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道德经》第十九章:砖家少一点,幸福多一点

问安悟者 2024-02-11 11:09:59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学习《道德经》很有意思的一个点,就是我们不能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它,我们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只会禁锢在自己的思维定势里,所以也就难以掌握《道德经》的精髓。

老子是不反对圣人和智慧的,所谓绝圣弃智,是指:一个人,好好做好自己就好了,不要去标榜自己是圣人、是智者,标榜自己是圣人、智者的,多数是骗人的,而要让人民有真正实际利益,就要杜绝这种伪智和巧言。

《道德经》绝不是在空谈思想,而是一直在贴合我们的生活。对于这一句话的感受,大家最为深刻的莫过于无处不在的砖家,损坏的沧州铁狮子、装了避雷针的明朝古建筑等等,所以也就很理解为何老子说要绝圣弃智了。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所谓绝仁弃义,就是所谓的仁义讲的太多,反而是虚假的。摒弃虚假的仁义,大家自然会回归孝顺与仁慈。

单位见到领导要问好,不说便是没有礼貌,不说领导就给你穿小鞋,这不是出自内心的问候,而是一种虚假的形式。所以《道德经》告诫我们要摒弃这些虚假的形式,去伪存真,尊重是发自内心的,当大家都不再受虚假的形式所困,内心的尊重才能显现出来。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巧妙,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巧妙建立在利益至上,用来做坏事,就是不好的。

我们打不开的门,小偷几分钟就可以打开,不能说小偷不够巧妙,但是他的巧妙却用错了地方。老子就是在告诫我们,巧妙不要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做坏事。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这三者,如果只是拿来作为装饰、作为规矩,那是不够的。如果这三者要保留,那就需要有一定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老子并不反对圣人、智慧、仁义、巧利,而是在少私寡欲、减少自己的私心,在朴素本性的状态下降低自己的欲念,那么圣智、仁义、巧利便都可以去做了。

0 阅读:5
问安悟者

问安悟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