么多,种粮种菜的基本都固定下来,要想种点儿其它农作物,就得另想办法。
于是乎,众人就打起了田埂的主意。那个年代,农村种双季稻,开春时,干涸了一个冬天的田埂,漏洞很多,要么是鼠类挖掘,要么是自然干裂引起漏水,此时的农田是无法蓄水的,毕竟洞太多。怎么办?当然是——田泥护田埂。

农田装满水,待泥土完全浸润,农人拿上特制农具,沿着田埂,将田埂边的泥巴扯到埂边,用这个方式堵漏护埂,俗称“扯田坎”。如此操作后,田埂内侧就形成一条长长的新修的“泥坎”,田泥肥沃,且长期保水,非常适合种植大豆。
田埂维护完毕,农妇出场,通常是一把镰刀、一个篮子,一碗黄豆。镰刀用于“开”坑,泥巴柔软,毋须锄头等农具,只轻轻用镰刀背部在泥巴上轻轻一戳,一个适宜大小的坑就成了。篮子里面,则装着农家土灶做饭后剩余的“草木灰”,不仅防虫,更富含农作物所需的营养。

一个坑,一把草木灰,几颗黄豆。简简单单几个动作,黄豆种植完毕。此后无需看管,水、肥自有,只待黄豆成熟。彼时贫穷,田地里的黄豆平时可别想心思,那是留着过年打豆腐用的。这田埂上的,才是日常餐桌上的美味,啥美味?当然是饱满青翠的——毛豆。
那个年代,很多孩子对农活怕之又怕,唯独对这“田埂种大豆”爱之又爱,不为别的,只为毛豆香。细细想来,这些,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但回味起来,却仿佛如昨。“田埂种大豆”,是时代的产物,是农事的见证,更是农人心底深深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