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问安悟者 2024-02-10 22:17:09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大道非常之大,大到无所不在,大到没有上下、没有高低、没有左右。

我们说到“泛”字,第一时间想到泛滥。

这里的泛字,指的是大的意思。

所谓泛泛之交,其实就是大面上的交往而已。

“左右”,并不是说左边右边很具体的方向,而是一个形容词,更多指的是无可比肩的意思。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世间万物都是依靠道而生生不息,道也永远跟万物在一起,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却并不占有。滋养万物,但是不做任何物的主人。

这里所说的“而不辞”,就是说道融于万物之中,而不在万物之外。

“不辞”是最了不起的,指的是不干预、不离开、不辞别。

万物依靠道生生不息,但是道却不主宰万物,滋养万物,却丝毫不占有。

我们常说要修道,所谓修道,就是在学习道的各种品德。

这就比如,大家都讨厌贪小便宜的人,其实讨厌的是什么都想占有的性格。

贪,只是占有的一种极端表现。

所谓贪字,是已经满足了基本的需要,却还要占有更多的一种表现。

我们就是因为要占有,才搞得自己这么累。

想要占有什么,本质上就是自己缺少什么。

我们走到河边,不会想着把河水统统带回家。

因为我们知道,自己家里不缺水嘛。

如果一个人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没够,那说明这个人什么都缺,这样的人生是非常可悲的。

万物皆非我所有,万物皆为我所用,这才是最高境界。

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道,无我无欲,可以称呼其为“小”。万物都以道为本,但道不主宰万物,可以称它为‘“大”。

这里的大和小,并不是形容体积的大小,而是轻视与重视的意思。

在大家普遍的认知里,体积大,叫做大;价值高的,叫做大。

相反,体积小,叫做小;价值低的,叫做小。

空气、水,人们普遍认为价值比较低,所以大家都看轻它,但世间万物离不开空气。

同样的道理,道被我们所看轻,但道滋养万物却不主宰万物,这才是真正的大。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如果可以保持无欲、无私、无我的状态,就能容纳万物。不以自己为中心,创造了一切,却不占有;取得了功劳却不居功自傲,这就叫做伟大。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和无欲、无私、无我的人相处,因为和这样的人相处会让人觉得很自然。

而这种很自然的感觉,就是人们对道的感觉。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章中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就是说,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的生死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这两句话所表达的情境是一样的。

很多人会觉得,这不就是以退为进的策略吗?

其实这与以退为进是有本质差异的。

所谓以退为进,目的是进,退,只是一种形式。

而“不自为大”,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状态。

记得上学时一位老师说:永远不要拿别人当傻子。

其实,所有不发自内心的以退为进,大家都看得出来,只是不愿揭穿而已,并不是我们做的多么高明。

在本章的最后,我想说,我们学习《道德经》,学习的是其精神,感悟自然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进而举止从容。腹黑,永远都是小伎俩,成不了大器。

(此为一家之言,如有错误,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如果您也恰好喜欢《易经》《道德经》,不妨加个关注,我将持续更新。

您的支持,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5 阅读:253
问安悟者

问安悟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