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如何结婚?除“对食”外还有两种方式,最后一种大开眼界

青山绿 2025-02-12 01:11:30

在偌大的紫禁城中只能有一个真男人,他就是封建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除此之外全都是经过生理阉割的太监。

据统计明朝时期宫里的各类太监人数有十万之巨,他们每天都像陀螺一样不停干活,才能保障宫内生活正常运转。

正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太监虽不是真男人但也有七情六欲,也十分向往正常人的生活。

当太监的身份和地位得到不断提升,又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之后,就会将生活重点瞄向个人私欲,他们也渴望婚姻生活,希望和一个知冷知热的人过正常的婚姻生活。

明朝“第一署”司礼监

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始置管理内廷与宫内琐碎事的“司礼监”,至此位列明朝“十二监”之一的司礼监正式挂牌问世,并一直存在了长达260年。

这个完全由宦官掌管的内廷机构,设有提督、掌印、秉笔和随堂等职能,自诞生之日起便和明朝的兴衰紧密的捆绑在一起。

起初,负责管理司礼监的提督太监拥有较大权力,负责掌管和督理皇城内的礼仪和刑名;还负有管理当差、听事各役之责。

自宣德年间开始明宣宗为了扼制内阁权力对皇权的威胁,不断提升司礼监太监的地位和职权。尤其是司礼监辅政制度诞生之后,宦官才第一次拥有了“批红”的特权。

所谓“批红”指的是可以代替皇帝用红笔批阅内阁“票拟”,简而言之在皇帝想要休息或怠政时,司礼监掌印太监可以代替皇帝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

这种看似可以和内阁角力的司礼监辅政制度,让明朝的宦官集团开始拥有参政议政的权力,甚至对一些决策拥有重要影响力。

继而使司礼监旗下的宦官从干杂活的差役,一跃成为了足以左右国家大事的权宦。比如大家熟知的王振、刘瑾和魏忠贤等人,都曾使明朝的政局出现过动荡不堪的局面。

畸形婚姻之“对食”

紫禁城内有权有势的太监,基本上都有“相好的”,但一般都属于“地下情”。他们的相好之人一般都是宫女,“宫掖之中,怨旷无聊,解馋止渴,出此下策耳。”

宫里面的太监和宫女不过是皇亲国戚的下等佣人而已,没有人会在意他们的生死。但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正所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太监是特殊社会背景下的受害者,他们为了混口饭吃只能忍受生理上的缺陷,但心理上也十分渴望慰藉。

而宫女则是身心健康的女性,她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被皇上选中,但这种概率不亚于中彩票。所以,绝大多数人只能默默地忍受青春流逝,人老色衰后被赶出宫苑。

为了消解寂寞并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很多太监和宫女便在私下里结成夫妻,这种畸形婚姻形式被称作“对食”。

其实,早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对食”的现象。《汉书》曾记载过官婢曹晓、道房、张弃等人,就曾是“对食”关系。

除了太监与宫女可以对食之外,太监与太监、宫女和宫女也可以成为对食搭子。当然,这本身就是一种畸形社会环境孕育出来的畸形情感。

太监与宫女之间的对食又被称作“菜户”,这种情况在明清时期极为普遍。更令人惊奇的是,对食的关系并不稳定,一个太监可能同时和几个宫女对食,反之宫女也可以和多个太监对食。

皇帝为宦官赐婚

如果说“对食”是太监、宫女私下里结成夫妻,那么皇帝赐婚就属于将“对食”关系公开化。比如,大家熟知的明末大太监魏忠贤,就曾和天启皇帝的乳母客氏组成了对食夫妻。

天启皇帝比较信任和倚重魏忠贤,这也导致他逐渐成为了左右朝政的权宦。久而久之,魏忠贤和客氏勾结在一起,二人联手结党营私、构陷忠良,致使明朝的政局动荡不堪。

即便明朝初期对宦官的婚姻有十分明确的限制,但随着宦官的权势越来越大,一些宦官也获得了皇帝赐婚的殊荣。

除魏忠贤之外,永乐时期的宦官刘通也曾因军功获得了皇帝赐婚。当然,这种情况在明朝时期并不多见,绝大多数宦官都是在私下里和宫女结成对食关系。

太监和平民女子通婚

明朝时期宦官结婚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已经延续到了宫外。很多年老体衰的太监,在宫里干了一辈子杂役积攒了一些财富,出宫后也想过正常人的生活。

于是,就出现了一种特别奇怪的现象,很多穷人家的正常女子,都会选择嫁给这些出宫的太监m背后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混口饭吃。

太监除了不能过正常的夫妻生活之外,其他方面和正常男人没有任何区别。更何况这些太监一般都会大笔积蓄,等他们去世后所有的家底儿都是妻子的了。

当然,除了和穷苦老百姓家的女儿结婚之外,很多太监还会选择和青楼女子组建家庭。他们会用大笔的银子帮其赎身,或者和一些从良女子结成夫妇。

结 语

很多人对古代太监都怀有很多偏见,认为他们都是赵高、魏忠贤之流,殊不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苦命人。

常言道:“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入宫”,但凡被入宫做太监的男性,基本上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他们也是为了生存才走这一步。

当自身的地位和财富达到一定高度时,太监们内心中的男性基因便开始活跃起来。适逢内廷中的宫女们也需要找一个依靠,于是便给这种畸形的婚姻形式提供了温床。

0 阅读:0
青山绿

青山绿

青山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