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较长,大概需要花费您10分钟时间,建议收藏。
天启七年八月二十二日,明熹宗朱由校临终之际,向弟弟交代了三件大事:善事中宫、做贤明君主、重用魏忠贤。
同日,明熹宗在乾清宫撒手人寰,十六岁的朱由检嗣皇帝位,次年改元“崇祯”。
至此,大明王朝走向了一个未知的分叉路口,也给崇祯皇帝出了一道选择题,要么再造辉煌、要么无声毁灭。
明熹宗的前两个遗愿崇祯皇帝坚决贯彻执行,但在对待权倾朝野的“九千岁”魏忠贤时,他终究还是太年轻气盛了。
社会底层,逆袭人生
魏忠贤是晚明政坛上最有权势的宦官,和王振、汪直、刘瑾并称为“明朝四大宦官”。
从家境贫寒一文不值的街头混混,成为权倾朝野的“九千岁”,他的人生充满了太多传奇色彩。
隆庆二年,魏忠贤出生在河北沧州肃宁县的一户贫民家庭,关于他的出身坊间说法不一。
其一,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常年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其二,父亲魏云卿和母亲侯一娘都是被时人戏称为“下九流”的戏子。
受制于家庭条件,魏忠贤自幼过着三天饿九顿的贫苦生活,就更不用提去私塾读书了,以至于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常年混迹于街头的魏忠贤,养成了游手好闲、嗜酒如命、烂赌成性的恶习。只要身上一有钱就随意挥霍,经常过着朝不保夕、东躲西藏的生活,为了躲债还曾改名李进忠。
后来,实在走投无路的魏忠贤,为了生存在宫里的一名太监介绍下,打起了净身入宫做太监的主意。
但做太监不仅需要付出断根的代价,还需要准备几十两白银上下打点。一穷二白的魏忠贤在无奈之下,将年幼的女儿卖入了青楼,又将母亲改嫁时的聘礼据为己有,才筹措到了资金。
万历年间,魏忠贤终于得偿所愿入宫做了一名小太监,在司礼监秉笔掌东厂太监孙暹的手下谋生。孙暹是河北涿州人,魏忠贤通过巴结等手段和孙暹攀上了老乡,后进入了甲字库。
魏忠贤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为了能够在宫中站稳脚跟,他又四处托关系想要给朱由校的母亲王才人做典膳,也因此巴结上了大太监魏朝。
魏朝是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属下,经常在王安面前提起魏忠贤,这也让王安对他十分照顾。最关键的是在结识魏朝之后,魏忠贤认识了改变他一生的女人客氏。
当时,魏超和客氏属于对食关系,但客氏在认识魏忠贤后主动投怀送抱,这也使得二人之间的关系暧昧不清。
而客氏是皇长孙朱由校的乳母,依附这层关系魏忠贤终于飞黄腾达。泰昌元年,明光宗朱常洛仅仅做了29天皇帝,因“红丸案”一命呜呼!
时年15岁的太子朱由校即位,他十分信赖客氏和魏忠贤,登基仅一个月就册封客氏为奉圣夫人,不久魏忠贤也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宝和三店。
按照惯例,大字不识一个的魏忠贤不具备进入司礼监的资格,但天启皇帝看在乳母客氏的面子上破例攫升。就连魏忠贤的哥哥魏钊也做上了锦衣卫千户,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善于钻研,野心膨胀
明朝宦官从皇家御用“杂役”到走上历史舞台,明宣宗对此绝对功不可没。自此之后,宦官集团不仅有参政议政之权,甚至还能左右朝政和皇帝废立。
当然,幸亏宦官集团需要依附皇权才能生存,否则还真不亚于汉朝时期的权宦。宦官登上明朝政坛之后,对明朝内阁集团形成了牵制,继而让皇权得以巩固。
但宦官掌权就是一把双刃剑,他们虽然只有依附于皇帝才能作威作福,当遇到昏君时就能颠倒乾坤,让朝局混乱不堪。
其实,早在万历后期因长达28年不上朝,这种怠政行为使得内阁和司礼监逐渐做大做强,最终形成了分权而治、分庭抗礼的胡乱局面。
天启初年,朝堂上敢说真话、能办实事的大臣,基本都被朱由校罢免斥退了,这也成为魏忠贤及其麾下阉党逐渐势大的原因之一。
其余朝廷大臣只能依附于魏忠贤才能升官发财,继而让他的羽翼逐渐丰满,先后控制了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等重要机构。
在朱由校做皇帝的七年间,魏忠贤才是明朝的实际操控者,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势力网。上可以蒙蔽天子,下可以胡作非为,以至于将整个大明王朝都蛀空了。
欺上瞒下,大权独揽
彼时,权倾朝野的魏忠贤甚至在立储一事上动起了手脚。早在天启初年,太康伯张国纪之女张嫣被册立为皇后,他和朱由校的夫妻关系十分融洽。
但随着朱由校开始迷恋木工、消极怠政时,张皇后曾多次劝谏他要以国家和百姓为重。但他并没有听从皇后的循循善诱,反而更加肆无忌惮的玩乐。
导致魏忠贤大权独揽,官员任免、财政支出等几乎都出自魏忠贤之手。整座皇宫都遍布他的眼线,朱由校和张皇后的一举一动,都在他的严密监视之下。
最令张皇后无法忍受的是她怀孕期间,魏忠贤和客氏联手买通了她身边的一名侍女,在替她捶背时故意拥立击打要不,继而导致流产。
魏忠贤为了蒙蔽天启皇帝,居然随便找来了两个怀孕的宫女,说她们肚子里怀的是龙种。这种既阴毒又可笑的做法,朱由校却对此置之不理,这才导致他一生都没有子嗣。
在天启皇帝临终之前,魏忠贤还想玩一出“狸猫换太子”,最终因奸计没有得逞才作罢。这些做法不仅激起了朝中大臣的愤慨,同时也让朱由检对他怀恨在心。
雷霆出击,铲除阉宦
朱由检早已对魏忠贤的所作所为恨之入骨,但他刚登上皇位根基未稳,根本无法和魏忠贤抗衡。唯一能做的就是韬光养晦,借此麻痹魏忠贤及其同党。
崇祯皇帝登基之初,为了稳住魏忠贤对他表现出了极大的信任。魏忠贤为了试探崇祯皇帝,曾多次提出“告老还乡”的请求,但均被他拒绝了。
这也让魏忠贤在暗自得意的同时,慢慢地放松了对崇祯皇帝的警惕性,认为他和天启皇帝一样,都是胸无大志之人。
在魏忠贤洋洋得意之时,崇祯开始不动声色的削弱他的实力,比如将客氏遣送出宫,让他少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持者。
同时,为了试探魏忠贤的底线,崇祯皇帝逮捕了两名国子监学生,实则这种做法就是在挑衅他。
经过此次小试牛刀之后,崇祯皇帝的信心倍增,为了迎娶更多人的支持,他开始向东林党成员释放信号,暗示他们魏忠贤的好日子要到头了。
倍受魏忠贤及阉宦欺压的东林党立即心领神会,在民间散播不利于魏忠贤的传言,继而为崇祯皇帝除掉这个权宦造势。
在这个关键时刻,嘉兴贡生钱嘉征上疏弹劾魏忠贤十项大罪,每一条都足以让他掉脑袋。
魏忠贤终于迎来了墙倒众人推的人生末路,天启七年十一月,崇祯皇帝下令将魏忠贤发往凤阳,在他去凤阳的路上便被锦衣卫拿下押回了京师。
至此,曾经权倾一时的权宦魏忠贤彻底跌落神坛。但在魏忠贤死亡十七年后,明朝也迎来了最后的末日。
为此,有很多历史学家和爱好者认为“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亡”。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魏忠贤是晚明政坛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之一,即便他的掌权之路有点龌龊,但他在祸国殃民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
一、权倾朝野,稳定时局
魏忠贤在明朝天启时期逐渐大权独揽,同时对内阁成员或者说东林党集团有所抑制,从客观上避免了权力过于分散,歪打正着稳定了时局。
魏忠贤死后各方势力开始重新洗牌,继而导致权力由集中走向分散,而这也加剧了明朝走向衰亡的速度。
二、财政危机,愈演愈烈
魏忠贤集权时代无论是财政还是军队,都需要统一规划、按需分配。这也让明朝国库内有限的资金物尽其用,即便无法阻止贪腐问题的出现,但在军事开支方面却游刃有余。
魏忠贤被斩杀之后,财政管理由集中分配走向混乱,不仅快速出现了财政赤字,而且也导致明朝经济发展进一步恶化。
三、军事失策,祸起萧墙
明朝时期的太监往往都有“监军”或“督军”职位傍身,魏忠贤自身具备一定的军事布局能力,大权独揽之时尚未出现较为明显的失策。
另外,魏忠贤的势力和关系在军队中盘根错节,他死后明朝军队在军事指挥、策略和效率方面都有所下降,主要体现在和后金的军事对抗上。
结 语
相信大家都知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但崇祯皇帝处决魏忠贤后非但没有“吃饱”,反而加快了明朝衰亡的速度。
从这一点来看,魏忠贤这个权倾朝野的权宦的确有两把刷子,但若不是他大肆卖官鬻爵、结党营私,想必明社会也不会加速溃败。
【参考文献】《明史》、《酌中志》、《论魏忠贤专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