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国庆,万民出游,不想出去数人头,恰逢黄陂地铁通车,便想去踩一踩,顺便骑上小黄车,在黄陂转一转。经2号线至巨龙大道转7号线,沿途景致与驾车所见自是不同,几番上天入地,很快到达黄陂广场站。
虽是黄陂人,在汉近40年,每回老家,不是班车就是驾车,途经城区边缘,以至新城区,许多街道名称都不熟悉。曾经用脚步丈量过的黄陂老街,好久未曾去过,得此闲暇,便想一去。
11时许,车到终点,上得扶手电梯来,映入眼帘的,便是高矗的纵横大酒店,以及繁华的黄陂广场。放眼望去,黄陂城区高楼林立,道路宽广,繁华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市中心任何商圈。
巡视一圈未见共享单车,便向前走吧。前面是百秀街,百秀街起街也有几十年了,记忆中,这是通往长轩岭的废弃公路,北经新农村,南至老汽车站,废弃后成一小路,求学时常走这里。
按照当年的记忆方位,那么黄陂广场这一片,应该是曾经的农田,田地上有一片高高矗立的无数黑木电杆,像天线阵,至今也不知道是干啥的。
往南走,右边是廖黄湾吧,曾经,路边有牛行,专做牲口买卖。印象中,前面有一粮站,80年代初,表哥家在此卖粮,得款700余元,喜悦之情自不言表,我陪他去购了一台14英寸的“金星”黑白电视机。如今,现在哪里还有当年半分影踪。

过了十字路口,右边是后来的木兰客运站,前身也是一块农田,左边是一块三角形农田,后改为公园,中心有一组少年儿童雕塑——向往未来的那种,现在成了老人们聚集打牌却无人打理的公园。可惜。
当年上学时,这田角边有对老年夫妇搭棚子卖海带心肺汤,五角一碗,每经此定会光顾。田边就是现在的双凤大道,内侧便是黄陂客运站,那时可不叫双凤大道,仅一绕城公路而已,向东直通黄陂大桥,道里是县城,道外是农村农田。
前面到了汽车站,拾级而上便是售票厅和候车室,我第一次出门上学便是在这里购票候车。那时,一天只有一班车,我老早就来了,等到12点才发车,忐忑心情可想而知。后来,我对此地熟了,时常到候车室里的小人书摊前,花两分钱租一本打发时光。
我第一次吃热干面也是在此。那时,有人在大门外台阶上支起一张桌子卖面条,黄澄澄的圆面条甚是好看,我一农村孩子,哪里见过,见别人买,也买了一碗,只吃了一口,哇!一股生油味,我的天,这怎么吃?只好舍弃不吃。
后来,到了汉口吃热干面,方才知道那也是热干面。只是,改革开放之初,摆摊的卖面人哪里有芝麻酱等佐料,并且,他们掸面条又是直接用的生豆油,所以看起来黄澄澄的,吃起来却是一点都不好吃。
过了车站往里走,便是正街。依旧记得,那时候左边民居有两太婆常在此卖凉茶——放一小桌,摆上几个装有凉茶的大玻璃杯,用小方块玻璃盖上,2分钱一杯,这个我也没少喝(当时可没有饮料,汽水也是奢侈品)。

进得街来,沿街两边都是商铺,80年代初,允许个人经商,好多人将商品摆在外面经营,倒也显得热闹。往前就到了公安局(旧址),以前一有朋友在公安局对面摆案雕章刻字,我在这也没少待。现在也只知大体方位,找不到门头,沿街尽改为门面。
我人生唯一的一次被骗就在这里。当时上学经此,碰到一摆地摊卖药的,拿出一小段根茎,称可治胃病,说得天花乱坠。地摊边围了一圈人,卖药人先收了钱,而后又把钱退还给别人,有点儿像免费的样子。
未曾涉世的我,贪图小利(因为大哥常年为胃病所累),将3元奉上(以为会还我),别人问,我还说是心甘情愿,最后别人收钱走人。那可是母亲为我省出的5元,半月的生活费用呀,我既不好意思要,又不敢追,好心痛。自此教训终及一生。
前面到了板桥街,现在的板桥街又宽又平直,哪有过去的影子。当初确有一石桥,名曰“小板桥”,桥下一条小河(亦或水沟),两边石砌沿墙筑有民居,后来水沟改造,成如今板桥大道,再无“小板桥”。西面曾有一板桥集市,颇为热闹,东面是人民医院,现搬离改为中医院。
过了板桥就到了县城中心,那时的六号门商场、地标建筑“三八酒楼”、新华书店、电影院都在这一片。如今,六号门倒也还开着,只是早已不是那个商场;“三八酒楼”,也物是人非,连个门都没有,都已改成单个门面。当年,二楼还有照相馆,小学毕业照、初中毕业合影都是走十几里路来此照的。
记得那时与伙伴上到二楼,只见雅厅圆桌,台布铺面,镀铬双翻椅,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显得好高级哟,我们相戏“苟富贵,定来此请客”,那时可是全县大名鼎鼎的“三八酒楼”呀!现在想来倒像是两个乞丐许愿,如果做了皇帝一定请你吃烧饼。好笑。

右边进去是三街,那里曾是一集市,热闹无限,现在都已打了围墙,待拆无几。记得右手边很早是一家国营水果商店,1974年,我因骨折来陂就医,多么向往那里的苹果、香蕉啊,可不敢要,知道父亲没钱,那时的水果,可是高级礼品。
三八往左走,便是现在的前川大道,以前来来往往,可不管叫什么街,顺街就走。大约50米处,就是新华书店,学校放假经县城时,我总要来穷转一转。当年书店设在此应该与黄陂一中在此有些关联吧,没想到一中几经搬迁,她竟然还坚守在此,几十年矣!
看到她,我好像见到老友一样激动,甚为惊喜,走过满街,唯她未变。记忆中,前面的电影院,再也找不到踪迹,当年风靡武打片,我们经常走十几里地来此观看《武当》《海囚》。再往前走就到大桥了,以前去得少,印象不深,就不想前去了。
经书店旁老一中处穿出,又来到板桥大道,这里刚改造完时,曾开过一服装市场,红火一时,现在几家煨汤馆在此经营,生意也火爆。走了半日,早已腹饥肚鸣,正好在此尝尝正宗的黄陂煨汤。
由于不是城区里土生土长的人,我对于黄陂街道的记忆也不多,只能算是拾些牙碎,再过几年,这些老街怕是会大变样,再难追寻过去的影子。好了,该回家了。
本文作者常青树授权新集旧事发布,常青树,67年出生,王家河人,八五年高中毕业于李集,修过家电,做过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