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起义之后,先后受过四个养子:老大孙可望,老二李定国,老三刘文秀,老四艾能奇。
这四个养子跟随张献忠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被称之为四将军。

1646年8月,张献忠从四川北上抗清,不料在西充凤凰山与清军遭遇,双方爆发激战,大西军损失惨重,他本人也被豪格一箭射死。
慌乱之中,四将军挺身而出,收拾大西军残部数万人,连夜疾驰数百里,击破冲冲防线,这才脱逃而出。
后来,四将军率军进入贵州,贵州西部诸郡望风而降,大西军这才有了一块安身立命之地。
在贵阳,四将军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商讨今后何去何从,孙可望主张进入广东,一旦不利就遁入海上,李定国则主张联合南明,以图恢复大明江山。
李定国之所以要联合南明,是因为张献忠去世前曾对众人说:
明朝三百年正统,天意必不绝亡,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
李定国九岁就跟随张献忠,是张献忠一手抚养长大的,与张献忠感情极深,因此他决定继承张献忠的遗愿。
孙可望却不这么想,他想的只是怎么保命,至于其他事,都是次要的。
因为意见有分歧,孙可望与李定国爆发了激烈地争吵,在众人的劝说下,孙可望勉强答应联明抗清。

大西军进入贵州的消息,很快就传入云南,当时云南正值沙定洲叛乱,黔国公沐天波逃离昆明,副将龙在田万分焦急,便打算联合大西军对抗沙定洲。
原来,在很早的时候,龙在田还在明朝任职,曾对张献忠提供过援助,双方关系很好,四将军跟他也都是旧相识。
当时,龙在田派人告诉四将军,只要大西军挥师入滇,“假大义来讨,全省可定也”。
四将军便认为,这是个扩充根据地的好机会,于是暂时搁置争议,以协助沐天波平乱的名义率军进入云南,很快就收复了昆明。
1647年4月,大西军进入昆明,受到了百姓的热烈欢迎,之后又派人迎接沐天波,又与沐天波达成了联盟,并向云南百姓宣布:“共襄勤王,恢复大明天下!”
8月,四将军在昆明共同称王,孙可望称平东王,李定国称安西王,刘文秀称抚南王,艾能奇称定北王,推孙可望为主。
此后,四将军率军平定了沙定洲之乱,艾能奇战死沙场,其部众被孙可望所得,四将军就变成了三将军。
沙定洲之乱彻底平定之后,三将军对云南进行了治理和改革,使得云南在短短两三年间就变成了人间乐土,成为大西军重要的后方基地,以云贵为中心的抗清形势也就此出现。
由于大西军在云南很得人心,所以当地百姓纷纷加入,使得大西军猛增至20余万人,而且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象队。

此后,孙可望率军进入贵州,留李定国镇守云南,刘文秀则进攻四川,夺取了川南地区。
就在大西军迅猛发展得时候,南明却在不断走下坡路。
1646年11月,朱由榔在肇庆登基称帝,建立了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永历政权。
永历帝称帝之后,先是跟绍武帝打了一仗,双方互有损伤,后来清军进攻广东,绍武帝被杀,永历帝也开始跑路。
在清军的打击之下,南明军队不断战败,永历帝也一逃再逃,最后逃到了广西南宁,此时南明军队几乎损失殆尽,他能够指望的,就只有同样抗清的大西军了。
原本,孙可望不打算搭理永历帝,只想在云贵称王称霸,但遭到了李定国的反对。
孙可望摄于李定国、刘文秀实力强劲,于是转变态度,说可以接纳永历帝,同时表示要挟天子以令诸侯,李定国虽然很不高兴,但为了救永历帝,只得选择隐忍。
1652年正月,清军进攻广西,永历帝从南宁逃走,孙可望便派人把他接到贵州安龙所安置,又将安龙所改名为安龙府,答应每年都会供应钱粮给皇室。
实际上,孙可望将永历帝一家给软禁了,永历帝迫于无奈,封他为秦王,还授予他大小事务先斩后奏的权力。
不管怎么说,大西军联明抗清的形势,到这时就彻底形成了,两股抗清势力的联合,不能说是强强联合,但总算是形成统一战线了,可以调动更多人力和资源。

1652年春,鉴于南明与大西军联合,抗清势力有所抬头,清廷派遣定南王孔有德进攻贵州,平西王吴三桂进攻四川。
清廷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对南明抗清基地云贵进行包围。
形势万分危急,李定国派人请求孙可望出击,孙可望虽然野心勃勃,但军事才能没得说,很快就做出了安排:以刘文秀进攻四川,李定国进攻湖南,他本人则留守云贵,伺机而动。
不得不说,大西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李定国和刘文秀出征之后,都取得了空前大胜。
先说刘文秀,他进入四川之后,多次击败吴三桂,不但夺取了四川大部,还将吴三桂困在四川阆中不能动弹。
李定国的战绩就更辉煌了,当时他率领八万大军及15头大象出征,首先向湖南发起进攻,孔有德率军奋力抵抗,但依然丢城失地,损兵折将,被迫退往广西桂林。
7月,李定国率军进入广西,对桂林发起猛烈进攻,孔有德在走投无路之下,只得杀掉妻妾后自焚而死,只留下一女孔四贞。
孔有德死后,李定国顺势平定广西大部。
因为李定国出征前曾立下规矩:不杀人、不奸淫、不抢财货、不宰耕牛、不放火,所以得到了湖南和广西百姓的支持,他们自发驱赶清军,不少人还参军入伍,加入到抗清队伍当中,李定国军声势大振。
不久后,李定国又回过头来攻打湖南,很快就占领湖南全境,并对江西发起进攻。

在七个月时间里,李定国一共收复了两个州攻共计十六个郡的土地,创造了“湘桂大捷”的佳绩,他的声望逐渐攀高。
清军在湖广一带接连遭遇失败,清廷大为震动,于是派遣洪承畴经略湖广、云贵、两广,又派遣敬亲王尼堪任定远大将军,率领十五万精兵直扑李定国的大本营长沙。
面对强敌,李定国毫不畏惧,从容做出了安排:大军暂时撤出长沙,引诱清军渡过湘江,他与冯双礼、马进忠分别率军埋伏起来,等清军过了衡山,再发起三面进攻。
不过,李定国的计划被冯双礼告诉给了孙可望,孙可望担心李定国军功太大,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暗中让冯双礼和马进忠撤出战场。
清军抵达衡州之后,李定国按照原计划出击,却没见到冯双礼和马进忠的踪影,他来不及多想,只得独自率军作战。
所谓擒贼先擒王,李定国带着一队人马直奔清军中军,最终发现了尼堪的踪迹,他便快马上前,一刀将尼堪劈成两半。
清军失去主帅之后,顿时乱作一团,李定国顺势率军掩杀,杀死杀伤无数清军,但因为没有形成包围圈,导致不少清军逃走。
李定国出征不足一年,横跨数省,收复广西、湖南,两蹶名王,消灭数十万清军,掀起了抗清新高潮,赢得了明朝遗老黄宗羲的高度评价:
逮夫李定国桂林、衡阳之战,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清朝这边,由于清军屡次败给李定国,而且损失极其惨重,以至于清军一听到李定国的名字就感到害怕,清廷甚至一度打算放弃西南各省,与李定国平分天下。

但是,南明的大好形势,很快就出现了转折。
1652年10月,由于刘文秀轻敌,结果在阆中被吴三桂击败。
孙可望为了壮大自身实力,竟然以永历帝的名义削去刘文秀的爵位,还拆散刘文秀的军队,结果导致了大西将领的不满,人心开始涣散。
这还没完,孙可望因为对李定国取得的功劳感到非常嫉妒,不但制止永历帝封其为西宁王,扣押永历帝发放的赏银,还绞尽脑汁想办法迫害李定国。
孙可望为何如此?
原来,自从孙可望将永历帝接到贵州之后,他就一直想着如何取而代之,成为南明皇帝。
但是,孙可望与李定国和刘文秀都是深刻矛盾的,尤其是李定国,只要此二人存在,他就无法坐上皇帝宝座。
在搞定刘文秀之后,孙可望开始着手对付李定国,当时李定国正打算继续与清军作战,他却悄无声息地率军来到湖南,还派人请李定国来议事,打算趁机除掉李定国。
李定国本打算前去的,刘文秀的儿子却突然造访,向他揭发了孙可望的阴谋,他感到很伤心,便给孙可望写了一封信,劝说孙可望同心协力对抗清朝:
今虽大局稍有转机,而敌势力张,成败尚未遂睹。正吾侪同心协力,共策兴复之秋。不宜妄听谗言,自相残杀,以败坏国家,愿明公深长思之。
孙可望见信后,非但不知悔改,还率军攻打李定国,李定国顾全大局,为避免两败俱伤,只得率军退往广西,大约有5万多人跟着他,另有数万人选择留下来,后被孙可望收编。

就这样,孙可望毫不费力就得到了湖南,他为此感到沾沾自喜,却不知大祸将至。
1653年2月,清廷得知孙可望与李定国闹掰,便派军对湖南发起突然进攻,孙可望毫无防备,结果被打得大败,不但丢掉了湖南,还损失了十几万军队,受战火影响而死伤的百姓则达到百万。
与此同时,清廷还派遣军队攻打广西,因李定国大军人少,结果几次败给清军,他取得的大好局面,就这样毁在了孙可望手里。
3月,李定国分兵进入广东发展,但在肇庆和新会等地都遭遇失利,后来返回广西发展,又在桂林遭遇失利。
再加上,李定国军遭到瘟疫袭扰,减员非常严重,于是写信向退回贵州的孙可望求援,孙可望却不发一兵一卒,而是选择坐观胜负。
更绝情的是,当李定国率仅剩的六千人退回南宁府的时候,孙可望竟然派人烧掉他必经之路上的粮草,并摧毁道路桥梁以绝其路,同时派遣四万多人防止他向贵州靠拢。
11月,永历帝见孙可望不但在贵阳修建了宫殿,设置文武百官,还以皇帝自居,知道孙可望马上就要篡位了。
在大臣的劝说下,永历帝派遣大臣吴贞毓到南宁去见李定国,请求李定国来救自己。
李定国见到密敕后,感到非常着急,便打算带人去救,却不料被孙可望发现,于是派遣白文选将永历帝押解到贵阳。
白文选早就对孙可望不满了,又得知李定国将要来安龙府接驾,于是借故敷衍孙可望,然后等候李定国的到来。

1656年2月,李定国来到安龙府,与白文选一起护送永历帝前往云南,因为广西已经被清军合围,除了云南之外,他们无处可去了。
当时,负责镇守云南的是刘文秀,手上足足有五万大军,此前他虽然被孙可望解除职务,但为了对付李定国,孙可望又启用了他。
刘文秀得知李定国和永历帝要到云南,便亲自去见李定国,李定国对他说,孙可望就是董卓那样的人,我绝不做董卓,他便带着永历帝和李定国去到昆明。
永历帝进入昆明后,将昆明改为滇都,封李定国为晋王,刘文秀为蜀王,白文选为巩国公,所有大事都归李定国处理。
李定国一方面对永历帝恭恭敬敬,另一方面为了争取孙可望,多次派人与孙可望联络,并送还了孙可望的家人,孙可望非但不回头,还发兵十四万攻打云南。
孙可望不知道的是,此时的他可以说是众叛亲离,因为他的部下都反对内战,马进忠、马宝、马惟兴等人甚至派人与白文选联络,打算临阵倒戈。
9月,孙可望与李定国在交水河畔爆发大战,但刚一开战,孙可望的部下就全部投降了李定国。
孙可望大惊失色,大呼“诸将皆叛乎”,然后只带着几十骑逃走。
在逃亡的一路上,没有人肯接纳孙可望,孙可望感到无比绝望,回到贵州之后,镇守贵州的冯双礼甚至派遣军队跟踪他。
这个时候,孙可望其实还有机会,只要他到云南投降李定国,还是可以继续联手抗清的。

但是,孙可望自尊心太强,压不下失利的怒火,于是带着妻儿及大量金银财宝,跑到长沙投降了洪承畴,以借兵复仇。
对于孙可望的投降,清廷十分重视,派人将他接到京城,为其举办了高规格的迎接仪式,并册封他为义王,赏赐其宅邸及大量安家费。
对于清廷而言,孙可望是极具价值的,因为他对大西军及南明的情况了如指掌。
孙可望也也没有半点犹豫,直接将他所知道的情况和盘托出,清廷因此对李定国了如指掌,也展开了一系列军事部署。
献滇、黔舆地图,并陈其进取状。
1658年2月,清军在彻底摸清李定国的底细后,分三路大军出征,分别从四川、广西和湖南进攻贵州。
因当时李定国正在镇压王自奇、关有才叛乱,无暇顾及贵州,等他准备出征的时候,贵州大部被清军攻占的消息就传来了。
为了抵抗清军,永历帝封李定国为招讨大元帅,李定国当即开始调兵遣将,打算出征贵州。
当时,洪承畴就在清军当中,他是个狡猾的家伙,为了防止李定国对分散的清军发起进攻,从而导致清军不利,便给李定国写了一封信,信中是这么说的:
某本待罪先朝,志切同舟,惟俟吴王(指吴三桂)之至,合兵以听指挥,无烦王师远出也。
洪承畴说自己打算跟吴三桂一起回归南明,李定国不知真假,便没有继续增兵到贵州,因此延误了战机,等到他识破谎言后出征之时,清军已经占领贵州,并开始进攻云南。
面对十几万清军压境,云南各条防线开始崩溃,李定国亲率三万大军与清军主帅朵尼决战,也因为遭遇清军火攻而失利,只得退回昆明。
随后,清军对大西军和百姓展开大屠杀,被杀者多大三四十万人,制造了又一惨案。

自清军发起新一轮攻势以来,大西军就没占到什么便宜,李定国知道是孙可望出卖了自己,便感到非常生气,但他并不打算放弃。
不久后,永历帝就召开了御前会议,商讨今后出路,多数人认为,因为孙可望的背叛,南明已经穷途末路了,必须及时转移。
当时,有人主张进入巴蜀,有人主张进入广东,也有人主张进入滇西,事急就遁入缅甸,这些主张都是消极的。
唯有李定国主张进入湖南,以此来号召汉人抗击清军,不胜则可以退入越南,航海到厦门,与郑成功进行联合。
胜则六诏复为我有,不胜则入交趾,召针罗诸船,航海至厦门,与延平王(郑成功)合师进讨。
但是,永历帝已经被吓破胆了,沐天波等人也不愿意离开家乡,所以最终决定进入滇西,李定国极力劝阻,但奈何众人不听。
于是,李定国就护送永历帝前往滇西,但清军很快就追来,他便分兵4000保护永历帝的安全,自己则带领剩下的6000人断后。
最终,吴三桂率军在磨盘山追上了李定国,双方爆发大战,李定国以损失4000人的代价,消灭了一万余清军。
吴三桂战败之后,不敢再与李定国作战,便后撤了三十余里,李定国所部得以到喘息之机,但永历帝一行人等却遭遇了另外一支清军的袭击,在人员损失过半之后,被迫进入缅甸境内。

自此之后,永历帝就与李定国失去了联系,清军很快就占领云南大部,李定国只能在滇缅边境一带活动,继续抗击清军。
后面的故事许多人都清楚了,永历帝进入缅甸之后被扣押,李定国虽然重振旗鼓,又有了十几万人马,但也在与吴三桂及缅甸的战争中损失殆尽。
最终,吴三桂率大军进入缅甸,逼迫缅放交出了永历帝,之后在昆明将永历帝处死。
李定国虽然没有被吴三桂消灭,但他本人却在1662年病死,他至死都想着夺回永历帝,死前还告诉儿子,“宁死荒外,勿降也!”
以永历帝之死作为标志,南明就此灭亡,大西军也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余部多被吴三桂收编。
可以说,大西军联明抗清后,原本形势大好,却因为内讧不断,结果一步步把自己玩死了。
孙可望是大西军和南明成败的一个关键人物,在他的带领下,掀起了新一轮抗清高潮,却因为他野心太大,专注于夺权,失败之后又出卖同袍,结果导致了大西军和南明的覆灭。
李定国则是另一个关键人物,一心一意与清朝对抗,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只差一点点,他就能逼得清朝低头了。
只可惜,李定国遭到了孙可望的暗算,纵然他能力再强,也无济于事。