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需求占全球64.5%,亚洲为何买爆黄金?

鸿儒看商业 2025-04-20 02:58:01

今年以来,全球“购金热”持续升温。持续登榜热搜的黄金背后,是全球范围内一场恐慌性黄金争夺战正在持续上演。为防范美国可能对进口金条征收广泛关税,交易商自去年12月以来一直将黄金运往纽约。金价“过山车”背后,是一场什么样的金融大战?

美国总统宣布对全球大部分地区征收全面关税,月初黄金价格一度飙升至每金衡盎司3166美元。截至 4 月 17 日 3 时 45 分,纽约 COMEX 黄金期货价格现报 3354.62 美元 / 盎司,涨幅 3.52%,盘中最高触及 3358.4 美元 / 盎司。然而在世世界另一边,狂飙的金价丝毫没有抑制消费者的热情。

亚洲国家是黄金的狂热消费者。

去年,印度是全球最大的黄金首饰买家,其合计购买量达560吨,甚至超过了中国的510吨。其中印度购买了240吨金条和金币,而中国则购买了高达345吨。

在印度最大的珠宝零售商Tanishq在孟买市中心的分店外,一块标牌上写着“金价上涨,你还想买结婚首饰吗?”“为你的梦想,无需付出任何代价,”标牌还写着以旧换新四个大字。

受益于电商渠道,泰国的黄金需求在2024年上涨了17%,达到40吨。加上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其他市场,去年亚洲占全球黄金首饰和金条需求的64.5%(数据不包括央行购买量)。

金价一路飙升,印度需求却能保持稳定,当地证券公司职员表示,绝对价格水平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价格不会大幅下跌。

亚洲人对黄金的热爱,很大一部分来自传统文化影响,人们会购买黄金来庆祝婚礼、婴儿满月纪念日以及其他重要时刻。

据世界黄金协会称,印度人仍在购买“基于需求”的金饰,用于婚礼和其他场合。他们正在将旧珠宝更新成新款式,此外黄金抵押贷款也在飙升。

大型零售商卡利安珠宝公司预估,“印度每年约有1000万对新人结婚,仅这个市场就需要300至400吨黄金。”

受宗教信仰影响,在印度许多教徒会在吉日购买黄金,例如秋季排灯节或春季的佛光节。

在东南亚地区,许多海外华人群体也沿袭了广东潮汕地区的婚礼传统。新郎的家人会为新娘购买四件金饰——通常是项链、手镯、耳环和戒指。

在亚洲文明的血脉中,黄金早已超越了普通商品的属性。在中国,从商周时期的金器礼器到明清的金元宝,黄金始终是权力与财富的象征。故宫博物院藏有重达 18.8 公斤的 "大禹治水" 金印,见证了黄金作为皇权符号的历史。

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多元化投资,在过去的几代人中,黄金是积累财富并传给后代的少数方式之一。

世界各地的投资者都视黄金为一种保值手段和通胀对冲工具,尤其是在经济波动时期。今年除了亚洲,美国人也一直在大举购买黄金,3月初的黄金抢购量超过了2020年。新加坡一位黄金经纪人表示,今年他一直在为富人安排大宗黄金运输,囤积黄金。

在亚洲黄金还作为一种货币对冲工具,尤其是印度在投资自由度指数上表现不佳,投资海外市场困难重重。

孟买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者约瑟夫·塞巴斯蒂安表示:“尽管最近投资热潮兴起,但印度家庭资产中只有不到6%配置在股票上,而黄金则占15%。”

自美国政府发布一些列关税威胁后引发全球市场动荡,进一步加速了人们回购黄金的速度。在中国,年轻人更倾向于少量定投黄金——哪怕是只有一克金豆子。同时,政策也是一个大众追随的风向。当央行购买黄金时,人们也会买黄金,并且黄金购买行为已从首饰转向投资金条,这表明购买行为是由投资驱动的。

黄金对于农民和商人的现金流也至关重要,因为他们的收入容易受到气候和经济波动的影响。与中国年轻人一样,许多印度农民会存下小额资金购买黄金,以确保在经济紧张时获得流动资金。

印度欠发达的抵押贷款市场阻碍了土地抵押贷款,正催生出另一个正规化的黄金贷款市场。印度最大的黄金贷款公司Muthoot在15分钟内即可发放贷款,其中等收入借款人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去年4月至12月,黄金抵押贷款增长了68%,高于2023年最后九个月的12.7%。

从宏观经济上看,去年,泰国央行将经常账户盈余转变为赤字归咎于黄金进口量过高。当地经济学家分析认为投资黄金的巨额资金本可以用于更有成效的投资,进口黄金对贸易平衡产生了影响。

黄金占印度进口总额的 8%。截至 2024 年 3 月,印度 450 亿美元的黄金净进口量几乎是其账户赤字的两倍。这给印度卢比带来下行压力,进一步刺激了对黄金的需求。

想要减少黄金进口,就需要增加国内产量,尽管印度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其黄金产量几十年来一直在下降。2022 年,印度仅生产了 1 吨黄金,进口了 700 多吨。

亚洲人买爆黄金是出于文化传统、经济现实交织的结果。2024 年亚洲占全球黄金需求的 64.5%,其中中国和印度贡献了 52% 的增量。世界黄金协会预测,随着亚洲中产阶级规模扩大至 35 亿人,到 2030 年该地区黄金消费将再增长 40%。



文章素材来源《经济学人·商论》

0 阅读:0
鸿儒看商业

鸿儒看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