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谿”是“溪”的繁体字。“谿”可以理解为像溪流一样柔和、顺从的状态。
整体来讲就是:在深知什么是雄强(雄:争强好胜、高高在上)的同时,却安守雌柔(雌:柔软顺和、趋低退后)的地位,甘愿像天下的溪流一样处于地位。
在《道德经》中,阴阳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阳代表刚强、主动和领导,而阴则代表柔顺、被动和跟随。因此,“雄”作为阳的代表,具有先导和领导的意味。
在《易经》坤卦中讲,“利牝马之贞”,牝马就是母马的意思,牝马的特征是顺从。
这句话对我们的启发是非常大的。
生活中,谁不愿独占鳌头,处在强势地位呢?可我们也要知道,《易经》乾卦,六爻均为阳爻,过阳则折,亢龙有悔的道理。
所以,在知道什么是雄强的同时,还能安守雌柔才是大智慧。
枪打出头鸟,或许就是对“知其雄,守其雌”最好的反面解释。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反观小溪,总是处在一切的最低处,看似好像一无所为,可最后它慢慢汇聚成大江大海。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所谓常德,我们之前说过,德是道的作用,是真常之德。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知道了小溪汇聚成江海的道理,就会对真常之德有信心,我们的所作所为都不会背离道,这个人就会像婴儿一样纯真无邪。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了婴儿,婴儿有什么特点呢?
婴儿天真无邪、无知无欲,我们不会去提防一个婴儿,因为他不会对人有敌意,有威胁,不会想着来占自己便宜,所以大家都爱婴儿。
老子就是告诫我们要像婴儿一样,这样大家自然会喜欢和你亲近。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白和黑是一组对比。
所谓白,就是纯白的知识;而黑,就是深不可识。
为何要知其白,守其黑呢?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卖弄的道理。
我有知识,却不表现出来,宁可不要让大家看出来自己有知识,也就是大智若愚。
要想彼此和谐一点,其实没有那么难,只要每个人都不去做自己讨厌的事情,就可以了。
我们每个人都讨厌人前卖弄的人,那我们自己就不要去做。
修道的人看起来都深不可识,他们明明知道这个人可能不如自己,可还是表现的很谦虚,请对方多多指教,这样的人,我们会不愿意与其相处吗?
所谓“常德不忒”,就是说“惟道是从”所表现出来的言行就不会有差错。
而如果一直保持常德不忒,那么人就能回归于道。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修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去做的事情。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这句话就是在告诫我们要虚掉贪图虚荣的执念,达到虚怀若谷的境界。如果我们达到了虚怀若谷的境界,那么这个时候,人的常德就能够聚足,人多修养,就已经回到“朴”的地步。
同时也在告诫人们在面对成功和荣誉时,要保持谦虚和虚心的态度,也要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韧不拔的心态,像空旷的山谷一样容纳万物。
我相信,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一定是想要修道,想要从《道德经》中汲取养分的人。
单单虚怀若谷这四个字,是多少人的追求。
人生有起有伏,走出人生的低谷固然值得让人敬佩。
可是身处巅峰,达到《易经》坤卦九五卦飞龙在天的状态,还能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至于亢龙有悔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
现在的家长,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和别人比,“谁谁今年拿了多少奖状”“谁谁取得了多少荣誉称号”,可如果孩子对家长说“谁谁家长今年发了你十倍的奖金”“谁谁家长今年换了别墅”,试问这些家长作何感想。
学过《道德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这句话就知道,家长从小给孩子树立这样一种虚荣心是不对的。
人,应该时刻做好自己,而不是紧盯别人家的果园却荒废了自家的土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好的人际关系,其实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所谓“朴”,代表着一种自然、本真、纯朴的状态。
我们常说的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
这里的“器”和君子不器的器,是同样的意思。
朴一旦散掉,大道分裂了以后,就成了各种作用单一的东西。
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原本一块木头,在没有破坏它之前,它可以有很多种用途,现在把它做成一个椅子,那么就叫做器,它的作用也就局限了。
圣人看到朴散这种状态之后,就开始设官职,成为众官之长。
但是老子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呢?大制不割。就是说小事情这么做是可以的,大的事情,还这样分来分去的,就不行了。
其实这和中西医特别像。
西医讲的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分的特别明确。
中医讲的是体内阴阳平衡,是一个大循环的概念。
很多人说中医不好,其实不是中医不好,是你没有遇到好的中医大夫而已。
再比如,在西方,社会上最小的单元是个人;而我们,社会上最小的单元是家庭。
一个家庭,合在一起才是幸福美满,才是《道德经》中“朴”的概念。
西方呢,丈夫的东西是丈夫的,妻子的东西是妻子的,他们只有分的概念,没有合的概念,如果不是为了离婚分家产,分那么清楚干什么呢?
所以,这就是大道无分的道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清楚《道德经》,只是日用而不知,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