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说话谨慎的人,不会发生瑕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算筹;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
我们看《道德经》,它的翻译是最不重要的,因为《道德经》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再讲一些生活中在普通不过的事情而已。普通事情背后隐藏的道理,才我们需要重点去关注的。
所谓善行,就是善于善于做事的人,善于做事的人,一定能够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我们在网上看到过很多《道德经》的解读,把道解释的很神秘,把自己搞的很神秘,让所有人都听不懂,以神秘为荣,我觉得大可不必这样。
学了知识,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述出来,这就可以了。
所谓无辙迹,就是在说没有痕迹,更多的是在讲没有后患。
我们之前讲过,学习《易经》的最高境界是“无咎”,就是不留后患的意思。
我们工作和生活中都会远离做事留下一堆麻烦的人,我们会怎么评价这种人呢?不成熟,不会做事。就是这个道理。
善言无瑕谪,意思是说话谨慎的人,不会留下任何毛病让别人来指责。
一个人讲话要发乎真心,要合乎天理,没有任何把柄,没有任何毛病,不能让别人指指点点。
善数不用筹策,“筹策”就是古代用于计算的算筹。
一个很会计算的人,根本用用不到工具,因为他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关楗”就是就是指门栓上的木栓,没有木栓能关门吗?答案是可以的。
玩过鲁班锁的朋友,我想对这句话的感触应该是很深刻的。这就叫做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字面意思是善于结绳捆绑的人,不用绳子也可以让人无法解开。
其实这句话更深层的含义可以引申为结盟。
绳子捆绑是种约束,善于结盟的人,不需要合同、盟约来束缚对方,但对方也不会毁坏盟约。
究其原因,真正善于结盟的人,能够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建立起坚不可摧的联盟。这种联盟不是靠外在的约束或者强制力来维持的,而是基于双方内在的认同和诚信。
合同可以束缚住一个人吗?未必吧,因为对方总是可以找到合同的漏洞。
一张结婚证可以束缚住一个人吗?我看也未必,婚内出轨的案例还少吗。
所以,真正善于结盟的,不是靠这些外在的东西,更多的是提升自身的价值,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尊重。自身价值才是核心和根本。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是承袭常道的一种很好的表现。
《道德经》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说在天地看来,世间万物都是一样的。
行道之人践行天道,在他们眼中,世间的一切,都是一视同仁的。
用老子的话讲,就是任何事情,只有程度上的差别,而没有绝对的有跟无的差别。
行道之人具有一种内在的智慧和仁慈,他们能够看到每一个人的价值和潜力,同时也能够充分利用每一件物品的用途。
这种智慧和仁慈并不是一种表面的虚伪或者做作,而是基于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我们面对不同人也好,看到不同的事也好,总是习惯性的给不同人、不同事贴上主观的标签,这其实是不对的。
所谓修道,道是要修的,是我们不断打磨自己的一个过程。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说,过去的自己纵有千种错误,现在知道了,那么过去的一切就当过去了就行。就是这个道理。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前面我们讲过,老子认为,对人是不可以区分的。为了方便说明,他把人勉强分为善人和不善之人。
所谓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就是说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榜样。
可是善人呢,不要去标榜自己是老师,是榜样。因为我们前面几章也学过,做人不要去标榜自己。
所以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标榜自己,就比如一个老板常常对自己的员工讲:我对你们真好,给你们发工资,你们却这么对我!
这其实是不对的,老板怎么对员工,那是老板的事;员工怎么对老板,那是员工的事。对员工好不好,那是员工决定的,不是老板来决定的。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善之人是善人能够发挥善的对象。
举个例子吧,这就好比一个人很想行善,手上拿着一大把钞票想要施舍,但是没人要,那这些钞票有什么用呢?行善者要谢谢那些需要被施舍的人,因为有他们的存在,自己才可以行善。
听起来似乎似乎很匪夷所思,可就是这个道理。
《道德经》第二章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正是因为有阴,所以才有阳;有不善人,才有善人。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不重视自己的老师,不珍惜自己的借鉴,即使看似聪明,实际上却是迷惑不解。这是最紧要绝妙的道理。
这里的“师”和“资”可以理解为前人的智慧、经验或者知识。
只有充分尊重和珍惜这些智慧资源,才能避免重蹈覆辙,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实现个人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这也强调了超越表面聪明的必要性。仅仅依靠表面的聪明才智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相反,往往会导致迷惑不解。
因此,需要更深层次的智慧,需要从前人的智慧中汲取养分,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真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