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由于各种原因,虚劳不可避免。像熬夜、酗酒、胡吃海喝、醉以入房等不良生活习惯,不断的伤害着肾。导致出现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行动无力、下腹部柔软松弛、尿频等
而张医圣张仲景为我们留下了一个补肾名方,流传千年,它就是八味肾气芄,相比较单纯补阴的六味地黄芄,它包含“附子,桂枝”两味热药,所以它既可以补阴,又可以补阳,阴虚阳虚皆可用,当之无愧称之为“千古补肾第一方”。
组成:生地黄,淮山药,盐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炮附子
补肾的重要性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实际补起来时却常常出错。中医讲“肾为先天之本”,在进补之前,我们要先搞明白肾是怎么个虚法,到底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
先不看肾字,阳气有温煦作用,那阳虚就有个很明显的症状——怕冷,天气稍降点温就受不了。现在再把肾字加回来,肾司二便,肾阳虚衰,小便变多且每次量少,夜尿多;肾主骨,肾虚无法滋养筋肉关节,则腰膝酸软。阳虚卫外不固则自汗。
肾阳虚则无法助脾阳腐熟水谷,故在鸡打鸣时(阴气最盛,阳气始生之时),出现腹痛腹泻(五更泻)。男性则功能下降,女性则不孕不育,宫寒痛经。
肾阴虚除了腰膝酸软外,其余症状基本都和肾阳虚是反着来的。肾阴虚的症状总结起来就是: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尿黄便干,男性欲望盛,女性易崩漏等。
肾气芄可以被称为仲景补肾第一方,就是因为它阴阳并补,无论是肾阴虚、肾阳虚或阴阳两虚,都驾驭得住。
“八味肾气丸”的三大特点第一大特点:体现了《黄帝内经》所倡导的“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壮火可以理解成火太旺,以至于超出人体的正常生理需求,成为邪火。而少火是能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可以温煦脏腑的火。当脾胃等脏腑虚弱时,一般不宜大剂量进补,过猛反而补不进去,变成人体多余的邪火,出现舌红口干等“上火”现象。
而八味肾气芄用少量温药补肾火,加上较多的滋阴药,借助酒的温性,更易补进去,可保证对人体机能所需的供给,使身体渐渐进入良性循环。
第二大特点:用大量的生地作为君药。相对熟地来说,生地的药性更善于游走,易被人体吸收利用,但其性有点凉,配上点酒会更好。而熟地黄虽也是补肝肾的要药,但其滋腻,不易被人吸收运化,容易阻遏气机。
第三大特点:“三补三泻”。生地入肾,尤补肾阴;山茱萸补肝肾,涩精气;山药健脾气,固肾精。二者与生地配伍,为“三补”,合用共同将脾肾肝的阴津壮起来。
“三泻”:中医认为“补能恋邪”,若光吃补药,没加入清除药,那在补到同时也会使固留于肾的浊物排不出去,肾脏里面本来就有很多浊物,日久会变成肾结石之类的实积,堆在里面无法排出去。考虑到这,所以张仲景加了泽泻、丹皮、茯苓进去。茯苓利中焦祛脾湿,丹皮祛肝热,泽泻走下焦祛肾浊。这三味如同清洁工,把肝脾肾的垃圾浊物排出来。
方中最后加入了少量附子,能温肾助阳。桂枝能温阳通脉,桂枝走心,附子走肾,心肾这2个开关一打开,身体的阳气就源源不断出来了。在“三补”补充了津液,“三泻”排除了废水后,附子桂枝就负责补充水中能量,让肾水活动起来。
全方“三补”与“三泻”相配伍,补中有泻,补而不滞。
八味肾气芄和金匮肾气芄、桂附地黄芄的区别在众多补肾阳的方子里,与其思路最接近的,就是金匮肾气芄了。
金匮肾气芄在八味肾气芄的基础上,加了牛膝、车前子。两味都是下行药,主要用来引血水下行,把下焦多余的血水排出来。肾阳虚的人,因肾阳不能汽化蒸腾,容易导致水湿停留下肢,出现腿脚浮肿。这种用金匮就很好
桂附地黄芄是把原方的生地改成熟地,把桂枝改成了肉桂。生地偏凉,可通可补,熟地偏温,纯补无泻。调整后方子更温热了,把通补兼施变成纯补无泻,但吃了容易上火。
其次,桂枝发散全身阳气,而肉桂是个引火归元的药。桂枝温通经脉,能燃起肾中的阳气,然后把这股能量发散到全身,以补全身之阳。改用肉桂,则是把全身的热能都收藏到肾水里。若有怕冷,腰冷膝盖冷,尿频尿多等肾阳虚基础症状,用桂附地黄芄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