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进入到七月中下旬,城乡转入高温烧烤模式,城里的蔬菜瓜果价格也进入“高温模式”,因为今年的雨水过多,打落了许多蔬菜的花朵而使果实比往年稀疏了许多,但是相对于日渐寥落的乡村来说,依然是丰盈而多样的。
一个寻常的早晨,雨仍在淅淅沥沥地下,启超从城里回来,在塘边清理出一片小菜园,小雨的妈妈从自家菜园里扯了一些苕藤,择出苕梗,准备着午餐的食材。
刚满五岁的小雨将一根根苕梗做成一串串“珍珠耳坠”挂在耳朵上,乡里的伢自然能在这个季节找到自己的“小欣喜”。

康子赤脚站在荷塘里徒手抓鱼,一条条鱼裹着黑泥在塘畔活蹦乱跳,她的侄姑娘提着袋子在旁边高兴得不知所措。塘里的莲蓬也日益成熟,康子顺手摘下几个抛向塘边。
菜园里的南瓜藤铺满了角角落落,几个青翠的南瓜掩映其中,除了南瓜之外,“南瓜尖”是这个季节不可多得的美味。
选择花朵稀少而脆嫩的藤蔓掐下,去除叶子、多绒毛的外皮和细小的花蕾,留下藤尖,在烧开了水的锅里煮两分钟迅速捞出,用浓郁的菜籽油清炒,清脆爽口,端上酷热夏季的饭桌无疑是一款“小清新”。

天贵在村口的旅游马路旁自家的鱼塘里徘徊,鱼塘边有“柳生”的豇豆和自己种的茄子黄瓜。在城里已然高价的茄子黄瓜和青豇豆,此时在天贵眼里都成了鱼食,他随手摘下并掰碎丢入塘里,塘里翻出一些小水花。
晚饭后的乡村,人们三三两两地在旅游公路上散步,头顶的黑云越压越厚,东边有彩虹出现,西边梅店水库上空的彩霞美丽而炫目。雨说来就来,大人孩子们冒着雨往回赶。
此时姚蔡河边的大畈里传来一阵一阵的高音喇叭声,那是三闰在自家花生地里驱赶狗獾的喊声,这个季节庄稼瓜果丰盈,也是狗獾活动猖獗的时候,不知道这种驱赶办法是否奏效,真正的庄稼人依然辛苦而无奈。

乡村人非常讲究“分享”,这个季节,一家蒸出几笼屉的馒头,会给邻居送上两个,马上就有人家回送瓠子、葫芦、丝瓜等新鲜的蔬菜瓜果。
有人还送上几个新鲜的鸡蛋,酷热季节的鸡蛋稀少而珍贵,在乡村里送鸡蛋按传统习惯称为“送元宝”,这个说法吉庆而喜气。
做米酒也是这个季节各家最常见的习惯,简单的可以直接去街上买几包安琪酒曲做米酒。讲究一点的会网购最正宗的辣蓼酒曲,工业化酒曲和传统手工酒曲制作的米酒同样醇厚香甜。

馒头和米酒在暑热天最应季,可以伴随乡村人家的整个夏季。只是黄陂人对馒头等面食的制作大多并不精通,馒头蒸得好的人家在这个让人不思米饭的暑热季,显然是受乡邻欢迎的。
邻居家河娣的孙子过十岁生日,按照乡村习俗,她提着酥脆可口的麻花一家家地登门送上分享,由此可见,真正的文化传承应该是在乡村。
乡村的习俗大多隐藏于乡人平时的饮食习惯和相互之间的礼尚往来中,乡村在,传承就在。城市的繁荣和乡村的衰落不应该成为一种趋势再继续下去。
本文作者侯艳霞授权新集旧事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