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醇亲王府花园,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楼静静矗立,这曾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载沣的府邸,如今,却是国母宋庆龄的故居。厚重的窗帘常年低垂,遮蔽了阳光,也像一道屏障,将这位传奇女性的内心世界与外界隔离开来。这紧闭的窗户,究竟隐藏着什么?
1963年,宋庆龄搬进了这里,直到1981年去世,整整十八年,当年,国家感念她为革命做出的贡献,特意安排了这处住所。尽管宋庆龄再三推辞,最终还是接受了,想想也是,这曾经的王府花园,如今成了她的家,这份殊荣,足见国家对她的重视。可住进这气派的宅子,宋庆龄却并不开心。在一封给朋友的信里,她写道:“我确实享受‘皇家的’待遇,尽管我并不快乐……”是什么让这位为国家奉献了一生的女性,晚年生活如此郁郁寡欢?
工作人员回忆说,宋庆龄的卧室和书房,一般人都不让进,只有保姆偶尔进去打扫一下。那扇大窗户,无论白天黑夜,窗帘总是拉得严严实实,好像她刻意躲避着阳光。据说,这习惯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而这其中的缘由,恐怕要追溯到她和孙中山先生的那段感情。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去世,那一年,宋庆龄才三十多岁,丈夫的离世对她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戛然而止,其中的悲痛可想而知。他们初识的时候,宋庆龄对孙中山更多的是一种敬佩,那时她刚留学回来,接替姐姐做了孙中山的助手。
虽然孙中山和她父亲之前就认识,但对宋庆龄来说,这仍是两个陌生人的相遇。在共同的革命理想的感召下,他们的心慢慢靠近,从敬佩到爱慕,最后,宋庆龄毅然决然地嫁给了孙中山,从此与他并肩战斗,为中国的未来而奋斗。那段日子虽然艰苦,却是宋庆龄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为了共同的理想携手并进,这种精神上的契合,比什么都重要。然而,这份幸福却很短暂,孙中山的去世,让宋庆龄失去了人生伴侣和精神支柱,她的人生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更令人痛心的是,她唯一一次怀孕也因为当时的动荡局势而流产,这让她更加孤单无依。 虽然内心悲痛,但宋庆龄并没有被打倒,她选择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继续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奋斗。在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中,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据她自己说,在孙中山先生去世后的那段日子里,她非常不愿意看到阳光,这种对阳光的厌倦,也成了她此后生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陪伴了她一生。
除了失去爱人的伤痛,疾病的折磨也让宋庆龄的生活雪上加霜。冠心病、肝癌、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在晚年,宋庆龄饱受病痛的折磨,最终在1981年5月29日因病情恶化而离世。除这些严重的疾病,还有一种伴随了她一生的疾病——荨麻疹,也给她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假如我是一个不那么刚强的病人……大概我早就自杀了。”这句话,足以让人体会到荨麻疹给她带来的巨大折磨,这种遗传性疾病,从1927年10月第一次发作后,就一直伴随着她,让她苦不堪言。1949年,在上海的那段时间,荨麻疹再次发作。由于当时没有特效药,宋庆龄只能服用苯纳德雷,而这种药的副作用让她整天昏昏沉沉,甚至差点耽误了北上的行程。
除了身体上的痛苦,荨麻疹还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尤其是在饮食方面,鱼、虾、蟹、肉类、鸡蛋、牛奶等等,她都不能吃。而大家都知道,宋庆龄最爱吃鱼,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遗憾。病情发作的时候,她就更难吃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了。 即便如此,宋庆龄对烹饪依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这个爱好,早在荨麻疹发作之前就有了,只是当时忙于革命工作,很少有机会亲自下厨。等到时局稳定,她终于有更多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荨麻疹却已经折磨了她多年。即使这样,宋庆龄也从未放弃对烹饪的热爱。
对宋庆龄来说,烹饪或许是她排遣寂寞的一种方式,在厨房里,她可以暂时忘却病痛和孤独,找到一丝生活的乐趣。或许在孙中山先生还在世的时候,她也曾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和丈夫、孩子一起,享受柴米油盐的温馨与幸福。 虽然有很多忌口,但偶尔心情好的时候,宋庆龄也会“破例”一下。1976年,她特意让人从苏州空运了一百斤大闸蟹到北京。她把大部分螃蟹送给了邓颖超等朋友和警卫班的同志们,自己只留了一小盆。吩咐厨师蒸熟后,她就叫来身边的工作人员一起吃。
除了饮食上的禁忌,荨麻疹也让她对阳光更加敏感。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加重荨麻疹的症状,这使得原本就不喜欢阳光的宋庆龄,更加不愿意拉开窗帘。长此以往,她的生活仿佛被笼罩在阴影之中,与光明隔绝。回顾宋庆龄的一生,那扇紧闭的窗帘,成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象征。它遮挡的不仅仅是阳光,更是她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孤独。
在光鲜亮丽的公众形象背后,她承受着失去爱人的悲痛、疾病的折磨,以及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那么,这扇窗帘究竟是宋庆龄自我保护的屏障,还是她内心深处孤独的象征?又或者,它只是她生活习惯的一个体现,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