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当了4年皇帝,死后连个名号都没有,明二世为何这般悲催

青林知青 2023-05-08 09:21:45

朱允炆:有恨家何在,无情水自流

前几天,我突然看见一则消息,说法国足球国脚里贝里要回国认祖归宗了,说他的老祖宗,可能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那不知所踪的朱允炆,惊了我一大跳,再一看,这早已是几年前的帖子了。

因为中国足球太臭,我这个资深球迷,也很久都不关心这个行当了,加上对八卦新闻也没什么兴趣,所以显得很闭塞,真不知道曾几何时,在足球和历史的交集处,还上演了这么一出闹剧,也太搞笑了吧。

从某个意义上来说,这朱允炆是可以称作“明二世”的,有秦一朝,二世而亡,而明朝的这位二世皇帝,也被人轰下台去,只不过,取代他的人也姓朱,是他的叔叔,不然,同亡国何异?

朱允炆是“明朝第一悬案”的主角,这是由于他的去向扑朔迷离,是死还是活,是被杀还是自杀,是出逃还是藏匿,早已是个在当时就谁也说不清楚的事件。

按正史记载,他是自己放火烧了宫殿且死于大火之中,而且是找了几个贴身太监前来辨认,最终确定是朱允炆无疑;朱棣也假模假样地哭了几嗓子,为其厚葬,至此,这位朱允炆算是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然而,从后来的情况来看,这个结论是充满着疑问的,首先是篡位的朱棣本人就不是太相信,尽管史书上的这个结果,是秉承他的意思来写的,但他还是整天疑神疑鬼,总觉得朱允炆在哪个角落,用一双仇恨的眼睛,死死地盯着他。

得位不正,再加上朱棣统治的残暴,很多人在反对朱棣的同时,便抬出了朱允炆在世的旗帜,于是,就有了很多关于朱允炆的传说,有的说他落发为僧;有的说他远逃海外,而郑和七下西洋,就带着寻找他的任务。

至于逃跑的过程,有说是化妆离宫,也有说是朱元璋早就算到有这一天,专门为他修了逃跑的地道云云,也有说他就潜伏在城中,说法太多,令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

对此,因为史书不可信,野史便大行其道,不过,都是不着边际的臆测,天马行空,以至于现在还有这法国国脚,不远万里地跑来冒充朱家后裔的荒唐之事。

后世对朱允炆的评价似乎还是不错的,至少,在朱棣大肆抹黑之时,在史书上也留下了“四年宽政解严霜”的评价,而他起兵的理由,也是如西汉七国之乱的刘濞一般,以“清君侧”为号召来发动叛乱的。

从中也能看出,朱允炆还是很温柔的一位皇帝,广大臣民在经历了朱元璋时代,那动辄数万人头落地的恐惧,对这位朱允炆的仁政当然是很受用的,以至于在朱棣篡位后,有那么多人为朱允炆殉葬,甚至还上演了传说中方孝孺被“诛十族”的惨剧。

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因年号为建文,所以也常被称为建文帝,他是朱元璋长子朱标之子,因父亲朱标早逝,所以,他被立为皇太孙,21岁时登皇帝位,4年后,被叔父朱棣推翻,不知所踪。

尽管我对朱棣向来没有好感,然而,对朱允炆皇位的继承,却也充满了不解,按照中国传统皇家立储的法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儿子是继承的第一层级,依照老大死后立老二顺延,连庶子都排在后面,孙子辈就更没戏了。

即使按照民间也是一样的,爷爷死后的财产,自然是由儿子辈来分割,有孙子啥事?之所以现在的人们对朱允炆皇位法统正溯的模糊,实际上是将“继承太子位”的概念,同“继承皇位”弄混淆了。

朱允炆上位后,的确是显现了一个仁慈的帝王特色,使得社会的生存环境变得宽松了许多,甚至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无论是相对于他爷爷的严苛,还是后来他叔叔的暴虐,都是那个时代难得的一段安宁,是民众怀念的好时光,史称“建文新政”。

他的性格应该是有些矛盾的,年青气盛同懦弱无谋相依存,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便在行事上显现出既莽撞率性,又畏首畏尾的特征,加上儒家大同理想的底色,使得他在推行的治国方略上,呈现出“想当然”的弊病。

他被人诟病的最大之处是任用“奸佞”,说穿了就是指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其实,将这几人冠以“奸佞”是不合适的,他们只是书生,于治国来说,是缺乏谋略的,可以说是一帮空谈的文人,国家大治之时,去学宫舞文弄墨是好手,依照他们来治理国家,那真是所托非人了。

比如,朱允炆就曾被那号称是“天下读书种子”的方孝孺,忽悠得差点去实施“井田制”,这完全是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想在两千年后来实施,这不是如王莽一样,开历史倒车是什么,怎么可能行得通。

但是,这方老夫子却是朱允炆最信任的大臣,史载:“惠帝天资仁厚。践阼之初,亲贤好学,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锐意复古。”

正是在这些理想至上的夫子们的挑唆下,朱允炆看似实施了一些利民的善政,然而,却起到了与他的预案完全相反的结果,推行新政,得罪了既得利益者的大地主阶层;制裁宗教,逼反各地寺庙道士僧侣,将很多人推向了敌方,比如那号称“黑衣宰相”的和尚姚广孝。

朱允炆的政治敏感度是极低的,整体上大概要超过崇祯,他一个上位不久的青头,刚一继位就想着要削藩,作用一帮书呆子,颐指气使的高调行事,而且手法拙劣,逼得一帮藩王不得不起兵反抗。

他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下,举止失措,优柔寡断,多次在大好的局面下,将胜利生生地送给了对方,所以,要说朱允炆是个守成的好皇帝,那应该是要打上问号的。

这也难怪,朱允炆同他的爷爷和爸爸不一样,他可以说是长在深宫,一生从来都没有经过战阵,从小就同四书五经打交道,而朱元璋也刻意要将他培养成文治的帝王,而将保卫国家的重担,则交给了朱允炆的四个叔叔,谁料想,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朱元璋的预料。

但是,从朱棣反叛到成功的整个过程来看,似乎有着很多偶然的因素,许多次都是被打得溃不成军,但苍天却对他眷顾有加,总是在最关键之时,站在了他的一边,并最终攻进了南京,从而成为历史上唯一藩王造反成功的事例,这不得不说是很有些传奇成份的。

而朱允炆“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怕也是成就朱棣成功的国策之一,但是,这绝不是最重要的原因,“盲目削藩”才是失位之根本,如果能循序渐进,温水煮青蛙,也许,大明会有一个真正的“建文盛世”。

强行削藩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朱允炆是知道的,历史的经验证明,最好的办法是实行“推恩令”,藩王的力量渐次削弱,只是时间上要长一些,但朱允炆为了急于证明自己,也是对自己所掌控的军力高度自信,于是便强行削藩,惹火烧身,自寻死路。

可惜,在朱允炆的身边,如“三杨”那样有才的文臣没有被重视,代之以方孝孺这样的“书虫”;武又无周亚夫那样的能定乾坤的武将,任用花花公子李景隆,还愚蠢地下令,“勿使朕有杀叔之名”,这样的仁慈,用得实在不是地方。

总体来说,朱允炆是个好人,是不是个好皇帝就很难说了,但肯定是个不太幸运的皇帝,把一条康庄大道走成了死胡同,加上他遇到的是朱棣这样叔叔,还有那如战神般的堂兄朱高煦,上位没几年,便失去了大好江山,也辜负了朱元璋的一片苦心。

好在因为他的死因成了千古迷案,让后人不时地还能提起他来,不然,经过朱棣改写史书,将他从明代皇帝中抹去,死后连个名号都没有,直到南明小朝廷方才还了他皇帝的称谓,不然,随着皇宫的那场大火,怕是早已化成灰了,谁还能认得他是谁啊,真悲哀。

0 阅读:18

青林知青

简介:三线子弟下乡知青待岗工人,打工归来一支秃笔聊伴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