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宁死也不南迁?事实是“南迁之议”遭反对,三次机会被搅黄

青山绿 2025-02-11 23:14:23

文章内容较长,大概需要花费您8分钟时间,建议收藏。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兵临城下的李自成向崇祯帝下达了最后通牒:西北封王、犒赏百万,如若不然城破国亡。

生死存亡之际,崇祯帝立即召见驸马都尉巩永固,此人既是他的妹夫又是坚定的“南迁派”。

崇祯帝带着近乎哀求的口吻对巩永固说:“马上召集义军,随朕南下!”

巩永固回道:“皇上,来不及了,若当初早做打算何必今日?现在一切都晚了!”

在李自成攻城之前,皇亲国戚、庙堂之臣、富商巨贾能跑的都跑了,不能跑的也纷纷倒戈。

三月十七日夜半时分,以曹化淳为首的阉党,趁着夜色率先打开了位于外城西侧的广宁门。

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晋彦主动打开正阳门,恭迎闯军大将刘宗敏所部入城。

当日正午,崇祯帝亲信太监王德化打开德胜门迎闯王李自成,经由承天门步入内殿,至此明朝彻底陷落。

当时,还出现了比较戏剧化的一幕,自身是投降派的王德化,却看不惯身着囚服站在午门外,上笺劝进李自成做皇帝的朝廷百官。

王德化生气地大骂:“误国贼,天子何在?汝辈来此何干!”更可笑的是他在气愤之余见人就打,围观者皆抚掌称快。

在“国之不存,何以家为”的生死存亡之际,这群曾经以死相逼反对南迁的明朝重臣,十之八九投到了李自成的麾下。

以内阁大学士?范景文?、户部尚书?倪元璐、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等为首的二十位文臣,在明朝覆亡时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文人气节,全部以死殉国。

终成一代孤家寡人的崇祯帝,在亲信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登上了煤山,主仆二人双双吊死在海棠树上。后世感念王承恩的忠勇,赞誉他为“大明最后的尊严”。

唐太宗曾作诗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在疾风猛烈时才知草的韧利,在时局动荡时才能识别何谓忠臣。

▏甲申南迁之议

“甲申南迁之议”又称“南迁之议”,指发生在甲申年的一次南迁国都事件。

天启七年,十七岁的信王朱由检从兄长朱由校的手中接过皇位时,明朝已经处于内有流寇猖獗、关外满洲虎视眈眈的风雨飘摇境地。

可以说朱由检做皇帝时,摆在他面前的就是一个烂摊子。一无人可用、二缺钱缺粮、三灾荒连年,这种局面摆在任何一位盛世之君面前,想必都没有翻身的机会。

朱由检在仓促中继承皇位,从没接受过专业“帝王术”教育,对这位少年皇帝的考验简直是地狱级别。

面对“死局”崇祯帝并没有坐以待毙,反而抱着一腔热血励精图治,无奈于志大才疏、时不我待,可悲、可叹、可怜!

“南迁之议”早有端倪,崇祯帝即位之初面对内忧外患的危局,他所能想到的唯一破局方法就是迁都南京,站稳脚跟后再徐图北伐并收复失地。

为了让“南迁图存”主张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崇祯帝曾秘密召见左中允李明睿,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希冀得到“南迁派”的支持。

“朕有此志久矣,无人赞勷,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朕志决矣。诸臣不从,奈何?尔且密之。”

在当时的糜烂局势下,崇祯帝意图“南迁图存”的想法不失为上策。若能果断施行,那么鹿死谁手未可知也!

▏第一次南迁计划流产

基于两方面的原因,崇祯帝并不敢公开提出迁都南京的计划。

其一,为了维护皇帝的权威和尊严,刚愎自用的性格不允许他向李自成和清军低头,这样做势必有损皇帝高大上的形象;

其二,朝中一群口嗨大义的文臣武将,不允许崇祯帝效仿西晋“永嘉南渡”,认为这是不顾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投降主义。

天启帝遗孀张皇后,以及崇祯帝的正宫皇后周氏,也都加入了反对南迁的队伍。随着反对南迁的舆论一浪高过一浪,优柔寡断的崇祯帝不得不放弃迁都南京。

此事发生在崇祯十六年,当时起义军声势浩大、关外清军咄咄逼人。崇祯帝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依据当时的形势分析认为明军根本守不住都城。

在大势所趋之下,崇祯帝才和“南迁派”骨干李明睿等人商议南迁。虽一再叮嘱“尔且密之”,但还是被张皇后听到了风声并转告皇后周氏。

周氏得知此事后劝谏崇祯帝:“皇帝都跑了,谁还替你守护大明?”最终此事只能作罢,迁都南京的想法暂时搁置下来。

▏第二次筹划南迁遭反对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三,面对屡次入塞劫掠并威逼京师的行为,朝中大臣终于感受到了北方战局的紧张局面,很多人纷纷提出并支持南迁避祸。

意识到危险即将降临的大臣们开始转变风向,支持南迁的舆论氛围空前高涨。在这种局面下,崇祯帝在德正殿秘密召见了李明睿、李邦华、吕大器。

李明睿态度鲜明支持南迁,关键时刻崇祯帝居然还在说:“此事重,未可易言。”随后又指着天问道:“上天未知如何?”

李明睿以“天命说”继续劝谏,但崇祯帝却大发雷霆。消气之后对三人说:“这件事情我也想很久了,但没有人支持,唯恐外边诸臣不从。”

“南迁图存”的支持者李明睿,早已谋划好南迁路线。崇祯帝可以假意去山东朝拜文王与孔子庙,然后取道山东途经曲阜,二十天左右便可抵达淮安地界。

到了淮安距离南京仅有不足二百里,届时便可以朝发夕至。李明睿认为一旦崇祯帝抵达南京:“国之龙虎必起而响应,陛下遂可握天下于股掌之中。”

崇祯帝听后仅回了三个字:“知道了”,当晚崇祯帝再秘召李明睿,询问了迁都南京的详细计划。从这件事情中不难看出,崇祯帝早有南迁的想法。

但令人费解的是,除了李明睿等“南迁派”之外,举朝上下竟没有一个大臣支持崇祯南迁的想法。更令人心寒的是,这些反对南迁的大臣,在闯军入城后竞相投降。

▏第三次南迁被光时亨搅黄了

崇祯十七年二月,李自成率领百万起义军攻陷山西,距离明朝都城北京仅有400余里,快马加鞭一周左右即可兵临城下。

支持崇祯帝南迁的左都御史李邦华和左中允李明睿,万般无奈之下上疏建议“太子监国南都”,支持“皇上自然守社稷”。

李邦华希望崇祯帝仿效永乐年间旧例,派遣太子到南京监国。这样一来即便京师沦陷,仍尚存半壁江山。

在火烧眉毛之际,崇祯帝并没有及时回复,左都御史李邦华再度上疏,请求崇祯帝将定王、永王分封到太平、宁国,这样可以拱护两京。

崇祯帝终于心动,“得疏意动,绕殿行,且读且叹,将行其言”。一边看奏疏一边绕大殿来回踱步,叹息声接连不断,打算按照他们的想法办。

此后,崇祯帝终于放下心来,决定公开在朝堂上讨论南迁议案。岂料,内阁大学士陈演和魏藻德坚决反对,指使兵科给事中光时亨激烈谏阻,

同时,光时亨还在朝堂之上指责李明睿“南迁为邪说”,甚至大放厥词“不杀明睿,不足以安人心!”彻底断送了崇祯帝南迁的念头和希望。

▏结 语

崇祯帝并非不想南迁,只不过是不想由自己提出来,同时还想得到所有人的支持,这种“又当又立”的做法,让他想要南迁的想法三次落空。

崇祯帝南迁图存的想法,从大义上来讲或许有“逃跑”之嫌疑,但从国家安危和民族危亡,甚至从个人安危角度来看,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然而崇祯帝的三次南迁计划全都被搅黄了。

固然有崇祯帝自身的问题,但罪魁祸首却是反对南迁的一众大臣。由此来看,“皆诸臣之误朕也”似乎就能解释得通了。

【参考文献】《中国政治通史》、《平寇志》卷二、《明季遗闻》、《明季北略·二十》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