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之“水浒”是什么意思,“水浒传”到底为谁立传?

绿野萍踪文化行 2025-02-12 15:10:09

《水浒传》中的“浒”,本义是“水厓”,《尔雅》注疏:“厓,水边也”,“浒”即崖边之水,水边之崖。如此,“浒”就正合《水浒传》梁山的地形地貌。梁山是一座山,四周都在水边,便是“浒”。但是,“浒”既已表达书中之寓,为何要在“浒”前加个“水”字而为“水浒”,又为何在“水浒”之后加个“传”而为《水浒传》?

八百里水泊究竟写的是哪里

《水浒传》中的梁山,不是实写的山东梁山,而是石景山。石景山古称梁山,这座梁山之东就是大明都城。因此,《水浒传》中的梁山实指大明永乐迁都之后的都城。因此,山东本无清河县,书中的清河县是借清河县人郭守敬所疏通的清河以隐写大明皇城。

《水浒传》第一次实写梁山,是在第十一回,由柴进口中讲出:“是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方圆八百余里,中间是宛子城、蓼儿洼。”柴进言之凿凿,梁山就是“山东济州”管辖之下的一个“水乡”。因此,以文本而言,梁山泊应当就是现在的山东济宁梁山县境内。所谓八百里不是指的水域有八百里方圆,而是梁山泊方圆八百里。

然而,历史上从来就没有《水浒传》中所描写的八百里水泊,如此大的地理变迁,怎么可能不在史料中留下片言只语?其实,柴进的话,已经交代了《水浒传》中的水泊梁山不是写的真实的山东梁山,而是“宛子城”、“蓼儿洼”。

宛,“屈草自覆也”。草,在四大名著中是“曹”的谐音,曹,指的是大明朱姓出自邾国曹姓,朱姓乃“曹化”,也就是“花”。所谓花和尚、花村刀笔吏,《水浒传》中所有的“花”都是出自《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的这则记载:“(太祖)出自帝颛顼之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氏”。被周武王封在邾国的是曹侠,故而,开篇引首收尾诗中就有两句:“水浒寨中屯节侠,梁山泊内聚英雄”,此“侠”指的就是大明先祖曹侠(曹挟)。

宛子城,隐写的是大明皇城,“子”是书中的鼠,隐写属鼠的燕王朱棣(1360年,庚子)。因此,宛子城隐写的是燕藩与明都。

蓼儿洼之“蓼”则是“草翏”,“翏,高飞也”,庄子“而独不闻之翏翏乎?”“翏翏”指的是风声。因而,蓼,也指的是“草化”,高飞,《水浒传》之隐喻:“日暮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燕王起兵靖难,然后就迁都于宛子城。然而,燕王这只燕先要飞到蓼儿洼。

翏翏是风声,四大名著中的“风”指的是风姓娲皇氏,也就是补天之女娲。兒,则“添作立人”而为倪姓。倪姓出自邾分三国之小邾国,《石头记》因而有“侠”之倪二。

洼,是水圭,圭,指的是朱元璋以阗宝玉所制之一玺一圭中的“圭”。《皇明祖训》:“见此圭如见祖考”,隐写的是大明太祖。朱元璋之“璋”即半圭,故而,宛子城之“宛”又作“琬”是琬圭。

洼,本指低洼之地,《水浒传》则指的是“三山”,所谓“三山”指的是朱元璋移三山填平燕雀湖建大明皇城,金陵皇城就在“洼”地,也是“浒”。燕子高飞入帝畿,帝畿就是蓼儿洼。

八百里水泊,指的就是朱重八所建之大明,以大明“两京”暗喻。

“浒”前有“水”隐写洪太尉

历史真实中,宋江聚义并不在山东梁山,而是在太行山。《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且说那晁盖八个,劫了蔡太师生日礼物,不是寻常小可公事,不免邀约杨志等十二人,共有二十个,结为兄弟,前往太行山梁山泊去落草为寇。”宋江杀了阎婆惜,就去投奔晁盖,“及到梁山泺上时分,晁盖已死”。

《大宋宣和遗事》虽是野史,但宋江三十六人事却有《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作证。其中,玉麒麟卢俊义的赞词道:“白玉麒麟,见之可爱。风尘太行,皮毛终坏。”浪子燕青:“平康巷陌,岂知汝名?太行春色,有一丈青。”船火儿张横:“太行好汉,三十有六,无此火儿,其数不足。”

把宋江聚义的太行山说成山东梁山,是依据《水浒传》而反说《宋史》以及比《宋史》更早的史料记错了。南宋私修《东都事略》以及《宋史》都说宋江是“淮南盗”,也不是在山东梁山聚义。以小说去纠正历史记载,否定历史真实,本来就不是一种严谨的治学精神,何况,《水浒传》被如此严重误读。

《水浒传》以梁山暗写大明都城,《西游记》中则有烟花西梁女国,则是以大明都城为坐标,西指而借梁山以隐写大明。烟花即燕华,女国即大明都城在玄武女宿之烛地。所以,唐僧在此晒经留下了湿经山,石景山又称湿经山。

那么,大明都城又与“浒”有什么关系呢,这里更无八百里水泊呀。玄武居北方之地,属水,因此,“梁山”就是“浒”。“八百里”隐写的是“重八”,重八乃“洪武”,这个暗喻在《西游记》中更明白,猪八戒遇“八百里”就是重八。

梁山居北地而为“浒”,前面加个“水”字是“水浒”,为何要加个“水”,“水浒”岂不是“水水边”了?其实,这个“水”指的就是洪武。

朱元璋以五德为朱家皇室字辈,这是吴元年(1367年),也就是大明建立前一年才明确的事情。而朱元璋之名却“不在五行中”,因此,《西游记》中的石猴就不服三界五行的约束了。为此,朱元璋便在年号上弥补,构成了“水木火金土”五德字辈,也就是《水浒传》中虚构的“太祖五德皇帝”,五德写成“武德”,正是洪武之“武”。

“洪太尉误走妖魔”,太尉是武职,洪太尉就是“洪武”。朱洪武误走的妖魔,指的是洪武三年(1370年)“封建诸子”。朱元璋恢复封建,大明便陷入了“诸侯(朱猴)”之乱,所以,《水浒传》开篇五绝第一个提到的是朱温。朱温谐音朱瘟,就是嘉祐三年的那场瘟疫。

《水浒传》就是从洪武三年误走妖魔开始,为大明皇帝立传,故而是《水浒传》。《水浒传》中所有人都是大明皇帝,或者是企图做皇帝的不轨藩王。

《尔雅·释水》:“淮为浒”,此“淮”指的是淮水,但却被借用为“临淮州”。史上并无临淮州,却有临淮县,施耐庵以此指代凤阳。凤阳名钟离,朱元璋因凤凰山而改名为凤阳,“三打祝家庄”故事中便有个钟离老人。

洪武年间,凤阳统辖淮南之地,朱元璋就是“淮南子”。宋江本是“淮南盗”,这是《水浒传》假宋江聚义以写“水浒”的一大原因。

“水浒”真正的寓意是女娲补天

四大名著中都有女娲补天神话,因而隐写的都是大明历史。水浒的“浒”就与此有关。

浒,是“胡”的谐音,胡即猢狲,阳谷县王婆就说郓哥是“含鸟猢狲”。鸟,不是粗话,而是说的凤阳、燕雀与燕王,这些都是“鸟”。猢狲即猴,指的是建于戊申年的大明,戊为土,朱元璋定鼎石头城,故是石猴。《水浒传》成书于成化年间,说得更细一点:梁山大聚义前的故事成书于宣德年间,其后的招安、破大辽、征方腊、魂归蓼儿洼等等,则大致续于成化年间。

书中是有宣德皇帝的,这朝皇帝隐写在丑郡马宣赞的事迹之中。书中说,宣赞“因对连珠箭赢了番将,王招做女婿”。这句话出自《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永乐十一年五月)癸未,端午节。车驾幸东苑,观击球射柳,听文武群臣四夷朝使及在京耆老聚观。先是,命行在礼部议仪,注分击球官为两朋。是日,天清日朗,风埃不作,命驸马都尉广平侯袁容领左朋,宁阳侯陈懋领右朋,自皇太孙而下,诸王大臣以次击射,皇太孙击射连发皆中,上大喜。射毕,进皇太孙嘉劳之。”

这次射柳嬴藩王,朱棣赏赐皇太孙名马、锦绮,并命文臣作诗以颂之。

诸王,即《水浒传》中所说的“番将”,此“番”其实是“藩”,梁山好汉大多“貌若番人”,其实是“貌若藩人”。《水浒传》中的这段记载,早就被《三国志通俗演义》写进了书中,也就是“曹操大宴铜雀台”中诸将射柳夺锦袍故事。射柳完毕,王朗作七律记之,最后一联曰:“君臣庆会休辞醉,携得天香满袖归”,此天香就是《水浒传》、《西游记》、《石头记》中的“天香”。

这两大名著写宣德,其目的在于暗写大明第二次叔侄之战,也就是《水浒传》中的“牛二”效仿永乐皇帝,要夺侄子朱瞻基的皇位。因此,宣赞的绰号是“丑郡马”,把两个历史人物合起来写一件事。赞,进也,寓意宣德进位,暗写的就是朱高煦叛乱于宣德元年。

四大名著,以及诸多明朝以及清初暗写大明历史的小说、戏剧,很多都是以朱元璋“封建诸子”为背景,解析大明亡于封建的历史。因此,这些小说、戏剧中多有女娲补天神话隐藏其中,比如《水浒传》就以大量的芦苇、葫芦暗藏了“积芦灰以止淫水”。

朱元璋自称他们家是颛顼之后,《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又称太祖是颛顼转世。女娲补天,补的就是颛顼之天。女娲乃风姓娲皇氏,颛顼帝之先祖。

上文讲到女娲补天神话首见《淮南子》,这部书本名《鸿烈》,三国吴臣虞翻说:“鸿,大也;烈,明也”,以《淮南子》隐写大明,《石头记》以女娲补天神话开篇,原来都是隐写的大明历史。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这几句都翻成大明意象,写进了四大名著等小说、戏剧之中。朱元璋也曾以“鳌足立四极,钟山一蟠龙”赞石头城,五色石即指的是大明“水木火金土”五德皇帝。

其中,“积芦灰以止淫水”则隐含了太祖之死,朱元璋就驾崩于洪武三十一年(戊寅),王婆说:“那娘子属虎,戊寅年生,新年恰好九十三岁”,就是隐写的这段历史。新年,指的是大明第二个年号建文元年,这一年,朱允炆二十二岁(9+10+3)。

寅是“淫”的谐音,淫水也就是洪水,指的是朱洪武。第一回“洪太尉误走妖魔”,太尉是武职,洪太尉即“洪武”。洪太尉误走妖魔,指的是朱元璋“封建诸子”,大明陷入藩镇之乱的历史,大明实亡于洪武封建。

由此可知,《水浒传》之“水浒”写的是大明,“传”则是大明皇帝传。不过,《水浒传》只写了一轮五德皇帝,也就是洪武(水)、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祁钰)的“传”。后来,见证了大明灭亡的《西游记》、《石头记》,承袭《水浒传》的主题与笔法,合为“传记”,构成一部十分完整的大明兴亡史。

0 阅读:21
绿野萍踪文化行

绿野萍踪文化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