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量子暗战白热化,中国严防死守,美国疯狂设限!

鸿儒看商业 2025-04-20 02:56:56

在中国东部的合肥,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里陈列着一件堪称世界上最稀有的技术产品——来自中国初创企业本源量子的量子计算机。

它静静伫立在展厅货架上,仿佛随时等待着被启用。全球范围内,每年仅有20台这样的量子计算机被生产出来,稀缺程度可见一斑。展厅内的展品是否售卖尚未明确,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这些先进的技术产品严禁外国人观看。

曾有一位事先预约好的记者来访,当公司人员看到其中有外国人时,瞬间惊慌失措,立刻取消了原本安排好的采访,甚至惊动了警方。

量子技术领域的敏感性,几乎仅次于军火制造行业。

量子计算机潜力巨大,未来或许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完成当今世界顶尖超级计算机需耗费数十亿年甚至更久才能完成的复杂计算。而基于量子比特(qubit)的通信技术,具备极高的安全性。尽管目前量子技术的商业前景仍不明朗,但其在军事和情报领域的潜在价值,已引发了各国间谍和军方的高度关注。

出于对国家战略利益的考量,中国对量子产业采取了严密的保护措施。外界很难了解中国量子零部件供应链的具体运作模式,并且中国政府对部分相关技术实施了出口限制。同样,美国也对自身的量子机密加以严格保护。

2023年10月,美国财政部颁布政策,对美国企业在中国量子产业的投资施加了严格限制。

中美两国在量子领域各有所长。

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领先地位稳固,无人能及。在量子传感这一专注于探测磁场细微变化的子领域,中美两国实力相当,难分伯仲。

然而,在最具发展潜力的量子计算领域,美国占据着显著优势。美国公司生产的量子计算机,其量子比特数量远超中国产品,而量子比特数量是衡量量子计算机计算能力的关键指标。

2023年12月,谷歌推出的新型量子芯片备受瞩目,该芯片能够有效纠正量子计算机运行中出现的许多错误。

不过,中国正努力追赶,逐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虽然目前中国在制造量子计算机的一些关键零部件,如专用激光器等方面,仍依赖西方供应商,但这种依赖局面正在逐渐改变。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让-弗朗索瓦・博比尔指出,随着中国企业在相关设备制造能力上的不断提升,西方制造商预期其对华设备的销售量将会下滑。

以稀释制冷机为例,作为运行量子计算机所必需的超低温环境制造设备,在2024年,多家中国企业和实验室取得了重大突破。

同年9月,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宣称,他们成功研发出一款制冷机,能够达到创纪录的低温,完全符合量子计算的各项严苛要求。但由于信息高度保密,外界难以验证中国生产的稀释制冷机的实际性能,也无法确定它们是否能够稳定支撑量子计算机的运行。假如这些说法属实,那无疑是中国在量子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成就。

长期以来,全球大多数量子计算机所使用的制冷机都由芬兰公司Blue Fors提供。

2023年9月,美国政府对高性能冷却系统及其他量子部件实施了出口管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相关技术的重要性和敏感性。

中美在量子领域的竞争,充分展现出两国截然不同的创新模式。在美国,谷歌、IBM、英特尔和微软等大型科技公司,以及众多获得风险投资支持的初创企业,构成了推动量子计算创新的核心力量。高校的研究工作也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政府在其中的参与度相对有限。

反观中国,私人部门在量子领域的投资规模较小,而政府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国有高校的实验室中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与中央政府紧密相关的机构,资助了半数的量子领域研究论文。国内知名的量子初创企业,大多由政府控制或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位于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不仅对包括本源量子在内的众多企业进行投资,还在实验室、企业和政策制定者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和百度等中国科技巨头,已选择退出该领域的研究,并将相关设备移交给政府。

中国的这种发展模式具备一定的优势。华盛顿智库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近期对专家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量子计算的发展过程中,稳定的政府投资可能比私人部门投资更为关键。

参与调查的专家指出,美国资金来源的分散性导致了各方面缺乏协调,从而减缓了创新的速度。

然而,美国的投资模式也面临着问题。

一些美国投资者迫切希望从他们在量子计算领域的投资中获得回报。加州智库兰德公司的爱德华・帕克表示,由于市场需求有限且行业未来发展前景不明朗,西方的零部件制造商不太愿意扩大生产规模。他还提到,目前最先进的设备依然由西方制造,但他也承认,对于发展时间和收益都不确定的量子技术而言,中国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模式,在建立大规模供应链方面或许更具优势。

当然,中国的模式也并非完美无缺,同样存在一定风险。

在政府主导的体系下,市场竞争相对不足,企业之间缺乏足够的动力去相互超越、创新突破。此外,政府的统筹协调意味着资源会集中投入到政府认定的、有成功潜力的量子技术研发路径上。这一策略有可能为中国带来巨大的回报,推动中国在量子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但也存在押错方向、投资失败的风险。

未来,中美在量子领域的竞争仍将持续,两国都需不断优化自身的发展模式,以在这场技术竞赛中占据有利地位。

0 阅读:167
鸿儒看商业

鸿儒看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