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为啥失败了,从康有为《大同书》可窥探一二

曜瑞说历史 2023-04-03 13:06:00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下,一批批有识之士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虽然结果都不尽人意,但在某种程度上依旧推进了社会的进程。

而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他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但还是近代变革的一次伟大的尝试。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呢?原因众说纷纭,但其失败的根源,从康有为写的《大同书》中也许可以找到答案。

戊戌变法惨遭失败

19世纪对殖民国家来说,是不断掠夺财富的时期,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却是一段屈辱与痛苦的回忆。

因为清政府的傲慢,以及“闭关锁国”的愚昧政策,我们与工业革命擦肩而过,错过了快速发展的机会。

在西方各国开始强大起来后,我们仍抱着“天朝上国”的高傲念头,以藐视的态度,高高在上地对待他们。

直到侵略者用炮弹打开我们的国门,直到我们碰了个头破血流,签下割地赔款的耻辱条约,上位者仿佛才隐隐约约意识到问题。

而在之前,就已经有人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从“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到写下“海国图志”的魏源,他们用自己的努力,想要在一片压抑的阴霾中,为国家探索出一条强盛的道路。

而梁启超也是其中之一。梁启超年少有才,天资聪颖,十二岁便考中了秀才,他的身上寄托着全家人的希望。

而更难得可贵的是,梁启超内心有着深深的爱国热情,他从小听着爱国英雄的故事长大,培养出了忧国忧民的性格。

看到国家饱受列强的蹂躏,梁启超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这条艰难曲折的救国之路。1890年,梁启超认识了同样在探索改革的康有为,至此,两人的命运都发生了改变。

梁启超和康有为一见如故,他拜康有为为师,抛弃过去所学的内容,全面研习康有为的思想和学说。

1895年,一个沉重的消息传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在和谈中,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土地,赔偿白银,这是何等的耻辱。

于是,梁启超和康有为联名上千位进行赶考的读书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要求清政府拒绝签订条约,变法图强。

虽然公车上书最终没能成功,但梁启超和康有为在这场运动中打响了自己的名号,他们的言论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有赞成就会有反对,维新变法的言论无疑触碰到了一些守旧派的利益,他们公然对维新派进行批判和反对,双方争论不休。

而这些人中就有光绪帝,随着列强越发的肆意猖狂,加上维新变法之声日益强大,终于在1898年,光绪召见了梁启超。

在光绪的支持下,维新派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变法运动。比如说改革过去的政府机构,取消了一批不必要的冗官、开办新式学堂、传播新式思想等......

然而,正在维新变法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时候,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一批守旧派却坐不住了。

最终,在守旧派的反扑下,仅持续了三个多月的维新变法最终失败了。以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英勇就义,梁启超和康有为也不得不逃往国外。

关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众说纷纭,但其实这场变法失败的隐患,从康有为书写《大同书》时,就已经埋下了。

康有为的《大同书》

1858年,康有为出生于广东南海县,他的家庭十分富有,是以康有为从小就得以饱读诗书,学习各种思想。

和年少聪颖的梁启超不同,康有为的几次科举都失利了,郁郁不得志,又目睹了家国危难和百姓疾苦,这让康有为对这些年来的所学产生了质疑。

后来,他又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又开始游历四方,还去了英国统治下的香港,他的思维开始逐渐转换,对国家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

他开始编撰文章,传播新式思想,开始讲学,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他渐渐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理论:想要重振国家,必须进行变法。

虽然康有为与梁启超同为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但康有为还是梁启超的老师,他在维新变法中,还是占据了非常大的作用的。

但实际上,维新变法的失败,也离不开康有为的缘故。

1894年,康有为开始编写《人类公理》,也就是后来的《大同书》,他夙兴夜寐,满怀激动的情绪,书写了一个自己内心的“大同”世界。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构建了一个美好和谐的极乐世界,这个世界没有痛苦与阶级区分,人人相亲相爱。

可以说,这个世界是康有为心中最为理想和美好的世界,他甚至说出了“如果实现大同世界,我死都足够了”这样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期待。

他本身变法的目的也是为了改变民生疾苦,让国家强大起来。但他的《大同书》里构建的世界,却不免有些荒诞而不现实了,这是为什么呢?

在《大同书》里,康有为认为,世界各国都应该是一体的,没有国家的区分,只需要设置一个总政府即可。

而总政府官员的选举,则由人民评选。各区都设置了养病院、养老院、育婴院等,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在康有为的构想里,这个世界一切都是公用的,有公用的宿舍和食堂等,工作由政府分配等。

人人没有私产,大家的财产都是公用的,这种想法很美好,但人性是复杂的,谁会愿意将自己的利益分享给别人呢?

同时,康有为另一点让人无法接受的,就是全世界“统一”了,那么人种也该“统一”,那就是要“同化人种”。

康有为见识过西方列强的强大,也见识到了中国当时的落后,在他心里,却将这一切归结为人种的问题。

在康有为的心中,白种人之所以国力强盛,就是因为他们的种族是最“优等”的人种。

其次等级的人种是黄种人,黑种人最为“劣等”。黄种人应当与白种人通婚,以起到改变人种优劣的作用。

从康有为的这些构想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同书》构建了一个乌托邦式、过于理想化的世界。

他一再沉迷于自己的想象之中,却缺少了对现实的考虑和认识。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康有为的“大同思想”,辩证地看,还是有很多积极的地方。他注重教育,重视男女平等,认为女人也可以担任官职。

这对于一个从小接受封建儒家思想的旧时代学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大的思想突破。

但同时,他的“同化”思想不免过于理想化,将自己的民族看得太过卑微。他的“大同”思想,可以说是有很大的问题了。

先不说全球无国别是否能够真正实现,“白种人”是最优等的人种这种思想就是完全偏激、不合理的。

康有为在写了《大同书》后,自己也知道这些思想言论过于“惊世骇俗”,因此也并未立刻发表,但这种思想无疑还是为戊戌变法的失败埋下了种子。

诚然,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多方原因综合造成的结果。当时支持维新变法的光绪帝力量太过弱小,性格也不够强大,国家大权还是掌握在慈禧太后等人手中。

其实,慈禧太后也并不是一直反对维新变法的,她在一开始也接受了变法的主张,想要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朝。

但维新派的变法太过激进、直接,尤其是裁撤冗官,这触犯了一大批旧贵族官员的利益,自然也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

于是,这些亲贵们找到了老佛爷,狠狠哭诉了一番,老佛爷也怒了。一场政变,结束了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

随着戊戌六君子的英勇就义,康梁二人逃亡国外,这场声势浩大的变法也落幕了,但康有为的迷惑举动却才开始。

作为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他没有像谭嗣同等人那样的大义凛然,原因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唤醒国人,而是贪生怕死地逃跑,这也能让人理解。

但逃亡后,他周游各国,打着“拯救中国”的旗号,四处游说敛财,还建立了所谓的“保皇会”。

而靠着这笔财富,他开始过上了奢靡的享受生活,在光绪帝还活着的时候尚且有所收敛,等光绪帝去世后,康有为甚至装都不装了。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鼓吹男女平等,还推崇一夫一妻制度,但他自己却恰恰不是这么做的。

康有为沉迷女色,不仅毫无节制地娶了一堆老婆,甚至一大把年纪了,还要娶十几岁的小姑娘。

这种言行不合一的行为,显然让康有为从“神坛”跌落,让世人看透他虚伪的真面有为的行为,不能说是改变初心,也许他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人。

他的《大同书》中的内容也缺少对现实的思考,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梦里。

有康有为这样的领导人,也难怪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

如果没有慈禧等人的阻拦,康有为真的能够开始实行自己的大同思想,那只会给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国增添一份乱子。

结语

作为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者,康有为提出的种种政策,无疑确实在针对当时的很多问题提出的。

但相应的,太过急于求成的操作,加上复杂的社会环境,都时代背景缺乏应有的考虑,最终让这场变法以惨烈的失败收场。

但纵使变法成功了,以康有为所谓的“大同思想”,未必能给中国带领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上来。

《大同书》中的种种想法,完全是不合理地,充满理想主义,置黄种人于一个十分卑微、被动的地位的。

某种程度上来说,戊戌变法的失败,也是必然了。

参考文献:

[1]徐绍峰,谭杰.略论康有为之《大同书》[J].文化学刊,2022(02):228-231.

[2]王艺霏.戊戌变法失败的成因及若干思考[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李喜所.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历史反思[J].史学月刊,1998(04):11-13.

0 阅读:63

曜瑞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