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汴梁宣武军写的是哪里,开封府寓意洪武三年开封诸侯?

绿野萍踪文化行 2024-12-22 14:22:49

《水浒传》第二回写罢洪太尉误走妖魔,便从仁宗嘉祐三年跳转到哲宗年间,开写高俅发迹的故事。高俅是哪里人呢?书中写道:“且说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姓高,排行第二”。无疑,《水浒传》中的高俅是开封人。但是,此开封不是实写的北宋都城,而是隐写大明洪武三年。怎么回事呢?

大梁是洪武的北京,隐写大明太祖“高二”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洪武元年八月己巳朔,诏以金陵为南京,大梁为北京。”大梁即汴梁,也就是《水浒传》中的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朱元璋以汴梁为北京,并且,“朕于春秋往来巡守”。

朱元璋为何以大梁为北京呢?其诏令曰:“朕惟建邦基以成大业,兴王之根本为先;居中夏而治四方,立国之规模最重。自赵宋末世,夷狄入主中国,今百有余载,其运乃终,群雄分争,未有定于一者,民遭涂炭,亦已极矣。……而兴王之根本不轻,其以金陵为南京,大梁为北京,朕于春秋往来巡守,播告尔民,使知朕意。”

这段话的意思大致是:大明继承的是赵宋正统,而不是“夷狄”邦基。虽然,洪武元年正月登基诏中以“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但这只是改朝换代时稳定人心的一种策略。

洪武元年闰七月二十三日,大将军徐达攻陷大元都城,“是夜三鼓,元主及其后妃、太子开建德门北走。”元朝正式宣告灭亡,朱元璋立即“翻脸”不认账,说他继承的是赵宋正统,称大元为“夷狄”,金陵、大梁都是“兴王之根本”。

其实,朱元璋以大梁为陪都,同样是稳定民心的另一种策略。朱元璋起自红巾军,在吴元年(1367年)前,相当长时间都以韩宋“龙凤”为年号。龙凤四年(1358年),红巾军占据汴梁,从亳州迁都于此。而韩林儿乃“天下义军共主”,朱元璋初得天下,一时还不能去除这样的影响。到了洪武十二年八月,诏令“时胜督工建周王宫殿于开封府”,也就废除了大梁的北京称号。

在这期间,朱元璋多次驾幸汴梁,兑现了“春秋往来巡守”。大概也是在这期间的反复考察,加之大明根基渐固,就废止了迁都之念,也为其后以朱标出巡陕西考察新都埋下了伏笔。

《水浒传》以这段历史为背景,隐写了“明承宋祚”,这也是以赵宋隐写大明的原因。所以,第二回写开封就是这样表述的:“且说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姓高,排行第二……”。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高,即朱元璋的帝号“高皇帝”,然而,朱元璋是大明开国之祖,怎么写成了“高二”?原来,汴梁最初是颛顼帝的封地。此地本名“高阳(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高阳镇)”,颛顼帝即姬姓高阳氏。姬,在四大名著中以“鸡”谐音。

姬谐音鸡,不是我推测的,而是朱元璋自己说的。四大名著中都点化隐写了朱元璋的一首诗《金鸡报晓》,比如,《三国志通俗演义》开篇就有“雌鸡化雄”,以雌雄象阴阳,阴阳即“明”。《西游记》昴日星官“踊跃雄威全五德,峥嵘壮势羡三鸣”,《石头记》“半轮鸡唱五更残”、“鸡唱稻香村”等等,都出自《金鸡报晓》:“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水浒传》嘉祐三年三月初三五更三点早朝,“绛帻鸡人报晓筹”,刘唐在东溪村假意追雷横等等情节中,都点化了《金鸡报晓》。

“本宗朱氏,出自金陵句容朱家巷……元初籍淘金户”,朱元璋亲撰的《朱氏世德碑》便是其自称“金鸡”的缘故之一。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说:“(太祖)出自帝颛顼之后”,又说,陈氏太后梦中来到舍南麦城,遇见了黄帝,黄帝赐其“冷香丸”,太祖便诞生于天历元年戊辰九月十八日子丑——这就是四大名著,以及《平妖传》、《牡丹亭》、《封神演义》中的“天香”。

朱元璋出世的记载,暗示其帝位是黄帝所授,他就是颛顼转世,也就是颛顼二世。颛顼帝正是黄帝之后五帝中的第二帝,因此,朱元璋称高皇帝,他就是“高二”。高二“添作立人”,改高毬为高俅,则是“邾分三国”这段历史的隐写,也就是后来《石头记》中的倪二(小邾国)。

四大名著均以邾国暗写大明,其中的“花”寓意大明朱姓出自邾国曹姓——这段历史在我解读四大名著的文章中多次讲到,此处不再重复。总而言之,《水浒传》中的东京汴梁首先隐写的是洪武北京以及大明太祖高皇帝。

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隐写梁山,梁山指代北京

说到高二,就得说说后文书中的李小二、牛二,这几个“二”隐写的是大唐、大明两个天策上将,也就是李世民与朱高煦。其中,朱高煦是朱棣与徐皇后第二子,燕王位下火字辈中的高字辈,也是“高二”。

《水浒传》是“诗禅”小说,以庾词隐语隐写历史真相,绝对要以“索隐”的眼法研读。后来的《石头记》也是这类小说,石涛与八大山人就以“甄士隐”告诉读者,不索隐就读不懂。但是,“索隐”绝不是谁就是谁,而是以一个符码隐写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与真事。或者,以几个人物或者故事,隐写一个人或一件事。这样的笔法,《石头记》第一回就讲得十分清楚——欲知其祥,请见我解读《石头记》的文章。

《水浒传》中隐写了两段大明叔侄夺位的诸侯(朱猴)之乱,第一次是燕王朱棣,第二次是汉王朱高煦。

高二是“东京汴梁宣武军”人,高二又指大明太祖与天策上将,所以,这里肯定不是实写的北宋都城,而是大明“两京”,也就是朱元璋命名的南京、北京。《水浒传》中的北京,却又是借用北宋大名府、东京汴梁实写的永乐新都。

東,其中隐藏了“申”,是“申木”,申指代明朝,木指的是朱家木字辈,也就是永乐皇帝朱棣。大明建于戊申猴年,四大名著中的猴,都是隐写的朱明,《三国志通俗演义》则是写的诸侯(朱猴)。朱元璋定鼎石头城,故是石猴,《石头记》又以“史侯”谐音隐写。梁山好汉“通臂猿侯健”,寓意朱元璋于戊申年建大明。……

汴梁之汴,借山东泗水县以喻泗州。大明朱姓出自邾国曹姓,这段历史,四大名著中以“曹”、“草”、“花”隐写。尤其是《石头记》,曹雪芹的“曹”写的是大明朱氏。泗水,商为卞明国,周为鲁国卞邑,周武王封朱氏先祖曹安于邾,邾国乃鲁国之附庸国,其国就在东鲁,所以,《石头记》中有“东鲁孔梅溪”。卞加水字边,寓意大明五德“水木火金土”之水字辈,那就是洪武。

汴梁之梁,即梁山之梁。梁山,指的是石景山,绝不是现在的山东梁山。历史真实中,即便是北宋宋江聚义也不在山东梁山,而是太行山中的梁山泊。石景山古称梁山,梁山之东就是大明禁城,景阳冈之“景”,其中之一就写的是梁山,指代大明都城。

宣武,其一谐音玄武。燕藩以及永乐新都在北方玄武七宿之女宿,朱棣因此自称玄武大帝转世。宣武軍之“軍”,其中也有“申”,宣武軍以宣为宣德,武,即洪武,这就隐写了洪武与宣德年间的两次叔侄之战。

朱棣发起的夺位之战(靖难之役)本在建文元年,但是,朱棣“仍以洪武纪年,今年(建文四年)称洪武三十五年”。所以,大明两次叔侄之战就在洪武与宣德年间。

宣德,主要以梁山好汉丑郡马宣赞隐写。宣德帝朱瞻基是朱棣指定的隔代君主,与朱允炆一样被封为皇太孙。梁山七十二地煞前三名是“朱皇孙”,紧随其后者就是宣赞,连起来就是“朱皇孙宣”,宣即宣德。

宣赞出场时,书中写道:“因对连珠箭赢了番将,郡王爱他武艺,招做女婿。”这段描写在此不多做解读,待讲到宣赞时再深入揭秘,这里只说“连珠箭赢了番将”。宣赞的这件事,就出自《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记载:

(永乐十一年五月)癸未,端午节,车驾幸东苑观击球射柳,听文武群臣、四夷朝使及在京耆老聚观。先是,命行在礼部议仪注,分击球官为两朋。是日,天清日朗,风埃不作,命驸马都尉广平侯袁容领左朋,宁阳侯陈懋领右朋,自皇太孙而下诸王大臣以次击射,皇太孙击射连发皆中,上大喜。射毕,进皇太孙嘉劳之。

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棣立朱瞻基为皇太孙,都是“孙立”,都是梁山地煞中的“朱皇孙”。

“宣赞”的这段历史,早就写在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之中,即“曹操大宴铜雀台”诸将射红心夺锦袍,徐晃一箭射柳夺标。故事与历史简直丝丝入扣,可谓《三国志通俗演义》隐写大明历史的一大铁证。

宣武军隐写朱温,大明必将亡于朱瘟

汴梁不仅是北宋都城,大明北京,还是五代四国(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京。开辟汴京者,就是后梁太祖朱温。

《水浒传》引首写道:“为叹五代残唐,天下干戈不息。那时朝属梁,暮属晋,正谓是:‘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

朱,指的就是朱温,“嘉佑三年上春间,天下瘟疫盛行。自江南直至两京,无一处人民不染此症。”即写的朱瘟(温),指的是朱元璋于洪武三年四月封建诸子,也就是“嘉祐三年上春间”。

洪武三年为何写成了嘉祐三年呢?朱元璋写过一首《钟山》诗,最后一联是:“咸以六朝兴替阅,前祯祯后后嘉祯”,《水浒传》中的嘉祐三年之一寓意就出自这里。北宋仁宗天子名叫赵祯,施耐庵就以太祖的这句诗点化了“嘉祐三年”,实指洪武三年。

《水浒传》认为,朱元璋“封建诸子”为大明诸侯之乱乃至大明灭亡埋下了祸根,这个祸根到了《石头记》中就是“孽根祸胎”。四大名著就是写的“封建必亡”——这就是《水浒传》中的朱瘟,朱瘟因朱元璋封藩而起,祸及大明两京。

那么,《水浒传》为何以“朱温”隐写朱瘟呢?除了“朱”、“梁”、“太祖”这三个共同的符码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记载的朱元璋出世,就脱稿于《旧五代史·后梁太祖本纪》。以下,就以这段史料对照,解读大明朱瘟:

(太祖)以唐大中六年岁在王申,十月二十-一日夜,生于砀山县午沟里。是夕,所居庐舍之上有赤气上腾。里人望之,皆惊奔而来,日:“朱家火发矣!”及至,则庐舍俨然。既入,邻人以诞孩告,众咸异之。(《旧五代史·后梁太祖本纪》)

明日,上生,红光满室,时元天历元年戊辰九月十八日子丑也1328-10-21。自后,夜数有光,邻里遥见,惊以为火,皆奔救,至则无有,人咸异之。(《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

朱温,又名朱全忠,是唐僖宗的赐名,这个名字写在了“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这回书中,就是九天玄女对宋江说的天言:“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

朱温是宿州砀山人,故有“公孙胜芒砀山降魔”一节。宋江江州题反诗:“敢笑黄巢不丈夫”,朱温的确有资格笑黄巢。而真正笑过黄巢的,却是制造大明朱瘟的大明太祖,朱元璋有《咏菊花》诗,专笑黄巢《不第后赋菊》:“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嚇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朱温出任宣武军节度使,治所就在汴梁。《水浒传》借朱温写“朱瘟”,朱瘟引发了大明“五代”之乱。所谓五代,指的是大明“水木火金土”五德,朱元璋以五行为朱家皇室字辈,就是因为他号称颛顼转世,他们家要比肩五帝。因此,施耐庵写了一个“太祖五德皇帝”。

太祖五德皇帝是书中的“太祖武德皇帝”,既写洪武又写大明“五德”之伦。因朱元璋“孙立”,越过木字辈而直接立火字辈;朱棣篡位,大明尚在,却是继承侄子的皇位——这就是“王伦(亡伦)”,王伦就引发了“水寨”大火并。大明南京禁城建在燕雀湖上,因此,林冲大火并就发生在梁山“山南水寨”。

嘉祐三年实写洪武三年,朱元璋开封朱猴

嘉祐以大明太祖“前祯祯后后嘉祯”点化隐喻,而“嘉祐”二字本身就是大明的隐写符码。嘉,美也,善也,善与铁扇子的扇同音,是“骟”的寓意。大明宁王朱权《臞仙肘后经·蚕丝六畜类》:“鹜马、宦牛、羯羊、阉猪、镦鸡、善狗、净猫”,善骟都是阉割的意思。《尔雅·释古》:“嘉,乐也”,嘉,也隐写了永乐。

祐,《韵会》注解:“神助也”。神,申示,申肖猴而喻大明,示,供奉祖先、神灵的木牌或石头祭台,名叫灵石。第五回书的“有分教”写道:“到那里断送了十馀条性命生灵,一把火烧了有名的灵山古迹。”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林冲在山神庙中看到:“一点灵台,五行造化,丙丁在世传流”,此外,还有灵官、灵床、灵台、灵牌、灵雀、巨灵神……等等,举不胜举。《西游记》中的灵山、灵霄殿,《石头记》中的通灵宝玉都出自《水浒传》之“灵”。

《说文解字》:“灵,巫也,楚人名巫为灵。”大明国号出自吴回祝融的“融”,《水浒传》故以“回”为章节,中国第一部章回小说肯定是《水浒传》而不是《三国演义》。施耐庵以“回”写书,就是要隐写大明家史。吴回是楚国先祖,也是邾国先祖,《石头记》中曹雪芹的“芹”就与吴回有关,更是隐写的南明最后一帝朱由榔。欲知“芹”中之事,请看我解读《石头记》的文章。

靈的本字不是“巫”字底,而是“玉”字底,许慎因而又说:“巫。以玉事神。”四大名著中的“灵”,都是隐写的大明太祖朱元璋。

古有四灵:龙凤麟龟。朱元璋属龙,出自凤阳,誉其子孙为“五色麒麟”,永乐皇帝自称玄武转世,乃“首戴一龟”者,灵,也就象征了太祖太宗与历代皇帝。

嘉祐三年实写洪武三年,这一年,朱元璋“开封”。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洪武三年四月初一,“封皇子某为某王,某为某王”,也就是朱元璋“封建诸子”。这一年,是农历庚戌年,所谓“狗一般的人”,指的就是大明封藩。鲁智深以狗腿大闹五台山,寓意狗一般的人谋反夺位。

这是大明第一次“封建诸子”,乃是“开封”。从此,大明开启封建历史,并陷入“朱猴(诸侯)”之乱,朱家大火并的时代应运而生。施耐庵乃以“嘉祐”寓意大明封建必亡,嘉祐三年的瘟疫就是“朱瘟”。

接下来,就从高俅发迹开始,以朱棣为主线,隐写的大明封建之后的藩镇之乱,燕王夺位、永乐迁都、宣德叔侄之战,以及土木之变的大明“朱猴”历史。施耐庵在书中预言,大明“亡伦(王伦)”于木字辈中的由字辈,且将如北宋那样亡于“金”,还将出现南明。

0 阅读:0
绿野萍踪文化行

绿野萍踪文化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